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農民起義,為什麼朱元璋能夠成功,洪秀全卻不行?

有趣靈魂伴侶


同為農民起義,也都攻佔過南京,一個兵敗一個建朝開創新時代,洪秀全和朱元璋這兩個人有啥不同?

首先,從兩者的指導方針來看。太平天國運動的指導方針是拜上帝教義,以西方傳教文化嫁接到本土農民起義的土壤上,這在一開始容易吸收教眾起義,但時間一長沒有結合實際補充就容易出現問題。而朱元璋的指導方針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個方針從戰略高度上定位了起義是長期的戰爭也提醒朱元璋稱王的時機遠沒有到來。

其次,從領導者的個人行事作風來看。定都天京以後,洪秀全的封建等級思想顯現,奢靡腐敗,為了防止大權旁落大封異性王,這導致了領導幹部的內部爭鬥,從而削弱了自身的戰力。而朱元璋廣招天下賢良,制定鐵律,訓練了一支鐵軍,在制定好的方針指導下緩步推進打勝了關鍵的幾個戰役奠定了大局。

最後,從兩者的起義地區來看,太平天國起於廣西桂平,地處偏僻,資源貧乏本就無後力。朱元璋起於安徽活躍於長三角地區,錢糧充足,更易起義。

所以朱元璋勝利了,洪秀全失敗了




愛鏟屎的貓


二者基本上沒有可比性。朱元璋的成功在於當時的元朝已經積弊不堪,南方多股勢力縱橫交織,元朝在消滅一股又一股的起義軍過程中已經筋疲力盡。朱元璋正是在這一過程中縱橫捭闔,遠交近攻才最終拖垮了元朝,統一了南方。而洪秀全是單打獨鬥,身邊能夠依靠的就是兩廣地區的老班底,周圍的幾股勢力並沒有響應,比如蒙古、西藏、沙俄等基本上都在按兵不動,所以洪秀全在沒有成功直搗黃龍的情況下,只能是不斷被消耗實力,在曾國藩屢敗屢戰的方針下疲於應付。

第二,朱元璋身邊文臣武將眾多,洪秀全身邊只是文有馮雲山,武有楊秀清,石達開李秀成等人基本上都是二等人才。而且在馮雲山戰死,楊秀清被清除之後,太平天國就基本上陷於了嚴重的內耗之中。這對於還在建設中的國家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第三,戰略問題有誤。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很好的為自己積蓄了足夠的力量。但是太平天國鋒芒太露,在全盛時期進行北伐本來是可以一鼓作氣,可是卻沒有進一步支援,致使林鳳祥所部成為了孤軍深入。最終功敗垂成。

第四,朱元璋一直保持了艱苦樸素的作風。可是洪秀全打下南京後就開始縱情享樂,比照滿清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同時他們還禁止正常的人倫生活,平民百姓共聚天倫也成為奢望,長此以往,焉能不失民心。


經典守望者


歷史上最成功的起義,叫得上名字的就是朱元璋了,上位以後勤勤懇懇,將自己的休息時間壓縮到極致。另一方面,也是農民起義的洪秀全,以上位就開始為自己選擇妻子,他一生中的妻子,要比歷代的皇帝都要多得多,後來在逃跑的時候,還要帶上自己所有的妻子。同樣都是從底層一路坐上皇位,為什麼朱元璋就能夠成為一代王朝的開國皇帝,而洪秀全卻像一個暴發戶一樣揮霍無度?

首先,兩人起義的原因和目的是不同的。朱元璋真是太窮了。他們一家病死的病死,餓死的餓死,最後生活被迫,不得不造反了。在反叛的過程中,朱元璋親自上陣,可以說完全是基於自己的幹勁拼搏而來,自然會珍惜他的勞動成果。

而洪秀全出生於耕讀世家,還能上得起學,說明家庭條件還不錯。但是他屢試不第,知道自己靠科舉大福大貴是不可能了,於是決定開始宣傳邪教,還把自己神化,稱自己是耶穌的弟弟。但是他卻把宣傳宗教的苦差事交給了馮雲山,自己回了廣東坐享其成。洪秀全並沒有為這件事情付出過太多的努力,最初的目的也只是為了享受榮華富貴,因此在上位之後,難免走上暴發戶的路。

