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自己來回答,中學語文課本該不該去除魯迅的作品?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被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嗎?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絕沒有毀滅這鐵屋的希望。” 《吶喊》

魯迅自己來回答,中學語文課本該不該去除魯迅的作品?


經歷劫難知人情冷暖

1881年浙江省紹興府城裡的一個姓周的家裡,魯迅出生了。

對於故鄉,紹興魯迅一直懷著一種非常複雜的心情。他既熱愛自己的故鄉,但又憎恨詛咒自己的故鄉,他在這裡懂得了人情冷暖。

魯迅從小讀了很多儒家的經典,也接觸了一些鄉村的民風民俗,偶爾還涉獵一些戲曲文化。13歲那年,災難降臨到這個行將崩潰的大家族。他的祖父行賄事件被揭發,只好投案自首,祖父是家裡的頂樑柱,這樣整個家就已經毀了。從此魯迅跟隨著母親過上了一種流亡的生活。


魯迅自己來回答,中學語文課本該不該去除魯迅的作品?


14歲父親突然吐血,幾經波折,病情時緩時急。從此開始一直到父親逝世,周家一直在這種不平靜的日子裡生存。為了為了為父親看病,魯迅一直在當鋪藥鋪之間輾轉。從此周家開始積聚貧困,魯迅也從一個大家族的少爺開始體會到貧窮生活的心酸,也感受到了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

少年時期的這兩次重大變故,給他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創傷,給他留下了終生難以彌合的深刻傷害。生活的巨大變遷也讓他有了一雙敏銳的雙眼,讓他來認識人生的本來面目,看到了社會的悲涼。

古老的浙江紹興也是中國早期社會的一個縮影,魯迅童年的經歷,他通過紹興而認識到了整個社會。

魯迅在《瑣記》中寫道,S城人的臉早已看熟,如此而已,連心肝也似乎有些瞭然,總得尋別一類人們去,去尋為s城人所詬病的人們,無論其為畜生或魔鬼。

魯迅自己來回答,中學語文課本該不該去除魯迅的作品?


棄醫從文為家國

17歲,魯迅離開了自己的故鄉。

此時中國的社會,既有中日甲午戰爭的慘敗,又有戊戌變法的血雨腥風,義和團運動風起雲湧,八國聯軍入侵北京。

1902年。江南選派留日學生作為公費生,他到日本留學。目睹了日本的此時的迅速的發展。

此時魯迅看到了日本人的猖狂,看到了日本人對中國人的鄙視,同時也看到了自己同胞的軟弱,愚昧。一個偶然的刺激改變了他的選擇,這次偶然就是幾張照片。日俄戰爭爆發,日本和中國在中國本土搶奪勢力範圍。魯迅看到一群中國人圍看外國人殘殺中國同胞。

他意識到中國人缺少的不是健康的體魄,而是精神的矮小。他說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看到的第一要務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

魯迅自己來回答,中學語文課本該不該去除魯迅的作品?


以文做刀掃除愚昧

從1920年開始,歸國後的魯迅在北京大學等七所學校任教。在文學界他的影響已經到了不可撼動的地位。《狂人日記》等一系列小說開始發表。魯迅這一時期發表的一系列小說,就像一把手術刀,拋開了中國殘酷的社會現實。他通過作品描繪麻木的國民,通過自己的作品促使人們來反省,掃除愚昧。

然而魯迅等一批作家卻遭到了反動派的殘酷鎮壓。

年輕的左聯作家柔石被槍殺,他發出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的感慨,在他面前中國。

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總幹事楊詮被槍殺,他發出何其淚灑江南雨,又為思民哭健兒的痛惜,他有責任感。肖紅,肖軍沒錢跟魯迅借錢,魯迅便慷慨激昂。

魯迅自己來回答,中學語文課本該不該去除魯迅的作品?


魯迅作為一個現代的知識分子,體現了他的責任和使命感,體現了他的情懷。這是非常寶貴的值得我們學習和繼承的東西,他對社會對民族對國家,對文化都有極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魯迅一生都在反抗絕望反抗奴性,希望人從奴性成長為自覺的人,這是他最深的一個價值。魯迅的創作裡面,個人家族的創作都不僅僅屬於個人和家族,他同時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屬於我們國家的一種集體的經驗,在這個民族走向絕望無路可走時,他用自己的智慧和自己的生命的這種熱能對抗黑暗的人生,他用生命自身的燃燒來發光發熱,照亮愚昧的世界,他這種思想感化了很多青年人。


魯迅自己來回答,中學語文課本該不該去除魯迅的作品?


生命不息,奮戰不止

56歲病痛一直折磨著他,他經常發燒咳嗽,吃藥不斷。許多時候魯迅坐在躺椅上,合著眼睛,莊嚴的,沉默的任憑手裡燃燒的紙菸裊裊上升,他以工作慰藉自己,鼓舞自己,用工作來對抗死亡。他用工作來感謝所有關心他的朋友,回敬憎惡他的仇敵。在苦苦的跋涉了56個年頭之後,他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蔡元培的輓聯:著述最謹嚴,非徒中國小說史,遺言太沉重,莫做空頭文學家。

魯迅自己來回答,中學語文課本該不該去除魯迅的作品?


這樣一個對中國的社會認識如此的透徹,對家國有如此責任和擔當,對青年後輩提攜勉勵之人,他的作品到底應該不應該出現在中學語文課本里,我覺得無需議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