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位就座 保持距離 食客:有種參加“考試”的感覺

■《公筷公勺,請備齊》後續

閱讀提示

為了確保來店堂食的市民用餐安全,開始營業前,餐廳工作人員已經對各個區域進行了消毒。而所有食客都遵守了規則,店內秩序很好。

隔位就座 保持距离 食客:有种参加“考试”的感觉

戴口罩、量體溫,隔位就座保持距離。

隔位就座 保持距离 食客:有种参加“考试”的感觉

各商家都自發地貼出了溫馨提示,而堂食的顧客也都能自覺遵守。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為保證市場供應,解決群眾實際生活需求,3月11日,除酒吧、農村家宴中心等單位(場所)外,其他社會餐飲單位已開放營業,並提供堂食服務。

昨天中午時分,記者走訪了市區一些恢復堂食的餐飲企業,在瞭解各家餐館、酒店如何做好防控措施的同時,也採訪了一些選擇堂食的顧客。因為大多數餐飲企業要求堂食的顧客隔位就座保持距離,於是有人打趣稱:“這頓飯吃出了‘考試’的感覺。”

而餐飲企業主的回答也很明確:疫情“大考”尚未結束,我們不能鬆懈。

●中山街上的快餐店:

堂食者須經嚴格“體檢”

昨天上午11點,記者來到了彪將軍中山街店。在這家市區“老字號”快餐店開放堂食的“第一餐”,不少人戴著口罩來“捧場”了。其中就有多位頭戴安全帽的工人師傅。

“我們也是剛剛復工的,春節前就經常到他們家吃飯,今天聽說可以在店裡吃了,我們就過來了。”一位工人師傅說道。

當然,在這個特殊時期,堂食自然也是有些特殊的。首先,在快餐店門口,有工作人員會對每一名準備入店堂食的顧客進行嚴格的“體檢”:測量體溫、檢查綠碼,口罩也是必須要戴的。其次,在點好餐之後,店員還會要求食客一人一桌,儘量與其他人保持一定距離。

記者觀察後發現,所有食客都遵守了規則,店內秩序很好。有的人甚至在用完餐後,還會自覺地清理一下餐桌。“畢竟一人一桌,要是來吃的人多的話,他們(工作人員)肯定來不及打掃。我這也是順手的小事。”一位剛吃完飯的大爺,一邊清理餐桌,一邊對記者說道。

“好久沒有坐在這裡吃飯了,今天能在店裡吃,感覺不錯。”老大爺那頭剛走,市民彭先生便端著餐盤坐了下來,然後拉下了口罩,大快朵頤起來。

彭先生說,他是彪將軍的常客,前段時間,這家店的快餐只能打包帶走,因此,找個地方好好吃飯,就成了他每天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就像今天,外面還在下雨,連坐的地方都沒有。”彭先生說,還是在店裡堂食方便。

彪將軍餐飲連鎖企業相關負責人王傑武告訴記者,為了確保來店堂食的市民用餐安全,開始營業前,餐廳工作人員已經對各個區域進行了消毒。

王傑武說,恢復堂食的過程中,顧客如果發現疏漏和不足,他們也會第一時間針對性的進行完善,確保大家用餐安全。

●金匯廣場中的涮涮鍋:

讓室內的空氣和戶外一樣好

市區金匯廣場的“食全食美”涮涮鍋昨天同樣恢復了堂食。

“前幾天就有市民打電話來問:店裡什麼時候能開始堂食?”該店負責人吳先生告訴記者,雖然他們店裡一直有食材、湯底的外賣配送服務,但由於涮涮鍋的特殊性,不少人還是想要到店裡來涮著吃。

在店內,記者看到已經有不少市民就坐用餐,不過人與人之間都相隔一段距離。吳先生說,這是店裡有意引導的,“為了讓大家保持充足的距離,我們讓客人每隔一個空桌入座。”

