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突变的战事中,康熙的心智愈发成熟了

虽然与吴军的对战出现了转机,但这并不意味着康熙可以放下心来。

为什么?

因为此时的大清朝,已经硝烟四起。吴三桂起兵造反是一场大火,康熙忙乎了小半年,总算把这场大火的势头控制住了,却没有料到风已经把火星子刮得全国都是。各地反叛的声音,仍然络绎不绝。

在风云突变的战事中,康熙的心智愈发成熟了

康熙下令撤藩,是三藩同撤。吴三桂火气这么大,其他两位藩王也是一肚子怨言。不过,他们的兵势不如吴三桂强大,反应也就没有那么激烈。但毫无疑问,他们也不想就这么失去一切。平南王尚可喜还好,他是自动请辞,没有过多的怨言。可是靖南王耿精忠可就不同了,他同吴三桂一样,也想继续做土皇帝,所以就没有那么安分了。

其实早在康熙十二年(1673)八月,吴三桂还未起兵谋反,耿精忠就曾与麾下诸将密议应对撤藩之法。他没有吴三桂的精兵强将,议来议去也不敢轻举妄动,只好修书一封,差人送到了台湾。他所能想到的最好办法,便是策动郑成功之子郑经与自己一起起兵。他在信中说道:“王孤忠海外奉正朔而存继述,奋威中原举大义以应天人,速整征帆,同正今日疆土,仰冀会师,共成万古勋业。”台湾郑氏是明朝遗臣,一直与清朝政府势同水火。郑经得到耿精忠的密信,自然是大喜过望。他在十月之初就率领军队渡海,驻扎在澎湖,等待耿精忠的到来。

在风云突变的战事中,康熙的心智愈发成熟了

不过,他们的计划还没有实施,吴三桂却按捺不住了,率先举兵反清。如此一来,耿精忠反而不着急了,打算先静观其变,先看看热闹再说。

康熙揣度人心确实很有一套,从吴三桂谋反这件事上,他猜测平南、靖南两王也不会老老实实同意撤藩。他知道这个时候藩是不能撤了,强制撤藩,搞不好会再反一个藩王,那可就得不偿失了。既然不能撤,那就赶紧停吧。于是,在吴三桂起兵谋反之后,康熙急忙下旨停止撤藩。康熙十三年(1674)正月,诏书传到了福建,康熙在诏书中命令耿精忠“固守地方,不必搬家”。下过诏书后,康熙还不放心,又派大臣去了福建,令原属耿精忠所辖的两翼官兵仍归其管理。他实在是有些怕了,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尽量拉拢剩余的两位藩王。

在风云突变的战事中,康熙的心智愈发成熟了

这诏书,下得正是时候。如果康熙再晚几天下诏书,有可能耿精忠就会联合郑经起兵。其时清军在吴三桂的猛攻下正在节节败退,如果在那个节骨眼儿上耿精忠再起兵,那可真是乱上加乱了。还好,接到康熙的诏书后,耿精忠马上派人赶到澎湖转告郑经,稍缓行动。

为了更好地安抚耿精忠,康熙先后两次谕示福建总督范承谟,让其搞好与靖南王之间的关系。范承谟接到谕令,立即停止撤藩工作,并将已经收回的藩府左右两翼七千官兵原数归还。不料,耿精忠却摆起了架子,拒绝接收。范承谟很是生气,亲自到藩府交涉。他对耿精忠说:“我奉兵部密咨,理无不交;而王既奉手诏,亦断无不受之理。”这话说得不卑不亢,意思是我奉皇命而来,当然得交,而你是大清臣子,怎能不奉命接收?耿精忠无言以对,只好接收。

在风云突变的战事中,康熙的心智愈发成熟了

福建是耿精忠的地盘,康熙先后两次派人传谕给范承谟,自然是逃不过耿精忠的眼线。这件事引起了耿精忠的警惕,他怀疑康熙是要暗算自己。其实,这也不能怪耿精忠多疑,这是人之常情。三藩镇守南疆多年,虽然各自为王,但是在利益上却是休戚相关。吴三桂谋反了,康熙自然会猜忌其余两藩,那么用手段对付也就顺理成章。耿精忠虽然暂时按兵不动,但实际上已经成了惊弓之鸟。

恰巧在这个时候,福州街头巷尾传出了一首歌谣,内容是这样的:“七星再拜真天子,分明火从耳边起,杀尽三山牛出血,身骑白马军中止。”什么意思?福建省城为防火灾,在布政司直街前有七井,而这个地方正是藩府的所在地。“七星再拜真天子”的意思就是说:藩府要出真命天子了。那么,谁是真命天子?歌谣马上又唱出“分明火从耳边起”,火耳合并是个耿字,这个真命天子姓耿。“杀尽三山牛出血,身骑白马军中止”。“三山”是福州的别号,“杀尽三山”意味应当起兵谋反,这才是顺应天意。

