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上師越界時,你該何去何從?

當上師越界時,你該何去何從?

當上師越界時,你該何去何從?

愛心中爆發的智慧

当上师越界时,你该何去何从?不經過縝密考察就盲目拜師,如吞飲毒藥;不通過嚴格篩選就收弟子,如行遇惡狗。——篇首寄語

When a Buddhist Teacher Crosses the Line

《當上師越界時》

当上师越界时,你该何去何从?

詠給·明就仁波切

前言:金剛乘中上師與弟子的關係是緊密而複雜的,容易被誤解甚至誤用。下文是尊敬的藏傳佛教導師明就仁波切關於金剛乘戒律、如何尋找真正的上師以及當上師越界時該如何處理的開示。

作為一位佛教老師,我最常被問到的往往都是關於禪修的問題,以及深奧的佛法義理,例如緣起、空性,對這些問題我樂於分享所知。但我發現,我甚少被問及關於戒行或者如何踐行良善正直的一生的問題。

是的,禪修在佛教傳統之中是很重要的,這毫無疑問,同時學習佛法義理與哲學亦同等重要。但很多時候,戒行乃是佛法之道的基礎。

佛陀有著仁愛、謙遜與慈悲的一生,他的存在就完全體現著他的教法,佛陀身邊的僧團以他為典範。很多時候,弟子也出現越軌行為或者行事不當、甚至有時顯得滑稽可笑,但都是佛陀籍此闡明重要的價值觀以及向僧團展示如何正確生活的好機會。在佛法弘揚的初期,符合戒律的正行與聞、思、修一樣,都是法道的核心。

可現如今,人們只會在佛法團體出現醜聞或爭議時,才會來問我有關戒行的問題。儘管非暴力與慈悲在佛法中的重要性是很顯然的,但很多學生仍然不清楚該如何面對各種狀況。我明白他們為何會感到困惑,因為我們有著眾多不同的傳承與學派,難以通曉所有不同的教授、修持與戒律體系。

這在藏傳佛教之中尤其如此,藏傳佛教具足三種不同路徑—我們將之稱為“乘”或“交通工具”—藏傳佛教就是三乘交織而成一體的法道。這三乘就是:自解脫之基礎乘,悲心廣大之大乘,無摧覺醒之金剛乘。這三者之結合便是藏傳佛教獨特而美妙的其中一個面向,但這也就使得事情更為複雜了。

【藏傳佛教的戒律規範】

藏傳佛教三乘合修,這也包括了要守持三乘的戒律,在這裡待我一一闡明。

在自解脫乘中,最基本的戒行是非暴力,即誓願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傷害他者。

當我們加上大乘,我們不忘非暴力,並且在此之上更進一步,修持菩提心,也就是誓願幫助一切眾生獲得圓滿的證悟。

最後,金剛乘帶入了淨觀的概念。修持金剛乘時,我們仍然要堅實地立足於不害與無私的菩提心,但要持果地之見。我們要將一切人、一切事物視為證悟的化身,我們誓願視我們自己、他人、以及周遭的一切都是究竟純淨、圓滿、完美的。

淨觀的概念就表現在三昧耶戒之中—金剛乘行者必須堅守的誓戒。關於三昧耶有很多細節,但是簡單來說其精髓就是,行者應盡其所能地修持淨觀。

很多人誤會了三昧耶戒,以為僅僅是指弟子要視師如佛:那個圓滿的覺者。但這只是三昧耶的一部分而已,缺失了關鍵的要點。三昧耶戒是指要以淨觀之眼光去看待一切人、一切事物。視師如佛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讓我們能在自身之中、在他人、在周遭一切之中看見相同的覺悟功德。視師如佛是幫助我們對自身的清淨自性建立信心的一個方法。

金剛乘的修持根植於不害與大悲心,沒有這些就沒有金剛乘。那我們該如何以這些原則去指導我們的重要決定呢?例如如何尋找一個具德上師,如何處理生活裡或者團體內無法避免的各種挑戰?

【從修持的角度看】

我要說明的第一個觀點應該是顯而易見的一點:我們的修持,應該顯發出我們作為人類的最好的一面,應該喚醒我們的內在智慧、清明神志與道德準繩,這些都是我們本具的,無論我們是否已經意識到。

因此衡量我們修為的基本方法就是,看看我們是否更趨向於慈愛、謙遜、正直與智慧。無論是個人還是一個修持團體,如果是出現與之相反的變化,那大概就是有什麼不對路了。當然我們無法在一切時候都行事完美,但總的來說,修持應令我們在這些基本普世價值方面有明顯的提升。

對於一個精神導師尤其如此。佛法導師是他所帶領的修持團體的楷模與指導,他們也同時在非佛教世界面前代表著佛教法統。作為佛弟子,我們被要求要仁愛、謙遜、精進修行,這一切只有在我們的導師他自身也能夠體現出這些功德時才合理。導師應該以他們自身的慈愛與虔誠激勵我們,導師應通過對他人的關心與照料,使他人對其逐漸生信。當然,我們也不應期待完美,但無需多說的是,指導他人者首先需要自己能夠修好他所教導的那些,不是嗎?