其次,能力和眼光都不同。在朱元璋上位後,他將目光投向遠方並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結果,後來的萬曆皇帝二十八年不上朝,王朝仍然運行良好。朱元璋周圍都是劉伯溫、朱升、葉兌、章溢、李善長這些大名士,所以很少走彎路,可以很好的剋制自己的慾望。所有人都稱公了,他才稱吳公;拿下了南京城,才敢稱吳王,還不敢宣佈定都;直到打敗了陳友諒才敢稱帝,建立明朝。

洪秀全則什麼都不管,把一切都推給了他的手下,他就成了一個精神領袖。他花了很多時間和女人一起度過,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他反對儒家學說,結果就因此得罪了儒家知識分子。佔領了一個村就敢起義,佔領了一個鄉就敢稱王。


埋首故紙堆


洪秀全比朱元璋好比烏鴉比鳳凰,洪秀全的小農意識是深刻在骨子裡的。就好像現在窮人乍富一樣,沒幾年就敗光了財產。

朱元璋以一介布衣,十五年內勘定南北梟雄,克成帝業。洪秀全出身貧寒,科場屢屢失意,絕望崩潰。浴火重生,創建拜上帝教,妄圖通過革命實現報復,初衷是好的,可惜才幹不足,致使江南數省糜爛十數年,最終慘淡收場。

論學識,洪秀全遠勝朱元璋。朱元璋少年時沒讀過一天書,整日為生計奔波,他的見識來源於做和尚時的各省遊歷,開闊了視野。還有後來在軍旅中不間斷的加強學習。洪秀全正宗科班出身,文化功底深厚。可見成功與否與文化高低並沒必要聯繫,相反,某些時候可能讀書越多反被書誤。

天時方面,朱元璋是反元,洪秀全是反清,都是漢族革少數民族的命。所不同者,元廷當時實行種族歧視,天下人分四等,漢人是最下等,且不準參加科舉,讀書人進身無門久矣。再加上當時天災不斷,餓殍遍野,致使蒙元人心大失,群雄並起。朱元璋越打越順,東北數省幾乎是傳璽而定。洪秀全以宗教起家,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滿清朝廷。況且當時大清氣數未盡,還有一大批漢人的忠臣骨幹。洪秀全的宗教思想並沒有得道上層漢人的信服,曾李的湘淮軍處處與他針鋒相對。另外還有來自國外勢力的干預,多國聯軍幫助滿清鎮壓太平軍。這是朱元璋那時不曾遇見的新變化。

地利方面二人情況差不多,都是從南往北打,最終都佔領了南京。可惜洪秀全軍事上一連串的失誤,致使西大門安慶失守,從此太平軍從主動變為被動,局勢一路下滑,,最終城破人亡。

人和方面,朱元璋雖然文化不高,但卻能聽得進去別人的意見,朱升的九字真言就讓他獲益匪淺。也會用人,基本能夠做到人盡其才。而且還表現出非一般的軍事天賦,很多大的戰略上,他都做出了正確的決定。前期確實表現出了一個帝王該有的恢宏氣度,至於後期建國後誅殺功臣,原因很複雜,總之是不得已而為之。洪秀全有些剛愎自用,小富即安,而且思想極其愚昧。洪秀全進天京後,以為是進了溫柔鄉里,江南的繁華捆住了他的手腳。此時他已經沒有了進軍全國的雄心壯志,起居奢華,出入講排場。就像當年李自成進北京城一樣,分贓不均,內部開始分裂。安慶失守後,陳李給他提了很多正確的軍事建議,他一概不予理睬。強迫他們服從他的聖旨。他還擔心屬下諸王尾大不掉,開始不管不顧,任人唯親,人心更加渙散。南京城破前一個月,洪秀全病逝,可能是草根樹皮吃多了消化不良。死前還說要上天找天兵天將來滅了滿清,其愚昧迷信可見一斑。

自古帝王成就霸業者,除了天時、地利、人和外,還需要很多條件,軍事上的,政治上的,還有帝王的個人意志,團隊意志等等。最主要還有一條,就是心要狠,成大事者不顧家,對別人要狠,對自己更要狠。




恨無常


洪秀全和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有很多相似性,都反抗異族統治,都是從南往北打,結果卻大相徑庭,原因何在呢?

