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雅:不是香、茶、画、花,应该是它

宋朝的风雅,非常有名,所以我们现在把它称为“风雅宋”。

大宋之雅:不是香、茶、画、花,应该是它


南宋时,杭州民谚:“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许戾家。”这句话,实在误人不浅。

很多人都只是看了前面两句,看到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就觉得这日子安逸,然后,把“四般闲事”一眼带过,压根就没有在意后面的“不许戾家”。戾家,一说是外行,一说是“累家”,认为四件事是费钱之事,是败家之事。

每一个计划或者正在计划穿越去大宋的人,都在忙着学习“四大雅事”: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好像这几样会了,绝对会迷倒一大片,享受幸福生活了。

其实,真实情况或许不是这样。四大雅事是你必备的技能吗?可以肯定的回答:NO。

因为,如果你穿越到大家族,这些事不需要你做,有专人替你做。除非你想做别人的事,让别人无事可做。如果你穿越到平民百姓家,这是你的工作了,你就得天天、天天做这个事,而且是为别人做,你就不觉得他美了。

民谚中流行的这四大雅事在宋朝的士大夫群体中,其实不是雅事。打个比方,它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下乡办厨,只是由“四司六局”这个机构专门在做,做得很有文化感,很有规矩罢了。

大宋之雅:不是香、茶、画、花,应该是它


宋朝是一个有趣的朝代。它最大的政治生态就是重文轻武。这种大环境下的大宋子民,无疑是幸福的。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用来享受生活,享受那个时代独有的文化盛宴:宋词。

在宋,不管是在汴京、临安,还是在井水处,上至达官显贵,下到乡野村夫,作词、唱词、和词,都是他们最重要的文化生活,才是宋之大雅。

去宋朝之前,你一定得会填词、会唱词,会和词,多背几首词,背柳永、苏轼的词,让他两人无词可写。在没有网络搜索的时代,思维方式都要变完。没有手机消遣,如果连词都唱不会几首,真会遭人白眼的。

不要说是文化发达的中原和江南,哪怕是在边远的西夏、金、辽地区,都要会唱几句。一个西夏官员说:凡有井水人居的地方,就能听见柳永写的歌。所以,要多多益善的记宋词,要不然你去井边打个水都会尴尬。

大宋之雅:不是香、茶、画、花,应该是它


怎么会这样呢?他们真这样有文化吗?

还真是有可能。宋朝经济是比较发达的,不愁吃穿的人多了,耍的人很多了,城市的“市”“坊”界限被打破了,“草市”和“夜市”出现了。夜半三更,你都可以从西市喝酒喝到东市,可以从晚上唱歌唱到第二天晚上。

“唐诗”严格的格律,已经不适应他们的消费需求,他们创造了一种介乎雅俗之间的文化,就是宋词。

在上层,一大批名人比如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晏殊、陆游都在潜心创作,在下层普通市民中,有柳永、李清照等一大批出名或者不出名的词曲创作者也在创作。

《全宋词》共收录了两宋时期流传到现如今的词作就有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我们就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当时实际的创作数量应该是十倍百倍于这个数字的。基本上是人人会作。

这不难,我们现在也是这样,谁还没有写过几首诗词,谁还唱不了几首流行歌曲。唱一首《青花瓷》也是可以迷倒大宋一大群吃瓜群众的。

大宋之雅:不是香、茶、画、花,应该是它


在大宋,写词还要注意影响。

柳永在烟花柳巷中作了一首《鹤冲天》,结果传到了仁宗皇帝手里,皇帝读后说,此人既然喜欢风前月下,去浅唱低吟,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结果柳永就奉旨填词,当他的“白衣相卿”了,所以,去宋朝,不用乱填词,搞不好皇帝就知道了。

据说有一次,苏轼在夜里刚填完一首词,试着吟唱,恰巧被巡夜的士兵听到了,第二天这首词就传遍了整个徐州城,想发表都没有机会了。

在大宋,一定要会苏东坡的词,要不然,在上层你都搭不上话。

据传,宋英宗的高皇后,就是苏轼诗词的忠实读者,苏轼每次创作新的作品,她都有专人传递呈见,都会读上很多遍,然后安排宫中乐人演唱。据说宋神宗,也特别喜欢苏轼的诗文,吃饭的时候都要阅读,经常出现“举箸不食”的现象。梁启超也考证到,苏东坡在黄州创作的词,王安石都会找人收集,先睹为快。

大宋之雅:不是香、茶、画、花,应该是它


当然,宋朝的雅文化当然不只宋词一种,鉴赏宋瓷,整几幅文人画,逛逛园林,搞点以文会友,邀几个文人品茶,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但会点宋词,一定是最长面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