【尋找具德上師】

當關繫到尋找具德上師,有四點是特別重要的。

第一,上師要擁有真實傳承。一位具德的上師不會自我推銷,他們只會推介自己的傳承。如果一個上師吹噓他自己的功德與證悟,炫耀他的修持,這大概是有什麼不對路的跡象。但如果一位上師他在其他受尊崇的上師處學習並修持過,並對自己的傳承心懷敬意,尊重傳承的價值與傳統,這就是好的跡象。傳承背景本身並不能使一個人成為具德上師,但傳承背景很重要。

第二個需要察看的特質就是(這位上師的)修學有保證。這一點也是容易理解的,例如你不會去向自身彈琴並不好的人學習鋼琴,不是嗎?當然不會!在這也是一樣的。如果你為了尋求精神上的福樂而信賴某人,你也要確認這個人他首先要了解此道。要能夠了解法道,他們首先需要對自己的修持與訓練有保證。

第三個特質是慈悲心。作為學生,我們要對上師與我們是一道的這件事有足夠的信心,相信他全心只想要利益我們,相信他深深地關心著我們以及我們在法道上的進步。

在這裡,信任是值得審視的一件事。一位具德上師是值得信賴的,他會以學生的需要為先,一位上師是否具德的一個徵兆就是:學生在他的關照下感到安全與受保護,學生深知無論在他們的生命裡發生何事,上師都會在那裡指引與支持他們。

第四點也就是最後一點,與戒律直接相關。一位具德上師應該持守他的誓言與戒律。就藏傳佛教而言,這意味著一個人無論受的是出家戒還是在家戒,在守持大乘菩薩戒的同時,還要持守金剛乘的三昧耶戒。

守戒並不算什麼大的成就 但卻很重要。在這裡面涉及到很多細節,作為學生的我們可能無法清楚知道一個人在守持什麼戒律。但我們是可以去四下諮問和查詢一位上師的所作與所為的,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在當下這個時代,要找到一位完美的上師並不容易。在佛陀時代,人們甚至僅僅因為見到佛陀一面就可以獲得證悟,但這個時代已經遠去。也許我們無法找到完美呈現這四種特質的上師,但他也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擁有這四個特質。如果一位上師完全缺失其中的一個特質甚至更多,學生最好還是選擇離開。

【離開上師】

以上四點是尋找上師時可以依循的很好的指導綱領。但是即便我們從一開始就儘自己所能地去尋找上師,我們往往也只能在成為他的弟子之後才有機會真正地瞭解他。在現代社會,我們無法跑到街上就找到一個寺院或佛法專家,我們不見得能夠知道一位上師的全部細節,甚至連找個人問問都很難。那麼當我們發現那位上師並不如理想時,該怎麼辦呢?

很多藏傳佛教弟子錯誤地以為,一旦他們與上師建立了關係,就不能或者不應離開上師。建立師徒關係的全部意義都在於利益弟子,而不是為了讓上師有所收穫或利益。如果你已經努力嘗試仍然發現與上師無法相應,你可以另尋上師,這不是什麼問題也不是個人的失敗,這是你作出的正確判斷。

最好的離開方式是,不對上師惡語毀謗,不給那些從這位上師及這個佛法團體處得到裨益的人制造障礙,好聚好散,至少也不要去結惡緣。心懷謙遜地繼續前行,無需為你們的師徒關係無法繼續而難過。

在這裡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對自己坦誠是非常重要的。離開一位似乎無法相應的上師或離開一個不相應的團體,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對每一個上師你都覺得不值得花時間相處,那可能你就需要深入去看看你的這種心理模式是怎麼回事了。如果你要追求完美,怕是在法道上會很難得到進步。

【嚴重犯戒】

但是,當涉及到一位上師的嚴重犯戒,這又是另一回事了。好聚好散僅僅是在師徒之間無法相應、不契合的情況下說的。如果現在的問題是有人受到了傷害,或者法律被觸犯,情況就不同了。

在這種情況下,犯戒行為應該被揭發。如果涉及身體傷害、性侵犯、金錢的不當使用、或者其他戒條,為了學生與團體著想,也是究竟上為這位上師著想,應該去揭發不當行為。尤其是,如果有人受到傷害,受害者的安全是首要的。這不是一項佛教原則,而是最基本的人類價值觀,是不可違反的。

