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兄弟墓发现宝物一只“海螺”成焦点,专家:能使“酒不空”

想我中华上下五千年,至如今更是国泰民安,欣欣向荣;盛世中免不了欢饮一番,更有朋友憧憬与“座上客常有,杯中酒不空”。这句看似烘托心情的话,但对于考古专家来说却有着另一番含义,其重点就在“杯中酒不空”这几个字上;说到这儿或许有朋友要笑了“仅仅一句夸张修饰,考古专家连这也要研究一番吗?”这里解释一下,倒不是考古专家“小题大做”,而是在诸多古籍中记载着一种“神奇”的酒杯,据说将酒倒入,此后竟真的“永远喝不完”;考古的意义本就是抱着极为严谨的态度去佐证历史,就在1965年的一座古墓中,考古队终于找到了这种神奇的酒杯,

这里还有段颇为著名的插曲,当时国内考古、历史权威郭沫若先生凭借此“墓志铭”提出了一种观点,他认为《兰亭序》并非王羲之所书,或是后人伪造;原因也很简单,从“王兴之”墓志铭上的字来看,其笔法应属方正严肃的“楷书”。而根据历史记载来看,晋代正是由汉代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重要节点,这片“墓志铭”大抵也代表了当时的书法特点;但是王羲之虽然也是晋代时人,可《兰亭序》的字体却明显是“行书”。

《兰亭序》能称千古名帖,正是得益于飘逸洒脱的“行书”风格,关键点就在这里,以书法历史来看,晋代“行书”还未成熟,因此郭老推断《兰亭序》并非王羲之所书,乃是后世所造的“赝品”;一石激起千层浪,以高二适为首的专家坚持认为《兰亭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一场文化激辩就此展开。公正的说,1965年的大环境将这一事件推向了舆论的顶峰,甚至惊动了一代伟人,并亲自批复“一定要去伪存真”;当然,这些并非重点,关键在于“王兴之墓”的另一件珍贵文物——“永远不空”的酒杯。

当时考古队出土了一件残破的“海螺”。公正的说,南京地处内陆,能发现“海螺”在考古史中已属稀奇,更何况这件文物极为精美,但其究竟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却难住了在场的考古专家;当时专家首先想到的是“上古钱币”,但这件“海螺” 高约3厘米、口径12厘米,青斑绿纹,壳内光莹如云母,如此精美明显不是上古通行的“贝币”。之后海洋生物学家也参与进了这场论证,后经专业鉴定,这件“海螺”应该是一种叫做“鹦鹉螺”的生物背壳;听到这考古专家眼前一亮,声音颤抖的说“难道这就是传说中‘杯不空’的鹦鹉杯?”

说到这儿或有朋友不理解了“一个海螺而已,专家至于这种反应吗?”回答这个问题还要先从“鹦鹉螺”说起;所谓“鹦鹉螺”原产印度洋,其特殊之处在于壳体不沉,色泽华美,是古代贵族们爱不释手的“珍品”。懂行的朋友或许知道,就是在今天,“鹦鹉螺”的价值也十分高,一只大抵都在千万之上;而“鹦鹉杯”更加珍贵,据明《格古要论》记载“鹦鹉杯即海螺盏,出广海,土人琢磨,或银或金以镶足”。唐诗宋词中多有提及此宝,诸如“鹦鹉杯中休劝酒”、“翡翠屠苏鹦鹉杯”等,这些传世佳句中都突出了“鹦鹉杯”的尊崇地位;虽说如此,但在1965年之前还未出现过,因此考古专家见到“鹦鹉杯”才会惊叹不已。

当然,考古专家在惊叹宝物的华美时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史料记载“鹦鹉杯”能让杯中酒永远喝不完;但以其外形来看,旋纹尖处屈而朱红,似鹦鹉嘴,其容量顶多容纳二升左右的液体。经过仔细观察后,考古专家忍不住笑了,原来并没想象中的那么神奇;这件“鹦鹉杯”有所残缺,因此专家才能清楚的看到内部构造。原来“鹦鹉杯”内部空间虽大,却自然生成了诸多“网格”,但彼此又有小孔相连;因此古人将酒倒入此杯中后,液体虽能充满内部空间,但倒出来时并不能一次倾出,这就造成了古人饮酒时,一次甚至多次都不能喝干净的效果。

原来鹦鹉杯并非“永远喝不完”,而是其构造促成了这种神奇效果;虽说如此,“鹦鹉杯”仍不失为一件国宝级文物,其华美造型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宝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