社會環境不同

元末農民起義,民族矛盾尖銳,湧現了一大批反元義軍,除了朱元璋、郭子興的隊伍外,還有劉福通、張士誠、陳友諒等,朱元璋在其中不是最強大的,劉福通在開封建大宋政權,北代討元,牽制元軍主力,像一屏障阻擋元軍,而陳友諒、張士誠等也在各自地區牽制元軍,這一切都有利於朱元璋在南方發展壯大。

反觀洪秀全,是當時唯一的農民軍,清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對付他,所以他面對的困難要大得多。

利用宗教的手段不同

朱元璋利用白蓮教,但只作為一個宣傳組織的工具,他自己有無上的統治權。

洪秀全利用拜上帝教,但是教權大於政權,像楊秀清都可以利用天父附體杖罰洪秀體,這嚴重影響了領導的權威性和領導層的團結,終導致天京變亂。

天京變亂

兩個人的戰略高度不一樣

朱元璋佔領南京,高築牆,緩稱帝,因為當時元朝是誰先稱帝就進攻誰,所以朱元璋低調發展。

洪秀全佔領南京,遂建立政權,成為清政府眼中釘,並且,佔南京後,奢侈腐化,享受封建帝王生活,不思進取。

面對困難不一樣

朱元璋是多支義軍對抗的一個風雨飄搖的大元。

洪秀全時中國處雙半社會,洪秀全面對清朝強大的地主武裝,還有先進武器的外國侵略者。

綜合分析,二人一成一敗可想而知了。


金烏木木


朱元璋農民起義,和洪秀全農民起義,有什麼不同?

拜金庸所賜,所有人都知道朱元璋是明教教徒,其實這也是真實的歷史,並非查大俠杜撰。不過,是明教教徒做為起義軍首領的,卻不是隻有朱元璋一個。朱元璋之所以能在一眾梟雄中脫穎而出,這是和他自身條件有一定及決定性的重要關係。首先,在所有人都忙著開國立朝正名封建的時候,他還在專心的搶地盤——啥都是虛的,有錢有糧有地盤才是最好的王道,這就是朱升提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等所有的草頭朝廷都被元軍修理過後,朱元璋發給自己也成了寡頭一員了——除了吳王和漢王!同樣是農民起義軍,朱元璋和陳友諒張士誠還不同。人家不是財大氣粗,就是勢大財雄,老朱辛辛苦苦拱得幾畝地,在人家眼裡連個屁都不算。雖然他們從戰略上藐視朱元璋,可是朱元璋用戰術把他們藐視了。這才有了乞丐皇帝。

再說洪秀全,書讀的不好,沒能考上功名,可是人家會讀歪書。藉著拜上帝會揭杆而起,席捲大半個中國——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用西方資本主義的教會在東方封建王朝裡起義建國,這不能不說是人類社會改朝換代裡的又一創舉,充分體現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活學活用的靈活學習方法的重要性。轟轟烈烈的金田起義大爆發了,赫赫揚揚的太平天國建立了,那個考不上功名的秀才當了皇帝自己做主考官了……如果打到北京,滅了滿清,一個新的王朝就又建立了,多少漢人歡欣鼓舞,以為改朝換代改變命運的重大時刻來臨了……群情奮揚時,人們突然發現,政權要分裂了,寡頭們為了權力,開始內鬥了。而且,統治中國的滿清雖然病入膏肓,卻也不是不堪一擊。最主要的是,洪秀全雖然團結了窮苦弟兄陣營,卻忽略了江南大地的地主武裝。對外爭伐不利,對內爭鬥不止,太平天國就像被藥物催發的一個怪胎,雖然生出來了,卻不能存活於世。洪秀全雖然狠狠打臉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卻也被事實打臉秀才造反真的不成。

