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农民起义,为什么朱元璋能够成功,洪秀全却不行?

有趣灵魂伴侣


清朝有洋人帮忙,朱元璋只是统一了起义军,元朝是被各地的起义军打的措手不及,退居漠北,朱元璋只是一支。


猪猪猪438


二者基本上没有可比性。朱元璋的成功在于当时的元朝已经积弊不堪,南方多股势力纵横交织,元朝在消灭一股又一股的起义军过程中已经筋疲力尽。朱元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纵横捭阖,远交近攻才最终拖垮了元朝,统一了南方。而洪秀全是单打独斗,身边能够依靠的就是两广地区的老班底,周围的几股势力并没有响应,比如蒙古、西藏、沙俄等基本上都在按兵不动,所以洪秀全在没有成功直捣黄龙的情况下,只能是不断被消耗实力,在曾国藩屡败屡战的方针下疲于应付。

第二,朱元璋身边文臣武将众多,洪秀全身边只是文有冯云山,武有杨秀清,石达开李秀成等人基本上都是二等人才。而且在冯云山战死,杨秀清被清除之后,太平天国就基本上陷于了严重的内耗之中。这对于还在建设中的国家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第三,战略问题有误。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很好的为自己积蓄了足够的力量。但是太平天国锋芒太露,在全盛时期进行北伐本来是可以一鼓作气,可是却没有进一步支援,致使林凤祥所部成为了孤军深入。最终功败垂成。

第四,朱元璋一直保持了艰苦朴素的作风。可是洪秀全打下南京后就开始纵情享乐,比照满清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他们还禁止正常的人伦生活,平民百姓共聚天伦也成为奢望,长此以往,焉能不失民心。


经典守望者


历史上最成功的起义,叫得上名字的就是朱元璋了,上位以后勤勤恳恳,将自己的休息时间压缩到极致。另一方面,也是农民起义的洪秀全,以上位就开始为自己选择妻子,他一生中的妻子,要比历代的皇帝都要多得多,后来在逃跑的时候,还要带上自己所有的妻子。同样都是从底层一路坐上皇位,为什么朱元璋就能够成为一代王朝的开国皇帝,而洪秀全却像一个暴发户一样挥霍无度?

首先,两人起义的原因和目的是不同的。朱元璋真是太穷了。他们一家病死的病死,饿死的饿死,最后生活被迫,不得不造反了。在反叛的过程中,朱元璋亲自上阵,可以说完全是基于自己的干劲拼搏而来,自然会珍惜他的劳动成果。

而洪秀全出生于耕读世家,还能上得起学,说明家庭条件还不错。但是他屡试不第,知道自己靠科举大福大贵是不可能了,于是决定开始宣传邪教,还把自己神化,称自己是耶稣的弟弟。但是他却把宣传宗教的苦差事交给了冯云山,自己回了广东坐享其成。洪秀全并没有为这件事情付出过太多的努力,最初的目的也只是为了享受荣华富贵,因此在上位之后,难免走上暴发户的路。

其次,能力和眼光都不同。在朱元璋上位后,他将目光投向远方并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结果,后来的万历皇帝二十八年不上朝,王朝仍然运行良好。朱元璋周围都是刘伯温、朱升、叶兑、章溢、李善长这些大名士,所以很少走弯路,可以很好的克制自己的欲望。所有人都称公了,他才称吴公;拿下了南京城,才敢称吴王,还不敢宣布定都;直到打败了陈友谅才敢称帝,建立明朝。

洪秀全则什么都不管,把一切都推给了他的手下,他就成了一个精神领袖。他花了很多时间和女人一起度过,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他反对儒家学说,结果就因此得罪了儒家知识分子。占领了一个村就敢起义,占领了一个乡就敢称王。


埋首故纸堆


洪秀全比朱元璋好比乌鸦比凤凰,洪秀全的小农意识是深刻在骨子里的。就好像现在穷人乍富一样,没几年就败光了财产。

朱元璋以一介布衣,十五年内勘定南北枭雄,克成帝业。洪秀全出身贫寒,科场屡屡失意,绝望崩溃。浴火重生,创建拜上帝教,妄图通过革命实现报复,初衷是好的,可惜才干不足,致使江南数省糜烂十数年,最终惨淡收场。

论学识,洪秀全远胜朱元璋。朱元璋少年时没读过一天书,整日为生计奔波,他的见识来源于做和尚时的各省游历,开阔了视野。还有后来在军旅中不间断的加强学习。洪秀全正宗科班出身,文化功底深厚。可见成功与否与文化高低并没必要联系,相反,某些时候可能读书越多反被书误。

