她因井盐而得名,是我国卓筒井技术的发源地(诵读:王卉)

在中国,有个因为盐井里出产精纯洁净的盐而得名的县。时至今日,盐业仍是该县一个重要的产业。

她,就是四川乐山市辖下的地方,名叫井研县。它首先是亚洲第一大恐龙——井研马门溪龙的发掘地;考古发掘表明四万多年前,“资阳人”已经在此活动;这里有很多历史文化建筑,到过井研的人肯定会觉得,这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县。

她因井盐而得名,是我国卓筒井技术的发源地(诵读:王卉)


(井研古镇)

唐朝人撰写的《元和郡县志》中记载:“井研盐井,在县南七里,镇及县皆取名焉。”这条历史记录透露了两条信息:其一、井研因为有盐井而得名;其二,当时不仅有井研县,而且还有井研镇。

那么,“井研”和“盐井”是什么关系呢?

据考证,“井研”的“井”字就是盐井的意思,“研”是“精”的意思。“井研”这两字意思是说,盐井里出产的盐,精纯洁净。可见井研这个地方是以产盐得名,并且闻名的。

唐人记述的井研镇与井研县并存,历史上也确实如此。汉朝时,井研这里属于武阳县管辖,当时便称为武阳县井研镇。据此可见,至少汉朝时已经有人在此发现井盐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魏统治了井研镇,设置了蒲县,又称蒲亭县。这是井研县境内第一次设县。“蒲”是一种茫溪河岸边生长的香草,人们用这种草盖起的房屋称为“蒲屋”。而亭是古代一种低于县的行政建制。据“蒲亭”这个名字可以反映出当时这里的条件还比较艰苦,而且县的规模也不是很大。如今在县城里还能感受到勤劳的井研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蒲亭”气息。

公元591年,隋文帝在位期间,改蒲亭县为井研县。这个井研县就得名于井研镇。所以才有了镇和县共用一个名字的历史记录。唐高祖在位期间,井研县的县治迁到了今天的研城镇所在地。

她因井盐而得名,是我国卓筒井技术的发源地(诵读:王卉)

(古代卓筒井意图)

宋朝时,井研县的发展达到了一个辉煌期。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因为技术的进步。在如今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内,陈列着上百件卓筒井的工具。而竹筒井这种技术最早就是井研人发明的。

这种技术简单说就是将竹子打入地下,用来吸取盐卤。有人称这种技术是中国“第五大发明”-“世界石油钻井之父”。正因为有了如此先进的技术,这里食盐的产量迅速增大,据说年产食盐可达两百多万万斤。井研县由当初一个默默无闻小县,一跃成为当时陵州辖下的大县。

从此之后,盐业几百年来,长久不衰,一直是井研县引以为傲的经济支柱。时至今日,盐业仍是井研县重要的产业之一。

长久以来,井研人形成了一种“农商勤于耕业”、“士类颇好读书”的精神,地灵人杰,为此出了不少文化名人。比如南宋时的史学大师李心传,清末对康有为影响深远的经学大家廖平等人。

她因井盐而得名,是我国卓筒井技术的发源地(诵读:王卉)

(四李雕像)

如今的井研民风淳朴,城市精美,在继承先人产业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新的辉煌。

她因井盐而得名,是我国卓筒井技术的发源地(诵读:王卉)

(将马耳桥精心打造为古朴的四李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