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冤枉”的民辦大學

如果說,任何生意都會隨著時代變革起伏湮滅,命運難料。那在此中間,教育投資必定是最堅韌,生命力最強的生意類型。

在學而優則仕的文化觀裡,教育使國人願意不計成本、甚至傾家蕩產地投資。

也正是這樣,遠到影視劇中演繹的古代倒賣科考文卷,近到當下的培訓機構、私立大學,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推動歷史進步的力量。

去年,山東宇華教育以14.92億元收購了山東英才教育90%的股權。該交易創下了國內民辦高校併購的最高記錄,近15億元的收購價格冠絕群雄。

在社會的整體認知裡,與其說民辦高校是在辦教育,人們更多的將其認為是在做生意。


被“冤枉”的民辦大學


創立集團、收購學校, 相比公立學校,民辦學校的商業氣氛著實濃厚。 /unsplash

實際上,民辦高等教育分為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兩種性質。非營利性的民辦高校,將收入所得全部用於教育投入,而營利性民辦高校,其收入所得可用於其他分配。

當然,二者有一個共通點:貴。

根據官方的說法,民辦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自2008年之後,不論是民辦高校的比重,還是其招生比例,都受到了一定的鉗制並保持在了較穩定的水平。

儘管曾經野草般野蠻生長的日子早已遠去,但民辦高校依舊是眾人眼中的“香餑餑”。

每每說起民辦大學,人們總會將其與“昂貴”二字聯繫起來。鉅額學費有多讓家長頭疼,就有多吸引“教育商人”。


被“冤枉”的民辦大學


民辦學校學費昂貴,是大眾的共識。/《起跑線》截圖

所以,普天之下所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都在做著類似的追逐:爭破頭皮將小孩送進私立幼兒園和私立小學。在六年之後,繼續想破頭皮、說幹喉嚨,讓孩子避開民辦大學。

雖然前後反差如此顯著,但私立幼兒園與民辦大學也並非毫無類似之處。至少,在價格上它們如此接近。

“貴而無用”的民辦高校

“性價比”三個字,幾乎可以囊括絕大多數國人的投資消費哲學。花多少錢倒在其次,關鍵是得花的值。

換句話說,國人對私立大學牴觸的根本,源於其相比於公立高校在性價比上的劣勢。

建國之前的國家教育體系中,就存在國立大學與私立大學。如今,頭頂“總理母校”光環的南開大學,令多少人“如醉如痴”。

尤其是北方人,“大學除了北京那幾所,不就是南開了嗎?”武大、南大、浙大,算老幾?

當我們把時間的齒輪調回到上世紀20年代,彼時還是私立屬性的南開大學,就受盡了“非國字號”的苦。恰逢當年國內政局不穩,相比於國立大學,南開大學的經費就顯得捉襟見肘。


被“冤枉”的民辦大學


漲學費不過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罷了。/unsplash

雖時過境遷,但私立大學解決經費的辦法大同小異,而漲學費自然就成為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

20世紀20年代,公立高校由國家直接資助,學費一般在40-60元之間,而私立高校學費則高出三四十元之多,處於70-100元之間。

彼時,國立北京大學每年本科學費30元,預科25元;國立北洋大學每年本科學費30元,預科20元。與之相比,私立復旦大學每學年學費80元,電燈及膳食費60元,住宿費20元,運動費4元,閱書費2元,午膳者每學期膳費10元。