“為了讓大家吃得安心,除了例行的消毒工作外,我們打開了店裡的所有窗戶和新風系統,每個鍋底還配備了專門的抽風管道,保證店內的空氣和戶外一樣好。”吳先生介紹。

此外,記者在現場看到,店內每一份配菜都用保鮮膜單獨包了起來。吳先生說,這樣能保證放在冷櫃裡的菜品乾淨衛生,不被汙染。

●萬地廣場的餐飲店:

多家餐廳已完成消殺工作恢復堂食

昨天上午11點,記者來到市區萬地廣場,這裡不少餐廳已有食客落座。

在三樓一家名為“蓉小館”的餐廳,服務人員忙著清洗地面、噴消毒水。“這裡可以吃飯了嗎?”不久,一對年輕的男女來到餐廳點餐吃飯。

“今天是我們恢復堂食的第一天。”餐廳店長唐俊告訴記者,2月22日,他們就開始提供外賣服務了,店裡的食材準備充足,所以在接到可以堂食的通告後,他們就能迅速恢復堂食服務。

同一樓層的“井格老灶”重慶火鍋店也在準備恢復堂食。在收銀臺前,店老闆陳必武正在製作“疫情期間隔桌用餐”的提示標牌。入口處,店家還準備了一個“廢棄口罩專用”垃圾桶。

“早上我和幾名主管剛開過會,決定開始營業。”陳必武說,在做好店內衛生、消殺等工作後,他們就可以恢復堂食服務了。

萬地廣場二樓的“處州味道”開業遇到了一點“小麻煩”。“今天跑了不少藥店,都沒買到口罩!”餐廳經理杜女士告訴記者,昨天看到政府的通告後,她就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召回店裡的員工,準備這幾天就開業。“我們有40幾名員工,每天口罩的需求量還是蠻大的!”

對此,記者建議其可以向口罩銀行申請,借一批口罩救急。

●紫金路、宇雷路上的餐飲店:

隔位就餐間距1米,顧客都很自覺

昨天中午12點30分,記者來到紫金路上的“潘記安仁魚頭”,看到店裡已有兩桌顧客在就餐了。長條桌,同排隔位就坐,對面錯位相坐,圓桌則是隔位就坐。

“顧客必須戴口罩、亮綠碼才能進店就餐。”老闆潘建明告訴記者,他們會嚴格執行食品安全和疫情防控的各項要求,每天對座椅、餐廚用具等進行全面徹底地清洗消毒。為保障顧客用餐安全,除了不能移動的卡座外,其他座椅的數量、距離做了相應調整。此外,每盤菜還配備了公筷和公勺。

隨後,記者又來到宇雷路上的“潘大叔米線”麵館,看到3名顧客正在店裡吃麵,其中兩人錯位相坐,一人獨坐一桌。

在店裡醒目的位置,記者看到,店家已經放置了提示牌,告知顧客進店後須一人一桌、間隔1米等注意事項。另外,店門口還貼出了點餐二維碼,顧客進店前即可掃碼,在手機上下單,這樣也能有效減少接觸。

“來店就餐的市民都很自覺,吃完了也會馬上離開,不做過多停留。”店老闆潘海彪告訴記者。

●清遠街上的餛飩店:

堂食的顧客不算多,每天消毒不可少

位於清遠街的大娘餛飩,主要提供大餛飩、手擀麵、縉雲索麵等具有麗水特色的食品,該店的周老闆告訴記者,與以往相比,昨天恢復堂食的第一天,來店裡用餐的人並不是很多。

“由於疫情,前段時間,我們只能做外賣。”周老闆說,原先店裡的生意很好的,他還僱了三個阿姨來幫忙。現在附近的學校沒有開學,打工的人也不多,他們一家三口就能忙得過來。

每天一早,周老闆一家都會用專用的消毒水,把店鋪裡裡外外消毒一遍。開業後,來堂食的顧客也會被安排在不同的桌子上用餐。

周老闆說,其實之前有很多人想要在店裡堂食的,都被他勸走了。

“總之,現在能堂食了,這對大家都是一個好消息。我相信情況會越來越好的。”周老闆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