天时方面,朱元璋是反元,洪秀全是反清,都是汉族革少数民族的命。所不同者,元廷当时实行种族歧视,天下人分四等,汉人是最下等,且不准参加科举,读书人进身无门久矣。再加上当时天灾不断,饿殍遍野,致使蒙元人心大失,群雄并起。朱元璋越打越顺,东北数省几乎是传玺而定。洪秀全以宗教起家,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满清朝廷。况且当时大清气数未尽,还有一大批汉人的忠臣骨干。洪秀全的宗教思想并没有得道上层汉人的信服,曾李的湘淮军处处与他针锋相对。另外还有来自国外势力的干预,多国联军帮助满清镇压太平军。这是朱元璋那时不曾遇见的新变化。

地利方面二人情况差不多,都是从南往北打,最终都占领了南京。可惜洪秀全军事上一连串的失误,致使西大门安庆失守,从此太平军从主动变为被动,局势一路下滑,,最终城破人亡。

人和方面,朱元璋虽然文化不高,但却能听得进去别人的意见,朱升的九字真言就让他获益匪浅。也会用人,基本能够做到人尽其才。而且还表现出非一般的军事天赋,很多大的战略上,他都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前期确实表现出了一个帝王该有的恢宏气度,至于后期建国后诛杀功臣,原因很复杂,总之是不得已而为之。洪秀全有些刚愎自用,小富即安,而且思想极其愚昧。洪秀全进天京后,以为是进了温柔乡里,江南的繁华捆住了他的手脚。此时他已经没有了进军全国的雄心壮志,起居奢华,出入讲排场。就像当年李自成进北京城一样,分赃不均,内部开始分裂。安庆失守后,陈李给他提了很多正确的军事建议,他一概不予理睬。强迫他们服从他的圣旨。他还担心属下诸王尾大不掉,开始不管不顾,任人唯亲,人心更加涣散。南京城破前一个月,洪秀全病逝,可能是草根树皮吃多了消化不良。死前还说要上天找天兵天将来灭了满清,其愚昧迷信可见一斑。

自古帝王成就霸业者,除了天时、地利、人和外,还需要很多条件,军事上的,政治上的,还有帝王的个人意志,团队意志等等。最主要还有一条,就是心要狠,成大事者不顾家,对别人要狠,对自己更要狠。




恨无常


洪秀全和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有很多相似性,都反抗异族统治,都是从南往北打,结果却大相径庭,原因何在呢?

社会环境不同

元末农民起义,民族矛盾尖锐,涌现了一大批反元义军,除了朱元璋、郭子兴的队伍外,还有刘福通、张士诚、陈友谅等,朱元璋在其中不是最强大的,刘福通在开封建大宋政权,北代讨元,牵制元军主力,像一屏障阻挡元军,而陈友谅、张士诚等也在各自地区牵制元军,这一切都有利于朱元璋在南方发展壮大。

反观洪秀全,是当时唯一的农民军,清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对付他,所以他面对的困难要大得多。

利用宗教的手段不同

朱元璋利用白莲教,但只作为一个宣传组织的工具,他自己有无上的统治权。

洪秀全利用拜上帝教,但是教权大于政权,像杨秀清都可以利用天父附体杖罚洪秀体,这严重影响了领导的权威性和领导层的团结,终导致天京变乱。

天京变乱

两个人的战略高度不一样

朱元璋占领南京,高筑墙,缓称帝,因为当时元朝是谁先称帝就进攻谁,所以朱元璋低调发展。

洪秀全占领南京,遂建立政权,成为清政府眼中钉,并且,占南京后,奢侈腐化,享受封建帝王生活,不思进取。

面对困难不一样

朱元璋是多支义军对抗的一个风雨飘摇的大元。

洪秀全时中国处双半社会,洪秀全面对清朝强大的地主武装,还有先进武器的外国侵略者。

综合分析,二人一成一败可想而知了。


金乌木木


朱元璋农民起义,和洪秀全农民起义,有什么不同?

