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可能給中國帶來的三大“危中之機”


2020年開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發。自1月23日武漢宣佈封城,隨後湖北封省,中國也幾乎封國,10多億人隔離在家,全國生產生活休克一個多月,供應鏈停滯,物資供應極為緊張。我國2月製造業PMI為35.7%,下降14.3個百分點;服務業受衝擊比製造業更為嚴重,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大幅下滑24.5個百分點至29.6%,減少將近一半。至今全國生產生活還沒有恢復正常,損失很大。不僅如此,疫情當前在國際上全面蔓延,世衛組織宣佈疫情已經轉化為“大流行”(pandemic),國際社會經濟發展前景堪憂。

但是,一般的社會規律是危險當中包含機遇,衝擊帶來轉折。所以《周易》說:“無平不陂,無往不復”。本次新冠疫情也不例外,如果應對得當,中國也可以從本次疫情的爆發當中獲得若干發展的契機。如能較好把握,中國就極有可能在未來的發展當中再進一步。而中國的企業,在經此衝擊之下,也可能發現新的天地,別有洞天。

一、促進市場出清和產業變革

疫情有助於促進市場的出清和產業變革。近年來,中國經濟在總體上處於一種產能嚴重過剩的狀況,PPI持續下滑,而且結構不合理,中低端產能嚴重過剩,低水平重複投資,但是高水平的產能則還相對不足。2015年以來的供給則改革在很大程度上針對的就是這個問題,但是至今還談不上有根本性的成功。

新冠疫情給企業及市場帶來較大沖擊的同時,考驗了市場、供應鏈及企業的應變能力,在供應鏈的停頓及重啟的過程當中,不同產業、供應鏈和企業的重要性及效率將得到判明,部分競爭力不強,管理不善,資金鍊緊張的企業可能會因為衝擊而破產倒閉,有些行業則會面臨一輪大洗牌。優秀的企業則藉此機會優化自已商業模式、管理模式,辦公模式及合作模式,加快推進各類線上業務和嘗試雲辦公,視頻會議市場、現代辦公服務、智慧教育、智慧醫療和遠程培訓等行業將顯著獲得發展的機會。與此同時,製造業及高技術產業將得到更大的重視。因為大家發現,危機面前,製造業更加靠得住,高技術產業的市場地位也更加穩健。所以這次疫情的衝擊在客觀效果上其實相當於一次重要供給側的改革,有助於市場出清及提升市場效率。

疫情還將極大地影響全球供應鏈。與歐美日相比,中國經濟較有活力,儘管也存在許多問題,但是相對全球而言表現最為優異,對疫情衝擊的承受能力較強,再次起飛只是時間和耐心問題。目前看來,疫情對國內企業生產的影響是暫時的,但對產業鏈的影響將是長期的,甚至是深刻的和不可逆的。在國內疫情基本上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假如全球疫情在2季度繼續蔓延,大量的訂單就可能向國內轉移。如果疫情持續到3季度,國際產業鏈就可能向國內轉移。而疫情持續到3季度應該是大概率事件。因此,新冠疫情衝擊不僅會影響國內供應鏈,也可能加快國際貿易摩擦背景下的全球產業鏈重構。

因此,新冠疫情的衝擊,會導致全球製造業及產業鏈進一步向中國集中。長遠來看,會給中國的企業以巨大的機會。當然,這裡的機會主要是指高中端的產業,低端產業大多數還是會逐漸向外轉移的。

新冠疫情可能給中國帶來的三大“危中之機”


二、擴大或者保留住有效需求

我們都知道,戰爭會帶來巨大的破壞,但是也可能擴大需求,刺激經濟。在歷史上,為了擺脫經濟危機,很多國家不得不主動發動戰爭。在危機來臨之前,很多大企業,資本家甚至會強迫,鼓動政府對外發動戰爭。某種意義上,中國當前對疫情的防治在經濟效果上也相當於一次小型的戰爭,可以擴大並保住有效需求。本次新冠疫情或許已經導致了全球經濟危機,但是即使沒有新冠疫情,全球生產過剩帶來的大危機也在不遠的地方。新冠疫情的防治可能在中短期內損害經濟,但也可能因為突然性的刺激而規避大危機的發生。也就是說,可能因為一次中等的衝擊打破經濟週期的固有軌跡,緩解真正的全球大蕭條。

目前看來,國內疫情已經基本上得到控制。預計除湖北外,全國在3月下旬生產秩序基本上能夠恢復。湖北到4月中旬生產生活秩序基本上也能夠得到恢復。根據以往數據分析,中國今年全年既有需求總規模下降的概率極低。春節時期消費高峰雖然不可挽回,但是對全年的影響只有結構性意義,大部分消費需求將在之後的時間內逐漸釋放,不會影響總規模。

