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因井鹽而得名,是我國卓筒井技術的發源地(誦讀:王卉)

在中國,有個因為鹽井裡出產精純潔淨的鹽而得名的縣。時至今日,鹽業仍是該縣一個重要的產業。

她,就是四川樂山市轄下的地方,名叫井研縣。它首先是亞洲第一大恐龍——井研馬門溪龍的發掘地;考古發掘表明四萬多年前,“資陽人”已經在此活動;這裡有很多歷史文化建築,到過井研的人肯定會覺得,這是個歷史悠久的古縣。

她因井鹽而得名,是我國卓筒井技術的發源地(誦讀:王卉)


(井研古鎮)

唐朝人撰寫的《元和郡縣誌》中記載:“井研鹽井,在縣南七里,鎮及縣皆取名焉。”這條歷史記錄透露了兩條信息:其一、井研因為有鹽井而得名;其二,當時不僅有井研縣,而且還有井研鎮。

那麼,“井研”和“鹽井”是什麼關係呢?

據考證,“井研”的“井”字就是鹽井的意思,“研”是“精”的意思。“井研”這兩字意思是說,鹽井裡出產的鹽,精純潔淨。可見井研這個地方是以產鹽得名,並且聞名的。

唐人記述的井研鎮與井研縣並存,歷史上也確實如此。漢朝時,井研這裡屬於武陽縣管轄,當時便稱為武陽縣井研鎮。據此可見,至少漢朝時已經有人在此發現井鹽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西魏統治了井研鎮,設置了蒲縣,又稱蒲亭縣。這是井研縣境內第一次設縣。“蒲”是一種茫溪河岸邊生長的香草,人們用這種草蓋起的房屋稱為“蒲屋”。而亭是古代一種低於縣的行政建制。據“蒲亭”這個名字可以反映出當時這裡的條件還比較艱苦,而且縣的規模也不是很大。如今在縣城裡還能感受到勤勞的井研人民為創造美好生活不懈奮鬥的“蒲亭”氣息。

公元591年,隋文帝在位期間,改蒲亭縣為井研縣。這個井研縣就得名於井研鎮。所以才有了鎮和縣共用一個名字的歷史記錄。唐高祖在位期間,井研縣的縣治遷到了今天的研城鎮所在地。

她因井鹽而得名,是我國卓筒井技術的發源地(誦讀:王卉)

(古代卓筒井意圖)

宋朝時,井研縣的發展達到了一個輝煌期。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因為技術的進步。在如今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內,陳列著上百件卓筒井的工具。而竹筒井這種技術最早就是井研人發明的。

這種技術簡單說就是將竹子打入地下,用來吸取鹽滷。有人稱這種技術是中國“第五大發明”-“世界石油鑽井之父”。正因為有了如此先進的技術,這裡食鹽的產量迅速增大,據說年產食鹽可達兩百多萬萬斤。井研縣由當初一個默默無聞小縣,一躍成為當時陵州轄下的大縣。

從此之後,鹽業幾百年來,長久不衰,一直是井研縣引以為傲的經濟支柱。時至今日,鹽業仍是井研縣重要的產業之一。

長久以來,井研人形成了一種“農商勤於耕業”、“士類頗好讀書”的精神,地靈人傑,為此出了不少文化名人。比如南宋時的史學大師李心傳,清末對康有為影響深遠的經學大家廖平等人。

她因井鹽而得名,是我國卓筒井技術的發源地(誦讀:王卉)

(四李雕像)

如今的井研民風淳樸,城市精美,在繼承先人產業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新的輝煌。

她因井鹽而得名,是我國卓筒井技術的發源地(誦讀:王卉)

(將馬耳橋精心打造為古樸的四李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