在风云突变的战事中,康熙的心智愈发成熟了

当然,这首歌谣是有心人编造出来的。但是我们不得不说,编造者的水平实在高明,这歌句句唱到了耿精忠心坎里。既然起兵谋反是顺应天意之事,为什么不起兵?当然要起兵,耿精忠也按捺不住了。又隐忍了两三个月后,耿精忠展开了行动。

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十五日,耿精忠诈称海寇来犯,派人到督署邀请总督前往王府议事。倘若有海寇来犯,身为福建总督的范承谟焉有不知之理?他虽然感觉到了不对,但还是应邀前往。部下让其多带些人去,他却说:“众寡不敌,备无益焉!”意思是说,如果要出事,多带人也没有用,这里是耿精忠的地盘啊。说完,他会同巡抚刘秉,一同前往王府。

在王府里,耿精忠早已安排妥当,擒获了范承谟。随后,耿精忠又派人冲入督署,抓捕了范承谟的家人。至此,耿精忠开始举兵反清,与吴三桂相呼应。他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以曾养性、白显忠、江元勋为将军,以福建巡抚刘秉为兵曹尚书,以史萧震为布政使,开始一步步蚕食福建各个城池。

在风云突变的战事中,康熙的心智愈发成熟了

福建本就是耿精忠的地盘,其党羽遍布各职能部门。起兵之后,他一呼百应,很快就完全控制了福建。

当然,耿精忠的野心也不仅仅只有福建。控制福建之后,他还想要夺取更大的地盘。他主动邀约吴三桂进军江西,自己则与之配合作战。同时,他又煽动潮州总兵刘进忠,骚扰广东。当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同郑经的约定,他提出让郑经在东南沿海举兵,而自己则在福建吸引清军的注意力。

耿精忠的反叛,给原本平衡下来的局势又增加了一个沉甸甸的砝码。战争的天平,又开始向叛军倾斜了。

让康熙最为头痛的自然是吴三桂了,其次是耿精忠,再次是孙延龄。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吴三桂一发难,康熙就想到了广西。他想要通过固守广西的方式,牵制吴军北进。广西与云南临境,如果能够在广西安置一支劲旅,那就等于在吴三桂家门口立了一支长矛。吴三桂想要挥军北上,总得考虑老巢是不是安全。这样一来,他有所顾忌,北上就不能那么随心所欲了。康熙的脑筋转得很快,仓促之中就能想到这一层,实在很不简单。而且很快,他就想到了肩负这一重任的合适人选。

他想到了孔有德的女婿孙延龄,并且任命孙延龄为“抚蛮将军”。孙延龄是辽东人,其父孙龙原为孔有德部将,早年随孔有德一起投降清朝。后来孔有德南下,便留孙延龄镇守广西。孔有德感念孙龙追随自己多年,便将独生爱女孔四贞许配给了孙延龄。不过,还没有等到孔四贞和孙延龄成婚,孔有德和孙龙便都战死于桂林。战后朝廷论功行赏,便批准孙延龄承袭了其父二等男爵的爵位。康熙五年(1666),康熙任命孙延龄为镇守广西将军,统辖孙有德旧部,驻守桂林。

对于孙延龄,康熙寄予了厚望。他认为,朝廷对孙延龄如此厚待,其必定能忠于朝廷,不负众望。

然而,孙延龄终归让康熙失望了。

康熙十三年(1674)二月二十七日,孙延龄在桂林举兵反叛,投降了吴三桂。康熙原本的计划很好,他让孙延龄盯着云南伺机而动,清军则南下抗吴,时机成熟时还可以两下夹击吴三桂。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孙延龄降了。这下倒好,连广西都成了吴三桂的地盘,吴军势更大了。

反了就反了吧!反了更好,不用提心吊胆地防止他们反叛了。不知道康熙当时有没有这种无奈的想法,但战事如此发展,确实出乎了他的意料。

在风云突变的战事中,康熙的心智愈发成熟了

这个时候,吴三桂在湖南督战,与清兵相持;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并向江西展开了进攻;孙延龄在广西降吴,自称“安远大将军”,控制广西。这一切,都让康熙既愤怒又心惊。一个吴三桂已经如此难以应付,再加上耿精忠和孙延龄,这仗怎么打?好不容易出现的转机,又让突如其来的危急给颠覆了。

好在,在风云突变的战事中,康熙的心智愈发成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