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成就了馬雲,新冠肺炎讓互聯網醫療“井噴”?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新的醫療形態正在改變著人們原來的就醫習慣。在狙擊新冠病毒肺炎的戰役中,互聯網醫院能否順勢迎來新一輪裂變?

“非典”成就了馬雲,新冠肺炎讓互聯網醫療“井噴”?

非常時期看病轉到網上,陝西多條線上問診通道開通

前幾天,一條“總懷疑自己得病怎麼辦”的微博熱搜閱讀高達5.7億。在線下診療受阻的特殊時期,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線上問診恐怕是一條可行的解決途徑。

連日以來,陝西地區已有多家醫院開通了線上診療通道。據陝西省衛健委統計,我省已批准160家醫院開展互聯網診療,其中西京醫院、唐都醫院、交大一附院、交大二附院、省人民醫院等大型醫院的互聯網診療服務已經正式上線,患者可通過訪問醫院的互聯網診療平臺獲得問診、複診等線上醫療服務。

互聯網醫療平臺則將義診範圍擴大到全國。微醫互聯網總醫院抗冠專區從1月23日上線,到3月6日中午,該平臺抗冠專區有超過4萬名醫生在線,自開通以來這一專區已提供超過150萬例諮詢。平安好醫生也收穫了極高訪問量,疫情期間該平臺累計訪問人次達11.1億,APP新註冊用戶量增長10倍,APP新增用戶日均問診量是平時的9倍。

據不完全統計,此次響應需求為抗擊疫情獻策獻力的平臺接近二十家。包括阿里健康、京東健康、1藥網、健康160、好大夫在線、春雨醫生、醫聯、妙手醫生、微脈等主要互聯網醫療企業,基本都開通了公益問診服務並迎來訪問峰值。

為了抓住增長機會,不少平臺積極通過跨界合作引流。近期西安就有多家樓盤、商業企業和政務機構,對外公佈了與互聯網醫療平臺聯手開通線上診療服務或問診課堂的消息。

易觀千帆統計顯示,互聯網醫療在線問診領域獨立APP日活躍人數最高峰已達到671.2萬人,最大漲幅接近160萬人,漲幅達到了31.28%。互聯網醫藥平臺活躍人數峰值達148.21萬。

疫情成為互聯網醫療“催化劑”,有利於行業去中心化

在很多人印象中,互聯網醫療在疫情發生前,更多隻是一個掛號工具。蛋殼研究院發佈的《2019互聯網醫院報告》指出,互聯網醫院其實將醫生、患者、醫院和藥企等各方在線上平臺進行整合,創建了新的醫療生態鏈。目前,互聯網醫院可以提供的服務不僅有掛號問診(文字問診和視頻問診等)還有遠程醫療(遠程會診、遠程診斷、遠程監測等)等。

在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電商分析師陳禮騰看來,本次疫情可能成為互聯網醫療發展的“催化劑”。他表示,疫情期間,在線問診切中了當下需求,不僅能減輕醫院接診壓力,也可以減少病患之間接觸,消除部分交叉感染的威脅。

由互聯網機構運營的線上平臺已經存在了不短時間。從各平臺日常提供的掛號問診看,大致為填寫諮詢問題-匹配醫生-實現問診。按不同溝通方式,單次診費從幾元至數十元不等。如選擇指定專家問診,那麼診費差距會更大一些,部分名醫在千元以上。當然,從互聯網醫院的設計流程來看,掛號問診只是第一步。不少複診病例中,醫生在對患者病情瞭解後,會填寫包含診斷結果、醫囑、藥品用法用量等內容的電子處方,並完成藥師審核進行藥品配送。

“互聯網醫療初衷是希望實現分級診療,特別是解決偏遠地區醫療資源缺乏問題,有利於醫療行業去中心化。”萬聯證券西安營業部投顧屈放表示,從服務內容來看,互聯網醫療涉及醫療輔助和醫療核心兩個層面。如:常見的掛號、線上問診等,這些都屬於輔助的醫療服務;核心環節則是網上開藥方、遠程鏡像診斷、手術遠程操作等遠程醫療技術。

互聯網醫院剛經歷“最好一年”,全國已建成近300家

2014年,被視為醫療創業元年。當時有5000多家互聯網醫療公司成立,2000多款移動醫療APP通過認證,競爭之激烈絲毫不亞於O2O風口上的千團大戰。

2015年12月,全國首家互聯網醫院——烏鎮互聯網醫院成立。2018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允許企業依託醫療機構發展互聯網醫院。醫療機構可以使用互聯網醫院作為第二名稱,在實體醫院基礎上,運用互聯網技術提供安全適宜的醫療服務,允許在線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複診。醫師掌握患者病歷資料後,允許在線開具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處方。至此,“互聯網醫院“的名稱和形式得到官方認可。

