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做題過程中的“遺漏”和“不完整”,你是否都中招了呢?

分類討論是中學數學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在每年的中考、高考中都會涉及到關於分類套路你的試題,這部分內容也是很多同學的軟肋,而許多同學在解答過程中經常容易出現漏解、或者是分類討論不完整的現象。下面將同學中出現的部分漏解現象進行分析,希望能幫助同學們提高分類討論的能力,在做題過程中,容易遺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概念不清,導致漏解

對所學知識概念理解不清,領悟不到知識的要領,導致做題起來有問題

例1:已知(a-3)x>6,求x的取值範圍。

分析:根據不等式的性質“不等式的兩邊同乘或同除以不為零的負數,不等號的方向要改變”,但是這道題目中(a-3)的符號並不能確定,所以要分類討論(a-3)的正負問題。


例2:若y2+(k+2)y+16是完全平方式,求k。

分析:完全平方式中有兩種情況:(a±b)2=a2±2ab+b2,但是同學們往往容易忽略k+2=-8這一種情況,尤其是在考試選擇題中,很多同學就掉入出題者的陷阱了


二、思維固定,導致漏解

在平常解題過程中,許多同學做題往往受平時學習中習慣性思維的影響,導致解題不全面。

例3:若等腰三解形腰上的高等於腰長的一半、求底角。

分析:由題意可得,由於等腰三解形既不可能是銳角等腰三解形也可能是鈍角等腰三角形,所以腰上的高可能在三角形內部,也可能在外部。而同學們受習慣思維影響,很多都忽略了高在三角形外的一種可能。

例4:若直角三角形三條邊分別為3、4、c,求c的值。

分析:這道題中的c並不一定是代表斜邊,也可能是直角邊,而有些同學錯誤地將其與勾股定理中的c混淆起來,認為c一定是斜邊,導致最後結果漏解


例5:圓O的半徑為5cm,兩條互相平行的弦長分別為6cm、8cm,求兩條弦之間的距離。

分析:兩條弦在圓中的位置關係可能在圓心的同側或者在圓心的兩側,所以在解答時不能依據自己的習慣進行思考。

例6:


數學做題過程中的“遺漏”和“不完整”,你是否都中招了呢?

圖1

像上面的這道題目,如果是選擇題,是填空題或者是大題的時候,相信很多同學不會考慮到第二種情況,認為圖畫出來是唯一的,但是正確的解答如下:

數學做題過程中的“遺漏”和“不完整”,你是否都中招了呢?

圖2


三、忽視特殊性,導致漏解

很多問題中存在著特殊情況,一旦忽視了這些特殊情況,往往容易導致漏解。

例7:已知拋物線y=x2及該拋物線上一點A(1,1)求與此拋物線只有一個公共點A的直線方程。

分析:這道題大部分同學設直線方程為y=kx+b,並與y=x2組成方程組,消去y,解得直線方程y=2x-1,但還有一條特殊的直線x=1也是符合題意的,這條直線中的k(斜率)不存在,所以用以上方法求解必定會被遺漏。


上述是同學們在解答基礎題中經常出現的分類思考不全面的情況,而在利用分類討論思想求解相關綜合題有時比較複雜,在這裡介紹一些方法,給同學們一些啟示。

首先,要審題一定要嚴謹,一字一句閱讀,千萬勿匆匆看題。有時疏忽了一字一句,使該討論的不討論,即使討論了也不全面,如題中出現的“線段”、“射線”或“直線”都是有區別的,不能把它們都當作“線段”去求解。

例如:方程(a-1)x2-6x+4=0有實數根,則a的取值範圍是多少?

對此題,同學們往往認為只要利用“△”求解一元二次方程,但題中出現“方程”,應該既要考慮它可能是一元二次方程,也可能是一元一次方程,不應人為地縮小了a的範圍僅當作一元二次方程去求解。


其次,對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要全面考慮到,是否還有其他可能情況,爭取做到全面、完整、勿缺、勿漏。

例如:在∠ABC中,點D在射線AC上,AD=10,以D點為圓心,半徑為5作圓交射線AB於E、F兩點,EF=6,另在射線AC上取P點為圓心作圓,使圓P既與射線AB相切又與圓D相切,求圓P的半徑。

在這道題的解答過程中要著重注意兩個關鍵詞“射線”和“相切”,特別是對“相切”要進行全面的分類討論,先分為“外切”和“內切” 兩種情況,而且每種情況又要再考慮到與圓D相切的左右位置關係,因此最後圓P一共有四種位置情況。


另外,對綜合題中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要先想一想哪一種求解方便,就先解決這一種情況,這樣容易得分,又節省時間,否則有時“卡頓”,造成緊張心理,甚至沒有時間去解一些簡單的情況,造成失分。

而對較難的一種情況求解,一時想不到其他解法,或者雖然能去求解,但過程非常複雜、繁瑣,此時不妨退回來想一想:能否對較難的情況進行轉化?或者找一個等價的問題去進行求解?這樣說不定會找到較簡捷、方便的方法,否則,若直接去求解,非常繁雜,耗費大量時間,還可能在運算中造成錯誤,這更是得不償失。

今天的分享就先到這裡啦,有些做題的小技巧也是需要同學們平常在做題的時候自己總結的,所以大家平常在做題的時候,不要盲目刷題,要儘量做到做會一道題,能解決一類題,一定要多問問自己,如果這道題目的條件或者其他稍微改變,會有什麼樣的情況等,這樣才會更快進步呢,加油。


數學做題過程中的“遺漏”和“不完整”,你是否都中招了呢?

圖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