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公司拍倒閉後,這位響徹香港的大導演無法再在北美立足

在八九十年代,香港出現了一批優秀的導演和藝人。導演憑藉天馬行空的藝術想象力,創造了一個個神奇的劇本,而藝人則是憑藉紮實的基本功把電影人物扮演的惟妙惟肖。其中,要論導演,很多人不會忽視一個人,那就是吳宇森。

把公司拍倒閉後,這位響徹香港的大導演無法再在北美立足

這位出生在貧民窟的華語導演早早體會到了人世間的冷暖心酸。在他的作品裡,更過體現的是兄弟情,家國情。在六十年代末進入娛樂圈,七十年代打出名氣。尤其是一部《發錢寒》,更是獲得了香港500萬港幣的票房。

把公司拍倒閉後,這位響徹香港的大導演無法再在北美立足

如果說七十年代的吳宇森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那麼到了八十年代,吳宇森就遇到瓶頸,事業徘徊不前,觀眾出現審美疲勞。被迫轉型的他困難重重,一沒資金,二沒人手。要不是張國榮出面,加盟《英雄本色》,贊助商才願意投資。要不然吳宇森哪能拿到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的榮譽。也正因為《英雄本色》,吳宇森奠定其暴力美學的電影風格。八十年代末期,吳宇森在香港把暴力美學發揮到了極致。在票房上,他也屢屢創新高。

把公司拍倒閉後,這位響徹香港的大導演無法再在北美立足

進入九十年代,吳宇森開始了北伐。在北美,他走的還是暴力美學的路線。第一部作品《終極標靶》,以獨特的拍攝手法,獲得了3000萬美元的票房。這不僅讓年輕的尚格·雲頓站穩了腳跟,還讓吳宇森獲得了北美公司的關注。第一部作品大獲成功後,吳宇森又接連拍攝《斷箭》、《變臉》、《碟中諜2》。這三部作品不僅票房上取得了成功,還奠定了吳宇森的北美地位。

把公司拍倒閉後,這位響徹香港的大導演無法再在北美立足

只是很可惜,一切好運都止於2002年。北美的米高梅公司拍攝一部戰爭動作片,看中了吳宇森。這位大導演接過橄欖枝,也想打造一部類似《珍珠港》的大片。為了更加貼近歷史,影片服裝部門共製作了1300套海軍陸戰隊軍裝和1000套日本軍裝。除此之外,還動用了二戰期間美軍的謝爾曼坦克和尺寸稍小的斯圖爾特坦克及日軍的95式坦克。在為期五個月的拍攝中,他們還租下了一個將近4000英畝的牧場。影帝尼古拉凱奇的片酬不低,一幫退役老軍人的開支也不少,再加上各種武器的購買,這部作品從幾百萬美金的預算上升到了1.1億美金。 為了這部作品,米高梅公司是傷筋動骨。本來指望它能幫公司脫離苦海,但是上映三週後,《風語者》僅收3300多萬美元。受此影響,公司米高梅股價大跌,公司世界市場及發行總裁羅伯特-列文正式辭職。幾年後,內傷嚴重的米高梅公司宣佈破產。當然,受傷的還有吳宇森。沮喪之下,他離開了北美,迴歸華語影壇。

把公司拍倒閉後,這位響徹香港的大導演無法再在北美立足

在香港,他拍攝了《赤壁》。儘管國內票房一路飄紅,可是到了北美,上下兩集依舊收穫了62萬的票房。在2012年,吳宇森執導的的戰爭片《賽德克·巴萊》,北美僅有13萬票房。接連受打擊,吳宇森減少了作品拍攝,也斷了重返北美的念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