論學識,洪秀全最起碼是秀才,也算高小畢業,可是為什麼完敗文盲朱元璋呢?我認為不外乎兩點:第一,洪秀全不能真正的認知自己真正的實力。一個王朝的建立及是否能持久,首先得有一個能說得過去的政治綱領和一個能拿得出手的政治舉措。顯然,太平天國對於舉措這塊,做的不盡人意。雖然是用的外國思想建國,卻是用本國封建王朝老一套治理。換湯不換藥,人民依舊是被剝削被壓迫的,只不過是由這個剝削者換成了另一個剝削者。其次,新王朝的建立對舊王朝是極大的破壞者,守舊勢力和當權者以及既得利益者聯合絞殺,是對新王朝的至命衝擊。洪秀全開國後開始腐化,根本沒有解決困境的舉措出臺,反而是內部分裂——這些與洪秀全的自我認知能力不無關係!他根本不能完全掌握整個太平天國的權力,也駕馭不了他手下的諸王。各自為政是所有王朝的硬傷。第二,歷史原因,鴉片戰爭後,中國積貧積弱,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如果洪秀全利用拜上帝會真正把中國領向資本主義社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能不說是進步。可是洪秀全沒有這樣做,非但沒有,還自己過了皇帝癮,可以說是把歷史的車輪又往後搬。違背歷史發展規律,必然失敗。

朱元璋不同,他的政治嗅覺相當靈敏,知道什麼附合人民意願,能夠極大的調動民族積極性來反抗暴元。長年征戰累積的軍事資本及政治資本牢牢的掌控在自己手裡,沒有誰能同他叫板為難,令行禁止不是空話,而且,朱元璋親自打天下有威信,殺伐決斷有手腕,這些都是洪秀全所不具備的,再一個,歷史選擇了朱元璋,因為他代表了廣大人民心中的正義天理。而歷史拋棄洪秀全,是因為他急功近利的享樂主義阻礙了歷史發展。



人生不過一輪明月


朱元璋和洪秀全的對比,可以得出答案:

第一對比 朱皇帝和洪天王的起點:

朱皇帝:朱元璋農民出身,家窮出家當和尚,雲遊四方,方得識幾字,適值全國各地反元,尤韓山童劉福通氣勢較盛,隨有郭子興也舉反元大旗,朱元璋參軍入伍,每戰在前,屢立戰功,終被郭子興賞識,做了下級軍官,彼時郭子興,彭大,孫德崖等在毫州爭地盤,半年不出毫州,以及朱元璋頗受郭子興及屬下猜忌,朱元璋意識到在此地無作為,遂回鄉募兵,兒時玩伴及親友,勇躍參加,得眾二萬有餘。

由此可見:朱元璋出身低,從基層做起,積累經驗,逐有主見,在殘酷戰爭中開始培養自已團隊,在團隊中兒時玩伴徐達,湯和,周德興等和日後收的義子及侄輩是他的鐵桿粉絲,為朱王朝立汗馬功勞。

洪天王:洪秀全,落地秀才,頗通文墨,對《聖經》有所研究,與教書匠馮雲山一起創立拜上帝會,以給災民看病授學為名,發展會員,廣收信徒,其間,洪秀全坐罪,馮雲山蒙塵,楊秀清借天父之名以聚眾,終在廣西金田起義得數萬之眾,隨後永安建制封王,天王秀全,東王秀清,其它諸王皆受東王節制,氣勢磅礴。

由此可見,洪秀全起點比朱元璋高,勢頭比朱元璋好,但是以上帝教而得眾,而也因上帝教造成人為的組織結構混亂,作為團隊的第一號人物天王洪秀全是上帝之子,而作為副手的東王楊秀清是天父的代言人,這種錯層混搭組織結構,為後來天王洪秀全的團隊內訌埋下定時炸彈,也可以看出洪秀全團隊中除有格局、謀略、膽識的馮雲山是洪秀全鐵桿粉絲外,其它未必是,可惜的是1851年他在戰鬥中過早犧牲了!

