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攻关战“疫”筑牢“铜墙铁壁”

2020年1月30日夜晚,沈城的天气非常寒冷,走在路上呵口气仿佛都能瞬间成冰。街道上已经见不到行人,辽宁省血液中心里也空空荡荡,只有一个房间透着温暖的灯光。灯下坐着一个人,正在聚精会神地填写“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科研攻关应急专项”项目申报书。他就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血液中心副主任李剑平博士。

科研攻关战“疫”筑牢“铜墙铁壁”

李剑平在实验室工作。

战“疫”,他分秒必争奋战在前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并传入辽宁。为了在疫情期间保障沈阳地区的血液供应和输血安全,李剑平从大年初一开始就一直奋战在血液中心的抗疫工作中。他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当辽宁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不断增多时,他对团队成员说:“我们应该为辽宁的战‘疫’工作做点什么,尽一点我们应尽的力量。”于是,他和团队开始大量查阅文献,试图从相关文献中发现针对新冠肺炎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李剑平认为,新冠肺炎致病机理复杂,一些发病机制如“细胞因子风暴”“氧自由基堆积”等目前尚存在争议,找到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是研究的重点。长期的科研工作积累造就了李剑平敏锐的科研直觉,在阅读SARS病毒感染患者的治疗文献时,几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引起了他的注意——一是血浆置换治疗,二是恢复期血浆治疗,三是干细胞治疗。新冠病毒是与SARS病毒具有相似性的病毒,这些治疗方法可能对新冠肺炎同样有效。而且,这些治疗方法有的是血液中心多年积累的科研成果,有的则可以通过科研攻关在短时间内开展,于是他决定从这几方面入手开始研究。李剑平首先和定点诊治医院联系开展科研合作,然后向单位主要领导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在获得单位支持后,他安排科研团队成员准备恢复期血浆的单采方法和抗体滴度检测方法,并制定了科研方案。同时,他指导团队尽快制备足量间充质干细胞,为临床研究做准备。十余天后,当国家多位新冠肺炎治疗领域权威专家和相关机构相继提出采用恢复期血浆治疗方法和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治疗方案时,李剑平的科研设想得到了证实。

当他看到沈阳市科技局下发的《关于申报“沈阳市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科研攻关应急专项”》通知,但申报对象不包含血液中心时,通过和局领导沟通,血液中心获准申报,但只有1天的申报时间,第二天上午就要封网。1月30号,李剑平整整工作了一夜,终于按时完成了应急专项的申报工作。同事知道他一夜没睡后担心地劝他:“别忘了,你是肝移植术后的患者,别那么拼,身体受不了。”其实,他又何尝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他每天都在忍受着术后胆管狭窄后遗症及长期服用抗排斥药造成的剧烈头痛、眩晕、耳聋、痛风、血小板降低等副作用,但仍然在坚持工作,不愿停歇。

经过精心准备,2月17日,辽宁省第一例恢复期血浆已经成功采集,并制备成治疗剂量冰冻保存,还有第二例、第三例以及和协作单位的恢复期血浆临床应用研究、血浆置换疗法研究及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研究在等着他。在抗击疫情中,李剑平用行动践行着一位科学工作者和共产党员的无悔使命。

科研攻关战“疫”筑牢“铜墙铁壁”

李剑平(中)组织指导科研团队进行新冠肺炎科研项目研究。

18年如一日,为血液病人创造希望

李剑平不仅在这次抗击疫情中冲锋在前,从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到辽宁省血液中心起,他就18年如一日地潜心搞科研,为血液病人创造希望。2002年,正在日本工作的李剑平接到了组建辽宁省中华骨髓库组织配型实验室的邀请,彼时他的妻子已在日本软件公司就职,孩子也在日本上学了。“如果他接受邀请回国,我们会失去很多……”李剑平的妻子归彤告诉记者,当时回国就意味着李剑平要放弃几乎是国内收入十倍的工作。“我考虑的是建立实验室能够为白血病患者服务,挽救他们的生命,我是学临床的,治病救人是我一直的追求。”李剑平说,为了给无数个白血病家庭带去生的希望,他劝说妻子辞职,一家三口回到沈阳,他来到辽宁省血液中心。

从那时起,李剑平倾其所学、从无到有,短短一年的时间,带领团队创建的组织配型实验室就通过了中国红十字总会专家委员会的验收。“专家们来验收实验室时,是李老师给专家们做的讲解,我们看到他面色苍白,声音很小,有几次他甚至要靠墙休息一下才能继续进行。”李剑平的同事陈阳说,直到专家离开后,大家才发现那时候的李老师一直发着高烧,汗水浸湿了衣服。归彤也回忆说:“当时他总是反复发烧,一直不好,我感觉到这不是单纯的感冒发烧,时常劝说他去医院检查,可他总惦记着实验室的工作。”当时组织配型实验室工作刚刚启动,为了不影响骨髓库工作进度,他没让任何人知道他身体不适,偷偷吃几片退热药坚持工作。

实验室成功验收后,病情不能再拖的李剑平来到医院时,却得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果——“肝脏占位性病变”,这其实是肝癌的委婉说法,只有接受肝脏移植手术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延长生命。幸运的是手术很成功,可谁也没想到仅仅一个多月后,李剑平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又回到了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李剑平说,“我不想把自己当作病人,我想实现自己的价值。”置换了肝脏的他,每天和其他人一样工作着,很多时候他都是坚强地“挺”过来的,长期服药造成的剧烈头痛,他挺着;高尿酸症带来的痛风,他也挺着。作为学科带头人,他不断引进新技术、拓展科研新领域,先后创建了5个研究(实验)室,带领血液中心科研工作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跨越式发展。10余人的科研团队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0余篇,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型新等位基因100余例,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和国际输血协会命名,填补了国际空白。

一位普普通通的白衣战士,以他高尚的医德、严谨的科研作风、无私的爱心默默无闻在科研领域耕耘付出。李剑平说:“有一种力量让我不断前行,那是责任、是使命,用全部力量去肩负责任、践行使命、造福患者,那就是我人生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