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是人性本善呢,还是人性本恶?

泗水留情


人性论一直是如今儒家最为重要的基础观点之一,但针对这个问题,即使是历代大儒们也一直争论不休。

其中最有代表的,就是孟子的“人性本善论”和荀子的“人性本恶论”。那么除此之外,有没有其他圣贤提出过不同的观点呢?今天小编带小伙伴们一起了解下。

孟子

孟子性善论

孟子的性善论在中国广为人知,也是性善论最坚定、最有力的支持者。

毕竟孟子被后人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其地位和影响力都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性本善的观点占据了正统地位,

孟子的性善论,并非只是夸夸其谈。孟子在它的一些著作中对”性善论“都有一定介绍。

例如在《告子》篇,孟子就试图去证明人性本善观点的正确性,但显然有点牵强。

孟子

首先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其他动物,其主要原因就是人有“人性”,而这所谓的“人性”被孟子归结为仁、义、礼、智、信。

然后孟子说,既然人性根本是仁、义、礼、智、信,而这些都是好的品质,这些好的品质又必须基于“善”,才能发展而来。人性如果性本恶,又怎么会有仁、义、礼、智、信呢?所以人性最初必然是善的。

显然,孟子的说法有点牵强,孟子直接将人性总结为仁、义、礼、智、信。对其他负面品质视而不见,这本身就有问题。

孟母三迁的故事

荀子性恶论

荀子在儒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存在,首先,荀子虽然也是儒家圣人,但却并不赞同的孟子的性本善说法。而是直接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人性本恶。

另外就是,荀子虽然是儒家代表人物,却教育出了两个颇负盛名的法家弟子,即韩非子和李斯。

而秦朝后期的焚书坑儒又和当时的丞相李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就也导致了李斯的师父——荀子在儒家的地位颇为尴尬,尴尬到什么地步呢?至今,孔庙中都没有荀子的牌位,由此可见一斑。

荀子

在小编看来,荀子主张的性本恶说其实就是法家理论的伦理基础。

为什么法家主张依法治国,用严刑峻法来约束人们?

因为他们认为人性本恶。既然人性本恶,就要有另一种手段来抑制人性中的恶。而且这种手段还必须能不被人性干扰,于是自然而起就产生了法律。

所以说,荀子和法家的关系可以说是密不可分。

荀子劝学

告子“人性如水”论

在小编看来,无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显然都太过极端,都不正确,人性是复杂的一个东西,不可能简单只用善恶来一言概之。

那么在性本善和性本恶之外,诸子百家中还有没有其他人提出其他的关于“人性最初”的理论来?

答:有。他就是告子,先秦诸圣之一。

因为先秦书籍能流传至今的少之又少,所以致使很多诸子百家的理论典籍都失传了。

其中就有告子,告子本身并没有什么著作留下,现有的相关书籍中最重要的就是收录在《孟子》一书中的《告子篇》。

至于告子的身份,历来也争议很多。他在思想学派中属于法家,却有人说他是孟子的徒弟,也有人说他的墨家创始人墨子的徒弟。总之是众说纷纭。

告子针对人性之论提出了一种新的说法,而且也是小编觉得目前为止最为正确的说法。

《孟子告子》篇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告子认为人性最初并没有善恶之分,就像了流水一样,是善是恶全看后天引导。如果是向善引导则为善,如果向恶引导则为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