拜金庸所赐,所有人都知道朱元璋是明教教徒,其实这也是真实的历史,并非查大侠杜撰。不过,是明教教徒做为起义军首领的,却不是只有朱元璋一个。朱元璋之所以能在一众枭雄中脱颖而出,这是和他自身条件有一定及决定性的重要关系。首先,在所有人都忙着开国立朝正名封建的时候,他还在专心的抢地盘——啥都是虚的,有钱有粮有地盘才是最好的王道,这就是朱升提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等所有的草头朝廷都被元军修理过后,朱元璋发给自己也成了寡头一员了——除了吴王和汉王!同样是农民起义军,朱元璋和陈友谅张士诚还不同。人家不是财大气粗,就是势大财雄,老朱辛辛苦苦拱得几亩地,在人家眼里连个屁都不算。虽然他们从战略上藐视朱元璋,可是朱元璋用战术把他们藐视了。这才有了乞丐皇帝。

再说洪秀全,书读的不好,没能考上功名,可是人家会读歪书。借着拜上帝会揭杆而起,席卷大半个中国——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教会在东方封建王朝里起义建国,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社会改朝换代里的又一创举,充分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活学活用的灵活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轰轰烈烈的金田起义大爆发了,赫赫扬扬的太平天国建立了,那个考不上功名的秀才当了皇帝自己做主考官了……如果打到北京,灭了满清,一个新的王朝就又建立了,多少汉人欢欣鼓舞,以为改朝换代改变命运的重大时刻来临了……群情奋扬时,人们突然发现,政权要分裂了,寡头们为了权力,开始内斗了。而且,统治中国的满清虽然病入膏肓,却也不是不堪一击。最主要的是,洪秀全虽然团结了穷苦弟兄阵营,却忽略了江南大地的地主武装。对外争伐不利,对内争斗不止,太平天国就像被药物催发的一个怪胎,虽然生出来了,却不能存活于世。洪秀全虽然狠狠打脸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却也被事实打脸秀才造反真的不成。

论学识,洪秀全最起码是秀才,也算高小毕业,可是为什么完败文盲朱元璋呢?我认为不外乎两点:第一,洪秀全不能真正的认知自己真正的实力。一个王朝的建立及是否能持久,首先得有一个能说得过去的政治纲领和一个能拿得出手的政治举措。显然,太平天国对于举措这块,做的不尽人意。虽然是用的外国思想建国,却是用本国封建王朝老一套治理。换汤不换药,人民依旧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只不过是由这个剥削者换成了另一个剥削者。其次,新王朝的建立对旧王朝是极大的破坏者,守旧势力和当权者以及既得利益者联合绞杀,是对新王朝的至命冲击。洪秀全开国后开始腐化,根本没有解决困境的举措出台,反而是内部分裂——这些与洪秀全的自我认知能力不无关系!他根本不能完全掌握整个太平天国的权力,也驾驭不了他手下的诸王。各自为政是所有王朝的硬伤。第二,历史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积贫积弱,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如果洪秀全利用拜上帝会真正把中国领向资本主义社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能不说是进步。可是洪秀全没有这样做,非但没有,还自己过了皇帝瘾,可以说是把历史的车轮又往后搬。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必然失败。

朱元璋不同,他的政治嗅觉相当灵敏,知道什么附合人民意愿,能够极大的调动民族积极性来反抗暴元。长年征战累积的军事资本及政治资本牢牢的掌控在自己手里,没有谁能同他叫板为难,令行禁止不是空话,而且,朱元璋亲自打天下有威信,杀伐决断有手腕,这些都是洪秀全所不具备的,再一个,历史选择了朱元璋,因为他代表了广大人民心中的正义天理。而历史抛弃洪秀全,是因为他急功近利的享乐主义阻碍了历史发展。



人生不过一轮明月


朱元璋和洪秀全的对比,可以得出答案:

第一对比 朱皇帝和洪天王的起点:

朱皇帝:朱元璋农民出身,家穷出家当和尚,云游四方,方得识几字,适值全国各地反元,尤韩山童刘福通气势较盛,随有郭子兴也举反元大旗,朱元璋参军入伍,每战在前,屡立战功,终被郭子兴赏识,做了下级军官,彼时郭子兴,彭大,孙德崖等在毫州争地盘,半年不出毫州,以及朱元璋颇受郭子兴及属下猜忌,朱元璋意识到在此地无作为,遂回乡募兵,儿时玩伴及亲友,勇跃参加,得众二万有余。

由此可见:朱元璋出身低,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逐有主见,在残酷战争中开始培养自已团队,在团队中儿时玩伴徐达,汤和,周德兴等和日后收的义子及侄辈是他的铁杆粉丝,为朱王朝立汗马功劳。