而以下四方面的影響將會較明顯地擴大2020年及今後的有效需求。一是在突發性疫情帶來的驚恐平復之後,人的心理會產生補償效應,會在一段時期內擴大消費,也就是所謂的“補償性消費”。二是新冠疫情的防治調動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疫情過後的重建也需要投入巨量的人力物力,黃奇帆估計僅疫情防治領域的投入就將達到2000-3000億元。這些都將會擴大有效需求。三是新冠疫情的衝擊將促進產業鏈的調整,增加相應投資。近些年來中國產業發展中“脫實向虛”情況較為嚴重,投資動力下降。此次新冠疫情衝擊反映出中國在醫療、災害防控及物資保障體系方面能力還存在較大不足,需要增加投入,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當前疫情全球蔓延,對於疫情防治產品的需求迅速增長。有助於中國疫情防治產業鏈的發展。這些都會指明投資的方向,促進今後若干年的投資。四是疫情的蔓延會把部分服務業的需求保留在國內。中國是一個服務貿易的逆差大國,2019年中國服務貿易逆差達15024.9億元,內地居民出入境3.5億人次,公民出境旅遊近1.5億人次。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很多國家切斷與中國之間的交通往來,限制中國人員入境,這實際上有利於把一部分需求留在國內。

以上需求的擴大有些是長期性,有些是中短期的,但是至少在今年以內會有效促進經濟的擴張。

三、創造了提升政府部門效能的契機

實踐證明,僅靠一個市場的積極性還是不夠的,政府與市場兩個積極性,兩個驅動動力,比單純只有一個市場動力還是要強大穩健一些。在這兩個驅動力當中,政府相對要落後一些。嚴格地說,近些年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很快,政府的內在變革同樣在迎頭趕上。但是不同地區政府改革速度有先有後,在沿海地區一些地方政府的工作能力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越來越小,甚至有所超越的同時,內地某些省市政府的工作效率及服務意識卻遠遠落後於時代,有待改進。

此次新冠疫情突然爆發,充分暴露出國內相當多地方的政府官員觀念落後、效率低下、貪鄙無能、欺上瞞下的情況。對於這些暴露的問題,全國人民非常不滿意,強烈呼籲對這些地方政府進行整頓。在疫情防治過程當中及事後,政府應及時響應社會訴求,選拔德能勤儉廉的優秀幹部,淘汰不合格人員,進一步提升了幹部隊伍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承擔責任的能力。同時藉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之機,趁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建設。

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由於受到錯誤思想的指導,很多地方的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處於一種逐步削弱、放任自流的狀態。這個缺陷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得到充分暴露,不僅工作不得力,甚至還出現了社區聘用人員貪生怕死、臨時辭職的現象。下一步中央及地方政府對此應有更多的警省,加大對基層政權建設的整頓與投入。

新冠疫情的衝擊及應對,暴露了很多問題,但是也加深了政府與企業、商家之間的相互理解及合作,政府與企業兩方面都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彼此的重要性。同時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改進的方向。因此,新冠疫情的衝擊有利於提升政府的效能,強化政府與市場的效率及效能。這些對於中國未來長遠的經濟成長不但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可以這樣總結。新冠疫情的確是少有的災難,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但同時也帶來了變革的機遇。投資界有句名言:“潮水退去之後,才知道是誰在祼泳。”這次新冠病毒疫情的爆發就如潮水退出,足以讓世界看明白,哪些國家更加愛護自己的人民?哪些國家卻只顧經濟利益和選舉勝負?哪些國家在遇到危險的時候,迎難而上?哪些國家直接躺倒,學習鴕鳥埋沙?哪些國家的體制在危機面前能夠集中力量,萬眾一心?又有哪些國家卻內爭不斷,只顧自己?

同時也讓企業看到,自己的問題在哪裡?自己的機遇又在哪裡?悲觀地企業更多地發現問題,積極地企業則更多地發現機會。衝擊對所有的企業都是一樣的,但是應對的心態及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歷來變革常出現了巨大的危機之後。新冠疫情的衝擊不大也不小,比一般的危機要大,但是比大蕭條要小一些,最為有利於市場的突破與企業的變革。

7千萬前,這個地球還是恐龍的世界,哺乳動物僅僅是生活在生物界的邊緣。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引起了整個生物界的顛覆,恐龍滅絕,哺乳類動物興起。今天中國企業面臨的機會可能要好於當年的哺乳類,因為他們面對的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正和博弈,發達國家在疫情衝擊之下,將不得不向中國讓出更多的市場份額。因此,這是一場機遇大於損失的衝擊。

當然,我們還是要意識到,新冠疫情的爆發也的確暴露出了我們自己的諸多問題,應當加以極大地重視,及時彌補。如果這些問題能夠迅速得到解決,不斷改善,則上述機遇就真正能夠幫助中國的發展,甚至可以大大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及國家發展環境,中國的企業也將在全球的企業叢林當中佔據更重要的地位。

本文作者:彭波,江西財經大學93級金融學專業,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清華大學特聘研究員,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評審專家。清華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後,清華大學經濟史博士,北京大學歷史學碩士,2019年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得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