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侵染了本地村民个性,村民的个性塑造了村庄性格,你了解么?


亲!别忘点下右上“关注”哦!今天3月13日下午,天气晴好,但愿您也安好!咱们中国人,谁不得瑟谁的家乡好?俺也不例外。俺也算走了不少地方的一个老农,但就论起什么叫平原来说,那么,没有比我们邯郸东部的平原平整的地理位置了。出邯郸向东向南向北,走200公里,连个坡道都没有。所以说,不来我们邯郸平原上逛逛,你就对平原没有真实感观认知。

匍匐在土地上,拍麦田上的乡间小道,原来是这样的?身段越低,拍出来的田野才显得平整,真实。可惜,再匍匐得低了,就真的没办法拍到乡间小道了。忘记那位作家曾说:光明就在低头的一瞬。匍匐在大地上才能感知大地的厚重。

站着拍摄。啥叫乡间小路?该图就是。这条从村口通向广袤田野的小路,虽然不见一个人影。但是,这样的小道也是有其人文精神的。在过去,农人下地劳作,靠的是双脚走路,所以,只要是这个村庄有一方地较远,农人下地劳作,就会从田野上踩出来一条斜着的近距离小路。这条小道至少存在百年以上了,原先比现在要宽一点,现在因为有了车辆,下地的农人过的少了。但这条小道仍然有老年人行走。鲁迅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


所以,每当读鲁迅的《故乡》,读到最后,那一句关于“路”的来历哲理警句,就让俺以为,鲁迅先生说的就是俺的家乡这么一条条小路的。扭转镜头,就是一望无垠的麦田,四五公里之外的远村,看得有些模糊了。

这就是乡间的大路了,这样的大路可以过马车,现在可以过农用机械。这是两个村的地界路,路分开了两个村子的耕地。这样的路为界限,就少了两个村之间因为地边之争。俺总愿意匍匐在大地上平拍,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跟大地保持同一个姿态。

站起来拍,就是这样的,地球虽然是圆的,人眼望不见你了,那么不就是地球的弧线阻挡了俺的视力?难道地球的弧线就这么明显么?

拍这张照片,是告诉黄河以南的农人们。黄河以北的农田都是旱田,冬小麦需要浇灌,就要从几十米上百米的机井里抽水灌溉,所以,麦田里要有畦沿,这畦沿是挡水的,机井水可不能漫灌?需要一个一个畦子灌溉;而河南以南的麦畦子刚好和我们这相反,畦沿是小沟沟,就是畦沟。这就是南北差异的一种外在的表达吧!这也只有咱们农人能读懂这样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土地表达。

前面就是村庄,可是这条农田的道路却不是直通村庄,而是向南绕弯后,才能转回村庄。嗯!这不奇怪,前面说了,这条路是两村的地界,路是随着两村地界拐弯的。明白了这个也就理解了,为啥最上面那三张图片是小道了吧!这也是历史造成的,当然说历史有点太宏大,这是村史遗留下来的,这样说就准确了。你可能会质疑,那咋不规划呢?咱们国家是雄鸡形状,每一个省的形状不规则,每一个县形状不规则,一个村怎么能规则呢?


所以说,每一个村庄都像其村貌地形一样有其个性,每一个村庄走出来的人的言行跟另一个村就不尽相同。这些细微的区别,不再其中,仅靠走马观花,来村里体验一下,那是没办法了解每个农村内涵的。只有长期在村里侵染,深入了解了农村,了解了农民,了解了这一方土地,决策才不会偏离农村的发展轨迹。您说呢!欢迎,来俺村里踏青吧!气温宜人,空气清新,来溜达一圈,也会让你神清气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