1923年,私立南開大學每學年學費50元,寄宿費全年30元。其花費遠高於國立大學。

新中國成立之後,原有的私立大學逐步改造為國有。到1985年,我國一直實行高等教育免費政策,國人與高昂的大學學費告別長達三十多年。


被“冤枉”的民辦大學


取消免費制度後,學費的重擔落在普通人身上。/unsplash

此後,伴隨著免費制度的逐漸取消,以及民辦高校的興起,不僅讀大學不花錢成為歷史,民辦高校的天價學費也逐漸成為常態。

如今,優質高等教育的話語權被一眾公辦大學牢牢掌握,不論是以前的“985”、“211”標準,亦或如今的“雙一流”高校建設,其建設主體一直以公辦大學為主。

另一方面,自1985年之後,公立大學的學費幾經調整,雖然各省份公立高校一直在提高學費,但“收取學費不超過學生培養成本的25%”的鐵律卻一直在被遵守。

總的來說,又便宜又優質的教育哪裡找?當然是在公立大學。當然,這也直接導致了民辦高校給社會留下了“貴而無用”的印象。


被“冤枉”的民辦大學


民辦學校的難處被忽略,揹負著“騙錢”的罵名。/unsplash

如今,即使是國內頂尖的名校,每年的學費住宿費之和一般不超過8000元,然而許多民辦高校每年學費逾2萬。

由此,全社會出現了“民辦高校騙錢”之類的聲音。

在民辦高校很難得到應有承認的同時,“除非萬不得已,否則絕不讀民辦高校”成為一條教育選擇背後的潛規則。

民辦大學:

漲價很難,挖人更難

從收費標準來看,民辦高校的費用是公立大學的兩倍到三倍。在局外人看來,民辦高校必定踩在學生們的肩上賺的盆滿缽滿。

然而,事實卻與此相距甚遠。與每年有大筆國家經費支持的公立大學相比,民辦高校中具有營利性質的高校正在遇到盈利的瓶頸。

以河南為例,一直以來,河南龐大的高考人數與其薄弱的公立高校資源之間的矛盾非常明顯。這預示著,絕大多數的河南籍考生,最終的結果可能是進入到錄取線較低的民辦高校。

而調研數據顯示,2017年河南公辦高校財政撥款佔學校總收入的75%以上, 而民辦高校財政撥款佔學校總收入僅為5%-10%左右。


被“冤枉”的民辦大學


拿著卑微的財政撥款,民辦學校只能另想其他收入渠道。/unsplash

對於民辦高校來說,只能將收入寄希望於學生。事實確實如此,如今的民辦高校,主要收入來源於學生的學費和住宿費,這部分收入佔到學校經費來源的90%以上。

然而,如今的民辦高校漲價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無休止的在學費住宿費上做文章並非一勞永逸之道。

早在2009年,《中國物價》發文顯示,根據當年的收入水平推算,一名學生在民辦高校一年的花費,大致等於城市三口之家年收入的30%,對於農村三口之家來說,約等於其家庭年收入的70%。

十年過去,民辦高校學費伴隨著收入水平提高不斷上漲,如果城市家庭尚且可以承受,那麼農村家庭則可能因教育支出被拖入泥沼。


被“冤枉”的民辦大學


為了考上好大學,小鎮少年復讀了三年。/《出路》截圖

值得深思的是,對於教育條件相對落後的農村學生來說,考不上好大學的他們,更有可能成為民辦高校的一員,教育背後的馬太效應無比真實的在學生身上上演。

城鄉二元的社會需要尋找突破口以解決困境,被社會認為漲價圈錢的民辦高校同樣需要突破瓶頸。

一旦民辦高校的漲價幅度超過了社會的承受點,繼續獲取資金以擴大規模就成了一句空話。在整體高等教育板塊中,本就不佔主導地位的民辦高等教育,當下正迫切的需要尋找新的財路。

在資金的困境之外,人們對民辦大學的教育質量幾乎沒有真正相信過。對於民辦大學來說,引入優秀教師的難度,比資金困境更難克服。


被“冤枉”的民辦大學


好老師難尋,民辦大學更深受其苦。/《心靈捕手》截圖

俞敏洪在北大的一次演講中曾提到:“民辦大學即使再漲工資,也吸引不來公立大學一般的老師”。在當今社會社保雙軌制的影響下,近乎於“半公務員”的公立大學教師,退休後的福利保障遠遠優於民辦大學的社保制度。

這意味著,民辦大學教師在退休後面臨著收入的斷崖式下跌。

公立大學裡的教師,享受著社會賦予的知識分子階層最高等級的禮遇與看重,民辦高校裡的教師,頂多就是一個沒編制的“打工仔”。

人們呼籲公平和人才流動,但沒有人相信大學的教育資源會真正的公平流動。公立大學與民辦大學之間的三六九等,以及社會心態褒公貶私的根源,都需要去制度層面尋找答案。

民辦高等教育,

真的能為中國教育注入清流嗎?