第二天下大勢和戰略方面看:

朱元璋所處的時代,亂象已叢生,到處都是反元的隊伍,北有韓山童劉福通,西有徐壽輝及後來陳友諒,東有張士誠,中有郭子興……這有利於朱元璋在夾縫中求生存,尋求機會發展,給了他很大發展空間,

同時以"築高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指導下,朱元璋打下了堅實基礎,A,築高牆:暫不與他人爭長短,把根據地經營好。B,廣積糧,讓部隊屯田,一方面積累糧食和物資,另一方面少徵稅,減輕農民負擔,贏得民心。C,緩稱王:少樹對立面,少受對手攻擊。

如此看來,朱元璋真正做到厚積薄發,借勢發展!基礎紮實,其勢頭早己超過洪天王了。

洪天王呢:當時雖然清政府腐朽,各地小打小鬧也有,但大規模除洪天王外再也沒有,清軍隊可以全力以赴對付他及他的團隊,為了打破清政府圍剿,嚴重的是:洪天王既不與外國勢力和解,也不與人民搞好關係,不準平民商品交易,不準軍內夫妻相認,太多的失去人性的規矩,讓洪天王失去群眾基礎和經濟基礎!

第三,管理能力及戰術方面:

朱皇帝:朱元璋任何時候在管理團隊,控制或平衡團隊,在支持自己兒時夥伴時,也大量收義子為其效力,同時也吸收李善長劉基等人,為他出謀劃策,而決斷權在朱元璋一人之手。且善納諫言:在戰略戰術上,先打有實力的陳友諒,而後攻張士誠,途中再滅韓林兒,陳友諒格局、雄心、兵力都比張士誠強,張士誠格局小,所轄地方富裕,他只求自保。朱元璋攻陳友諒,張士誠不會救,但朱團隊打張士誠,陳友諒會來幫張士誠。

由此可見:朱元璋每走一步前的預案、準備都非常周密,很少失手,不得天下天理不容!

反觀洪天王團隊:洪天王自從進入南京,未曾理過朝政,平時諸王朝見他很難,即使在定都天京之前,天王的工作主要是完善他的理論經書,而濫封王侯,失去管理嚴肅性,管理一片混亂,發生天京事變再正常不過了。

再者在征戰上,為了分散清軍的注意力,撓亂清政府高層,實行東征和西征,而缺乏後援,孤軍深入,都以失敗而告終!

當經過一系列事件後,天王覺醒團隊重要,錢粉重要,封了一片自己親屬為王,不僅沒有作用,反而加大了崩潰離淅的腳步,順理成章的快速滅亡!






狐羊樹


首先我們要知道農民起義根本原因是因為當前政權腐敗,導致農民生活困難。雖然兩者都是農民出生,但朱元璋是先參軍後一步一步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決策層很清楚自己要實現的目標,而洪秀全這類農民起義目光比較短淺,一有點成就就停滯不前了。下面具體說下個人的幾個觀點。

1.軍事策略

同樣是農民起義,朱元璋的農民起義領袖們很快變成了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有了穩定的根據地,獨立的官僚治理體系。而洪秀全執行了一條流寇主義的軍事路線。這也註定朱元璋和洪秀全農民起義軍領袖的結局是不一樣的。

2. 所處時代外部環境不同

元末的時候中央已經喪失了對江南地區的控制權。而且北方也存在著諸多地方實力派,根本沒有能力對於農民軍根據地進行圍剿,朱元璋的農民軍有精力建設根據地。而清朝時期清廷對地方還有著控制權,可以組織兵力進行圍剿,洪秀全的農民軍不易建設根據地。

3. 根本性質不同

從根本上來說,改朝換代如果在朱元璋時代還有積極意義的話,那在洪秀全時代則是消極、反動的。因為這時中國已進入封建社會的末期,需要的是一場改變舊的生產關係,改變社會性質的脫胎換骨的革命。仍屬於單純農民戰爭範疇的太平天國是實現不了這個歷史任務的。

以上個人觀點,歡迎討論。


奇文笑譚


首先,歷史大環境(內部,外部)均發生了大變化!

經過第一次鴉片戰爭,國內各種矛盾激化,使得洪秀全有機會領導起金田起義,但外部勢力的介入,漢族大地主階級的興起,對太平天國聯合絞殺!

太平天國運動的指導思想與傳統儒家思想不相符,破壞儒家學堂和寺廟等,很難顛覆貧苦老百姓傳統思想,也沒有真正改變人民生活!理想太空虛,太空洞!

再就是,農民階級的思想侷限性,格局,導致內部紛爭不斷,自毀長城,同時限制了他們認識自己,認識中國,認識世界的眼光!




