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城市发展史》第九集:滦河铁路大桥

在今京哈铁路经过的滦河上,巍然屹立着一座铁路桥,这就是1894年由中国著名铁路工程师、后人尊称为“中国近代铁路之父”的詹天佑主持建成的滦河铁路大桥,滦河铁路大桥是中国第一座大型铁路桥,也是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智慧的结晶。

《唐山城市发展史》第九集:滦河铁路大桥

唐胥铁路建成5年之后,开始不断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直到1907年建成京奉铁路(北京至奉天,奉天今沈阳),其间1890年铁路修至古冶,1891年修建古冶至山海关的关西铁路。1892年工程进展至滦河,需要跨滦河建铁路桥。清政府聘用英国人金达为总工程师,金达又特请英国桥梁专家喀克斯承建。这一跨河工程是关西铁路建设中一项最具攻坚性质的工程,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意义。他们选择的建桥地点在榆山和武山南麓,下距出海口50多公里。水势很大,河宽流急。平时河宽50米,夏季山洪暴涨,势更汹涌,水面宽达600米。河底淤沙极深,西侧细沙厚1米~5米,向东逐渐加厚,最厚处约20米。因此,喀克斯打桩筑墩这一关都没有闯过去,所筑桥墩,屡筑屡塌。万般无奈之下,他把建桥工程转包给日本工程师,重新起造,但日本工程师也不能跨越这一技术难题,仍然屡筑屡塌。继而转包给德国工程专家,德国专家特意从山东胶州湾请来一批德国“机匠”,希望通过采用最先进的“空气打桩法”筑成桥墩,结果仍然无法立桩。在这种情况下,金达不得不授意喀克斯去求助原来不被他重视的中国工程师詹天佑。

詹天佑(1861~1919),字眷诚,生于广东省南海县(今广州市)一个没落的官僚世家。清朝同治年间以幼童身份赴美留学,初入小学、中学就读,后入耶鲁大学深造,主修土木工程。1881年毕业归国,被派往福州船政局练习,赏五品顶戴,1884年调广东博学馆任教习。1888年经友人推荐到天津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参加塘沽至天津段的铁路铺轨工程。1890—1894年,参加了关内外铁路的修建工作,常驻石门(今属卢龙县),督修古冶至滦县段工程,从此矢志于中国的铁路交通事业。

1892年,詹天佑接受英国工程师喀克斯所请,承揽滦河建桥工程。他首先认真勘察了现场,研究外国工程师采用过的各种施工方法,分析其失败原因,又与工人一起缜密测量,研究河床的地质构造。最后决定另选桥址,由山口南移。虽然加长了桥的长度,但因河面开阔,水势减缓,便利了打桩、立柱、运料和行船。他采用“气压沉箱法”,将一部分桥脚置于水面下20多米深的岩床上,这种方法首开了中国铁路建桥史的先河。他的具体做法是:雇佣熟悉水性的机匠,置备了下水器具,潜入河底;汲水空根,深至八丈四五(约28米),方淘尽浮沙碎石,见到花岗岩实底。用长松木密打梅花桩,施长方大石和三合土砌成桥墩。这样,詹天佑成功地把这座铁路桥建造在坚固的石墩上。工程浩大,到1894年2月,历时32个月才建成此桥。大桥长217丈4尺6寸(今实测为670.56米),宽2丈。共17孔,用经费银782495余两。采用钢桁架结构,设计载重等级为古柏氏E-28级,铁轨单线。

滦河铁路大桥把滦河两岸连接起来,成为关内外交通要道。同时,也使詹天佑赢得了很高的学术赞誉和社会声誉,当年他被选为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员,成为中国工程师当选为该会会员的第一人。詹天佑一生曾修建和踏勘了许多条铁路,最为世人耳熟能详的当属20世纪初由他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这条铁路越过险峻的八达岭,成为中国自建山区铁路的先驱和典范。而使詹天佑赢得巨大声誉并对他职业生涯产生极其重要影响的,恰恰是由他主持修建的这座滦河铁路大桥。他的卓越成就在唐山历史和中国铁路交通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唐山城市发展史》第九集:滦河铁路大桥

120多年过去了,詹天佑修建的滦河铁路大桥依然屹立在河水奔腾的滦河之上。今天,该大桥已作为国家级历史文物被保护起来,成为唐山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王士立,1935年11月生,江苏连云港人,唐山师专教育学院教授,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唐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委员。曾任唐山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唐山教育学院副院长、《唐山师专学报》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全国师专历史教学研究会会长,河北省历史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及唐山地方史。出版专著和主编、参编教科书、论文集22种,主要著作:《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改革家》、《隋文帝杨坚》、《唐山近代史纲要》、《唐山现代史纪事本末》、《日历上的唐山史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