什麼才是最正確的處理方式,要視情況而定。有一些情況是,老師行為不當,或具傷害性,但他已經意識到自己做錯並且發誓未來不會再犯,這樣的話可能內部處理就可以了。但如果是長期性的犯戒,或者侵害性變得極端,或者是這位老師不願承擔責任,這樣的話,將這些行為公之於眾是正確的。

在這些情況下,即使將令人感到悲痛的消息公之於眾也並不違反三昧耶,指出那些具破壞性的行為是保護受害者或者未來有可能受到傷害的人的必要的一步,也是為了保護佛教團體健康運作的必要一步。

【瘋智】

在金剛乘的傳統中,歷史上也出現過行為古怪的瑜伽士、瑜伽女與上師,他們會使用一些極端手段來引導弟子。最著名的例子大概莫過於馬爾巴命令密勒日巴建造石塔又將之摧毀的故事了。這些關於瘋智的傳統雖真實存在,卻很不幸地,總是在要為那些與智慧及慈悲毫無關係的不道德行為狡辯時被援引。

很重要的是要知道這一點,那些超乎尋常的教授風格,是為了利益學生才採用的,若非根植於慈悲與智慧,則不是真實可靠的。根植於慈悲與智慧的行為,即便看上去怪異、反常甚至忿怒,也不會帶來恐懼與焦慮,而只會在學生的心內長出慈悲與智慧之花。

換句話說,真正的瘋智帶來的結果永遠是正面而且可見的,當一位上師運用根植於慈悲的極端手段,其結果應該是靈性成長而非創傷。出現創傷就意味著,所謂的瘋行者缺乏智慧,並不知道什麼才能真正利益到學生,或者是他缺乏慈悲,不能將學生的利益置於首位,又或者兩者皆缺。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我們在金剛乘歷史上看到的極端教授方式,只在非常成熟的師徒關係之中才會發生,這些手段絕非普遍。馬爾巴並沒有讓他所有的學生去蓋石塔,事實上,他對待其他的學生跟他對待密勒日巴的方式非常的不一樣,但是他能看到密勒日巴的潛能,並且清楚什麼樣的方式最能利益到他。之後的事就都寫在歷史之上了,後來密勒日巴證悟了,成了其中一個西藏大成就者。

這些極端的教授方式,不單單是僅發生在成熟的弟子、穩固的信心與虔誠心的前提下,它亦是最後才會使出的手段。我們說有四種成就的事業:息、增、懷、誅。誅法只會對無法以柔和的方式教導的人才使用的。所以再次強調,這種風格的教授並非常規,只會在某些很特殊的情況下使用。

因此我們必須要分辯清楚哪些上師雖行為怪異、具爭議性,但究竟上是慈悲善巧的,哪些上師卻是實際上在傷害弟子,帶來創傷的。這兩者完全是兩回事,絕不能混淆。很多上師會通過施壓或激怒弟子的方式來幫助他們認識心性,但絕不是侵犯他們。身體、性與精神上的侵害絕不是教育手段。

【金剛乘在現代】

如今世界是如此的相互關聯,戒律變得比過去更為重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這些佛法修行者就是這個世界上佛陀教法的代表。任何人都可以點點鼠標或者通過Google搜索就很快地瞭解到一位上師或一個僧團,這是一件好事,因為這使得整個教派更為透明,持戒者與犯戒者都比以往更清晰可視。

無庸多言,當教育、商業及其他公眾領域都被要求堅持行為規範及國家法律的時候,宗教組織更應該成為道德典範,導師們更應該如此。回顧歷史,佛法導師與佛教僧團的其中一個重要角色正是如此,他們為他們所服務的社群作道德楷模。

金剛乘佛教是西藏人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我們奉獻給世界的精神遺產,如今這個教派的教法與修持傳遍全球,所以瞭解這個傳統,並懂得如何運用這些甚深教法是非常重要的。

如前所說,金剛乘的核心就是努力保持淨觀,我們要將自己的念頭、情緒甚至障礙視作具生本智的化現,我們要將一切眾生視作佛,亦要如佛般對待之,我們要將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視作淨土,如是覺悟。

這般地,見一切人、一切事物如同親見佛面,即是金剛乘的主要修持,這就是我們傳承生命的血液,是我們最該去祈及的最高戒律,在這個時代,惑亂四下可見,這個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淨觀。

英文原文出處:《獅子吼》雜誌10/11月號

BYYONGEY MINGYUR RINPOCHE|

中文翻譯:扎西拉姆·多多

(本文的中文翻譯並非官方版本,乃個人行為,若日後大家找到官方版本,請以官方版為準。文中若有翻譯上的謬誤皆是本人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