洪天王:洪秀全,落地秀才,颇通文墨,对《圣经》有所研究,与教书匠冯云山一起创立拜上帝会,以给灾民看病授学为名,发展会员,广收信徒,其间,洪秀全坐罪,冯云山蒙尘,杨秀清借天父之名以聚众,终在广西金田起义得数万之众,随后永安建制封王,天王秀全,东王秀清,其它诸王皆受东王节制,气势磅礴。

由此可见,洪秀全起点比朱元璋高,势头比朱元璋好,但是以上帝教而得众,而也因上帝教造成人为的组织结构混乱,作为团队的第一号人物天王洪秀全是上帝之子,而作为副手的东王杨秀清是天父的代言人,这种错层混搭组织结构,为后来天王洪秀全的团队内讧埋下定时炸彈,也可以看出洪秀全团队中除有格局、谋略、胆识的冯云山是洪秀全铁杆粉丝外,其它未必是,可惜的是1851年他在战斗中过早牺牲了!

第二天下大势和战略方面看:

朱元璋所处的时代,乱象已丛生,到处都是反元的队伍,北有韩山童刘福通,西有徐寿辉及后来陈友谅,东有张士诚,中有郭子兴……这有利于朱元璋在夹缝中求生存,寻求机会发展,给了他很大发展空间,

同时以"筑高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指导下,朱元璋打下了坚实基础,A,筑高墙:暂不与他人争长短,把根据地经营好。B,广积粮,让部队屯田,一方面积累粮食和物资,另一方面少征税,减轻农民负担,赢得民心。C,缓称王:少树对立面,少受对手攻击。

如此看来,朱元璋真正做到厚积薄发,借势发展!基础扎实,其势头早己超过洪天王了。

洪天王呢:当时虽然清政府腐朽,各地小打小闹也有,但大规模除洪天王外再也没有,清军队可以全力以赴对付他及他的团队,为了打破清政府围剿,严重的是:洪天王既不与外国势力和解,也不与人民搞好关係,不准平民商品交易,不准军内夫妻相认,太多的失去人性的规矩,让洪天王失去群众基础和经济基础!

第三,管理能力及战术方面:

朱皇帝:朱元璋任何时候在管理团队,控制或平衡团队,在支持自己儿时伙伴时,也大量收义子为其效力,同时也吸收李善长刘基等人,为他出谋划策,而决断权在朱元璋一人之手。且善纳谏言:在战略战术上,先打有实力的陈友谅,而后攻张士诚,途中再灭韩林儿,陈友谅格局、雄心、兵力都比张士诚强,张士诚格局小,所辖地方富裕,他只求自保。朱元璋攻陈友谅,张士诚不会救,但朱团队打张士诚,陈友谅会来帮张士诚。

由此可见:朱元璋每走一步前的预案、准备都非常周密,很少失手,不得天下天理不容!

反观洪天王团队:洪天王自从进入南京,未曾理过朝政,平时诸王朝见他很难,即使在定都天京之前,天王的工作主要是完善他的理论经书,而滥封王侯,失去管理严肃性,管理一片混乱,发生天京事变再正常不过了。

再者在征战上,为了分散清军的注意力,挠乱清政府高层,实行东征和西征,而缺乏后援,孤军深入,都以失败而告终!

当经过一系列事件后,天王觉醒团队重要,钱粉重要,封了一片自己亲属为王,不仅没有作用,反而加大了崩潰离淅的脚步,顺理成章的快速灭亡!






狐羊树


首先我们要知道农民起义根本原因是因为当前政权腐败,导致农民生活困难。虽然两者都是农民出生,但朱元璋是先参军后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决策层很清楚自己要实现的目标,而洪秀全这类农民起义目光比较短浅,一有点成就就停滞不前了。下面具体说下个人的几个观点。

1.军事策略

同样是农民起义,朱元璋的农民起义领袖们很快变成了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有了稳定的根据地,独立的官僚治理体系。而洪秀全执行了一条流寇主义的军事路线。这也注定朱元璋和洪秀全农民起义军领袖的结局是不一样的。

2. 所处时代外部环境不同

元末的时候中央已经丧失了对江南地区的控制权。而且北方也存在着诸多地方实力派,根本没有能力对于农民军根据地进行围剿,朱元璋的农民军有精力建设根据地。而清朝时期清廷对地方还有着控制权,可以组织兵力进行围剿,洪秀全的农民军不易建设根据地。

3. 根本性质不同

从根本上来说,改朝换代如果在朱元璋时代还有积极意义的话,那在洪秀全时代则是消极、反动的。因为这时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的末期,需要的是一场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改变社会性质的脱胎换骨的革命。仍属于单纯农民战争范畴的太平天国是实现不了这个历史任务的。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奇文笑谭