2018年2月,教育部批覆同意西湖大學成立。由於眾多大咖參與西湖大學的籌備事宜,一時間西湖大學風頭無兩。

當年10月20日,西湖大學成立大會在杭州舉行。僅僅由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或其他頂尖人才領銜組建相關院系一條就足夠矚目,更不要說清華大學原副校長施一公擔任西湖大學首任校長,楊振寧任西湖大學校董會名譽主席。

由此,匯聚了中國企業界、教育界等各界最頂尖人才力量的西湖大學,說是中國民辦高校第一也毫不為過。

所以,當西湖大學預計借鑑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規模和以斯坦福大學的辦學理念的消息傳出,人們並不感到驚訝。


被“冤枉”的民辦大學


2019年4月3日,西湖大學雲谷校區開建,周圍被大量獨角獸公司包圍。

甚至,許多人對西湖大學寄予厚望,希望西湖大學能開民辦高校之先河,為中國高等教育注入一股清流。

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上,公辦高校並非沒有過嘗試。不論是有李嘉誠參與建設的汕頭大學,亦或是主動進行去行政化探索的南方科技大學,都曾在原有的高等教育體制下進行過探索。

全社會對此寄予很高期望,但最終的表現大多低於預期。這些嘗試不僅很少為高等教育帶來新的啟示,反而不斷證明了突破原有的體制慣性絕非易事。

如今的西湖大學,起點已遠遠高於當下任何一所民辦高校,但爭取社會認可卻仍舊需要時間。

網上曾有網友問答:既然西湖大學這麼強,如果同時收到北大和西湖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你怎麼選?


被“冤枉”的民辦大學


普通人還是願意選擇教育資源豐富的公立學校。/unsplash

這當然只是一個假設,但我們不妨用這個問題問自己。在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之間,不僅僅是學費孰高孰低這麼簡單。

數十年來,以公立大學為主體的最尖端教育的積累以及整體的社會認知,實現“民辦高校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目標,依舊任重道遠。

人人皆知的真相是,在如今的社會認知裡,民辦高校是爛學校的代名詞,而這些民辦學校,除了起到消化高中畢業生的作用,社會對它們作用的認可度仍舊較低。

換句話說,比起資金,民辦高校最缺乏的,是社會心理的接納。

即使西湖大學按照今日的預期,往後成為民辦高校中獨樹一幟的存在,人們也只會將其看作例外,而對民辦高校的整體社會認同,卻不見得會因為西湖大學就建立起來。


被“冤枉”的民辦大學


民辦學校,就該被歧視嗎?/unsplash

不否認,民辦大學裡有真正的教育家,但在民眾看來,大分部民辦高校依舊只能劃歸“教育產業從業者”。

對於中國高等民辦教育來說,其成就絕不能用上市融資來衡量。

什麼時候民辦高校不再只是昂貴,還能與公立學校在師資、教育質量、政策、社會評價上展開競爭,民辦教育才能說是開始走向成功了。

參考文獻:

1.“重質不重量”?宇華教育斥資14.9億收購山東英才學院90%股權,互聯網行業公會,2019-07-23

2.我國民辦高校教育成本分擔的探析,閆慧芳,鄭州商學院

3.教育政策社會學視域下我國公辦高校學費定價標準及行為研究——基於浙江省普通高校的數據分析,金芳穎樓世洲,浙江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4.民辦高校併購研究報告 | 龍德燕園研報,2019-07-26

5.民初私立大學的生存境遇與辦學理念的選擇——以私立南開大學的早期創辦為例(1915-1922年),金國,蘇州大學教育學院

6.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扶持政策解析,張莎莎,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7.民辦高等學校學費確定問題探討,李建平安喬治 孫雅芳,中國物價,2009-11

在你看來,

民辦大學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