歷史痴蟲


朱元璋與洪秀全兩人都領導了歷史上著名的農民起義,且兩者共同點頗多。然而朱元璋取得了成功,洪秀全卻失敗了。究其原因,可以從起義的背景、民族政策、軍事謀略、選賢任能、個人素質五個方面來分析。

01起義背景

朱元璋滅元朝建明朝發生在十四世紀,當時中國仍處於封建時期。當朱元璋大舉義旗時,此時的元朝已日益腐朽,處於內憂外患的戰亂之中,這無疑有助於朱元璋趁機揭竿而起。反觀洪秀全領導的起義,十九世紀時期中國已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洪秀全不但要面對處於落日餘暉中的清政府,還要考慮如何處理與外來列強的關係,所處環境更為複雜。當然,最終太平軍被清政府與列強聯合絞殺。

02民族政策

民族大義一直是古今中外重大起義或革命的號角,朱元璋也利用了這一點。在夷夏觀的影響下,中國自古便認為漢族擁有正統地位,其他少數民族即使建立政權,也是名不正言不順,漢人應當推翻他們,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政權也不例外。朱元璋樹立種族革命的旗幟,號召大量農民參戰,在建立政權後卻又能適時調整民族政策,用華夷同體的政策,籠絡各民族的人心。洪秀全同樣以種族革命起義,然而在其整個統治期間,太平天國政權一直秉持著狹隘的種族復仇主義,一味打擊所有滿人。這一舉措,大大激化了民族矛盾,造成了政權的動盪。

“予恐中國久汙羶腥,生民擾擾,故率群雄奮力廓清,志在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明)宋濂《明實錄》

03軍事謀略

朱元璋領導的紅巾軍與洪秀全領導的太平軍實力不相上下,然而,由於兩位領導者的軍事才能存在差異,起義結果也不同。在兩者都定都南京後,有一個繼續征戰的過程。朱元璋採取“剪除其枝葉,直搗老巢”的策略從而取得了北伐的勝利,繼而又確立了先徵西邊的陳友諒,再戰東邊的張士誠的正確謀略,最終使政權得以安穩。洪秀全在攻佔武昌及下游重鎮後,卻對其棄而不守,致使清軍得以駐紮江南、江北兩座大營,繼而將太平軍團團包圍。

04選賢任能

朱元璋非常重視人才,尤其是儒士。在打天下的過程中,劉伯溫、李善長、朱升等人得以重用,尤其是當朱升向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三條建議,朱元璋虛心接納並執行,這一舉措對其起義的勝利與統一起到重要作用。儘管洪秀全身邊也不無人才,如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等,在這些人的協助下,洪秀全卻過早建立政權,並很快陷入與部下的爭權奪利中。對於像在太平天國開創科舉中高中鼎甲第一名的女狀元傅善祥,洪秀全並不委以重任,只讓她擔任楊秀清的秘書。不能善用賢能,這極不利於太平天國政權的久盛。

“太祖既下集慶,所至收攬豪雋,徵聘名賢,一時韜光溫德之士,蟠然就道。”(《明史》卷一二八)

05個人素質

不論是朱元璋還是洪秀全,兩人都曾利用宗教來起兵。不同的是,朱元璋很快脫離明教的束縛,開始實幹。在建立明朝後,更是勤勤懇懇,不敢有絲毫懈怠。洪秀全則以拜上帝教為外衣,卻直到政權面臨滅亡危機,他仍舊單純信奉上帝與天兵的庇佑,將天朝的安危寄託在虛無縹緲的聖父聖子身上。在定都南京後,洪秀全更是沉淪於個人的享受中,興建後宮,執行嚴厲的尊卑等級制度,儼然一位“土皇帝”。

“吾自有天下以來,未嘗暇逸,於諸事務惟恐毫髮失當,以負上天付託之意。戴星而朝,夜分而寐。”(《明史》卷一一五)

結語

同樣是農民起義,結果卻截然不同。對於紅巾軍起義與太平軍起義的評價,我們應該從歷史的角度辯證看待。既不能太過苛刻古人,又在認同時代侷限性的同時,應肯定推動朝代更迭的農民起義的進步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