朱元璋与洪秀全两人都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且两者共同点颇多。然而朱元璋取得了成功,洪秀全却失败了。究其原因,可以从起义的背景、民族政策、军事谋略、选贤任能、个人素质五个方面来分析。

01起义背景

朱元璋灭元朝建明朝发生在十四世纪,当时中国仍处于封建时期。当朱元璋大举义旗时,此时的元朝已日益腐朽,处于内忧外患的战乱之中,这无疑有助于朱元璋趁机揭竿而起。反观洪秀全领导的起义,十九世纪时期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洪秀全不但要面对处于落日余晖中的清政府,还要考虑如何处理与外来列强的关系,所处环境更为复杂。当然,最终太平军被清政府与列强联合绞杀。

02民族政策

民族大义一直是古今中外重大起义或革命的号角,朱元璋也利用了这一点。在夷夏观的影响下,中国自古便认为汉族拥有正统地位,其他少数民族即使建立政权,也是名不正言不顺,汉人应当推翻他们,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政权也不例外。朱元璋树立种族革命的旗帜,号召大量农民参战,在建立政权后却又能适时调整民族政策,用华夷同体的政策,笼络各民族的人心。洪秀全同样以种族革命起义,然而在其整个统治期间,太平天国政权一直秉持着狭隘的种族复仇主义,一味打击所有满人。这一举措,大大激化了民族矛盾,造成了政权的动荡。

“予恐中国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明)宋濂《明实录》

03军事谋略

朱元璋领导的红巾军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实力不相上下,然而,由于两位领导者的军事才能存在差异,起义结果也不同。在两者都定都南京后,有一个继续征战的过程。朱元璋采取“剪除其枝叶,直捣老巢”的策略从而取得了北伐的胜利,继而又确立了先征西边的陈友谅,再战东边的张士诚的正确谋略,最终使政权得以安稳。洪秀全在攻占武昌及下游重镇后,却对其弃而不守,致使清军得以驻扎江南、江北两座大营,继而将太平军团团包围。

04选贤任能

朱元璋非常重视人才,尤其是儒士。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刘伯温、李善长、朱升等人得以重用,尤其是当朱升向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条建议,朱元璋虚心接纳并执行,这一举措对其起义的胜利与统一起到重要作用。尽管洪秀全身边也不无人才,如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在这些人的协助下,洪秀全却过早建立政权,并很快陷入与部下的争权夺利中。对于像在太平天国开创科举中高中鼎甲第一名的女状元傅善祥,洪秀全并不委以重任,只让她担任杨秀清的秘书。不能善用贤能,这极不利于太平天国政权的久盛。

“太祖既下集庆,所至收揽豪隽,征聘名贤,一时韬光温德之士,蟠然就道。”(《明史》卷一二八)

05个人素质

不论是朱元璋还是洪秀全,两人都曾利用宗教来起兵。不同的是,朱元璋很快脱离明教的束缚,开始实干。在建立明朝后,更是勤勤恳恳,不敢有丝毫懈怠。洪秀全则以拜上帝教为外衣,却直到政权面临灭亡危机,他仍旧单纯信奉上帝与天兵的庇佑,将天朝的安危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圣父圣子身上。在定都南京后,洪秀全更是沉沦于个人的享受中,兴建后宫,执行严厉的尊卑等级制度,俨然一位“土皇帝”。

“吾自有天下以来,未尝暇逸,于诸事务惟恐毫发失当,以负上天付托之意。戴星而朝,夜分而寐。”(《明史》卷一一五)

结语

同样是农民起义,结果却截然不同。对于红巾军起义与太平军起义的评价,我们应该从历史的角度辩证看待。既不能太过苛刻古人,又在认同时代局限性的同时,应肯定推动朝代更迭的农民起义的进步意义。


亦喃文史


洪秀全偏安一隅,还没得天下就开始搞内部斗争。其实,类似的情况在刘邦和韩信之间也能看到。韩信在汉军中也是军功盖主,而刘邦还是能较好地驾驭了韩信。反观洪秀全,其实并无取天下的胸怀和豪气,得到权力后就怠政和荒淫作乐,导致他的创业核心团队人心离散。就这一点,就足证他并非改变历史之人,杨秀清、曾国藩、左宗棠都只是外因而已。反观朱元璋,在夺取天下之前,整个创业核心团队是聚心力极强的,目标明确,也耐得住性子("广积粮,缓称王"就是力证),终于能在纷乱的局势下等到适合自己的时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