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時為什麼會富一批人?

小明明in


危機,危機,有危才有機,而且這種危機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因為每一次金融危機,都是一次財富轉移的過程。

這種財富轉移的原理,在兩千年前,古人就早已經心知肚明。

《史記貨殖民列傳》中,計然給越王勾踐提議搞國家經濟時候有這麼一句話:

貴上極則反賤,賤下級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當某件物品貴得很離譜的時候,你要把它當糞土,拋掉。

在很便宜的時候,要如珠寶一樣,買進來。其中的投機原理就是:低買高賣,高拋低吸。

金融危機就是低買之時,但是這是反人性的,換用現代投資大師巴菲特的話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

即所謂的物極必反,金融危機後,經濟已經差的不能再差,“危”見底的時候,也就是“機”來臨的時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風險與機遇並存。

懂經濟的人應該知道,貨幣高速擴張可以帶來一段時期的經濟繁榮,但是也會埋下越來越多的債務問題,當這些債務佔比越來越高,突破某個安全臨界點時,金融危機必然發生。金融危機就像股市大跌一樣,當上升到頂點時,業績難以支撐,於是飛流直下三千尺,腰斬之後接著腰斬。

當金融危機發生一段時間後,股市、匯市、債市、樓市慘烈的下跌已基本到位,一些優質資產就有了投資抄底的機會。只要資金充足,目光精準,選對了投資方向,每一次金融危機都會成為財富重新分配的機遇。所以,很多投機者認為,從古至今賺錢要靠大跌,賺大錢要靠暴跌。

機會一直是給予有膽識,有準備的人提供的,金融危機往往是給予這批人一次彎道超車的機會,就好比股市進入了大級別熊市的時候,大部分的人選擇的是“裝死”和恐懼,但是有勇有謀的人選擇的是抄底和堅持。

再比如,索羅斯在泰國泰銖的做空中,首先買入大量的泰銖,在市場上拋售,引起泰銖的下跌及其他持有人恐慌賣出,再等到泰銖價格達到預期時買進,就賺到了大筆套利的錢。

還有,李嘉誠和巴菲特,一個是靠香港金融危機,提前存大量現金買了無數樓盤,危機過後直接成了亞洲首富,而巴菲特則是靠美國股災,加上自己對股市的眼光,購買了大量優質股,直接成為了股神。

最後,哪些人會在金融危機中資產縮水?

歷史經驗表明,在金融危機爆發的時候,各個階層遭受的損失是不同的,其中,中產階級遭受的損失最大,而富有階層不僅遭受的損失小,甚至可能會財富增加。

其中的原因在於,中產階級的資產配置比較單一,大多集中在房產和股票,並且有很大的槓桿,資產價格的下跌無疑會加重負債,富裕階層的資產更加多元化,風險配置更加廣泛,所以能夠抵禦風險,甚至撿到便宜的優質資產。

這告訴我們,負債過高和槓桿過大且投資在單一類型資產的風險抵禦能力是較弱的。

【如果喜歡,歡迎關注@Tooz説 ,我們一起聊聊財經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