在一些互聯網醫療從業者眼中,“2019年是過去十年中最好一年。”一是市場快速發展,二是政策的利好加持。2019年8月26日,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發佈,網售處方藥不再被禁止。8月30日,國家醫保局出臺《關於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價格和醫保支付政策的指導意見》,正式將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體系。這兩份文件,加速推動了互聯網醫院在全國落地。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國已建成互聯網醫院294家,其中148家是在去年1-11月建成,相當於過去5年互聯網醫院建設數量總和。

蛋殼研究院認為,互聯網醫院正逐漸從“輕問診”向“核心醫療”延伸。網售處方藥與醫保政策放開,將打通處方藥和保險支付兩項壁壘。在未來,實現醫療、醫藥、醫保互通,以個人健康為中心的閉環式醫療服務體系將是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方向。

痛點仍在:望聞問切和聽診拍片互聯網醫療難以給予

那麼現有的互聯網醫院以什麼形態存在呢?兩年前的那份《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中,提到了兩種互聯網醫院模式:一是以醫療機構為主體,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拓展服務時間和空間,把互聯網醫院作為醫療機構的第二名稱;二是一些互聯網公司和企業已申辦的互聯網醫院,利用互聯網公司提供的平臺,為患者提供服務。

由於突發的疫情影響,最近傳統醫院開通互聯網醫療服務的比例正不斷提高。不過從商業運營的角度來看,企業申辦的互聯網醫院相對時間更久,仍然算是行業中堅。據健康界研究院統計,全國70.3%的互聯網醫院以企業為主體。

互聯網巨頭與跨界資本是最會洞察市場趨勢的玩家。幾年前醫療創業風起雲湧之際,騰訊、阿里、百度等就曾透過投資、合作、自創等手段開啟在醫療領域的佈局。在新一輪互聯網醫院的建設大潮中,除了阿里、騰訊、京東、360等互聯網大佬,在一些由企業主導的互聯網醫院發起方,也不難找到微醫、平安系、巨人系等資本方身影。

推動行業發展,資本助力不必可少。但目前來看,依靠資本推動的互聯網醫院,運營模式尚不成熟。以港交所上市的平安好醫生為例,去年9月已成為國內首家註冊用戶破3億的互聯網醫療平臺,但上市以來財報尚未盈利,月活躍用戶、日均諮詢量增長也面臨放緩。

華泰證券一位分析師表示,與知名的實體醫院口碑在外不同,許多互聯網醫院的品牌認可度不高,用戶粘性不強。站在患者角度,這個行業的痛點就是不信任。畢竟在面對面的線下診療中,既有中醫的望聞問切也有西醫的聽診拍片,這些是互聯網醫療難以給予的。

不少醫生對入行的態度也比較謹慎。丁香醫生醫學總監田吉順此前表示,很多優秀醫生並不願意加入到互聯網醫療中來,“安全性是他們最看重的,互聯網醫療的試錯風險較高。”

能否顛覆傳統看病習慣?口碑要比流量更重要

長期以來,面對醫療的互聯網化,業內一直充斥著兩種極端聲音。一種是有人高呼“醫療無法被互聯網化,另一種聲音則是“醫療當然要被互聯網化,不僅被互聯網化,而且許多傳統醫院將來也逐漸被淘汰。”

那麼,互聯網醫療是否會因此次疫情而崛起,並顛覆傳統看病習慣呢?又或者是逐漸退出江湖,重新讓位於傳統的線下診療方式呢?西安創投人士邊隴剛認為,這二者並不是替代關係,互聯網是載體而不是主體,互聯網醫院的價值仍然建立在盤活現有醫療資源之上,“未來線上和線下兩種診療方式很可能同時形成共存並不斷融合。”

互聯網醫療的前景被看好,有一個理由是滲透率仍然很低。中國網民的規模直觀感覺上已經突破8億,但互聯網醫療的用戶規模大概只有3000萬左右,其中活躍用戶所佔比例更低,這對賽道上的選手們來說還有很大空間。因此,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疫情中爆發的互聯網醫療有望在今年普及發展,正如“非典”成就了電商的崛起一樣。

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此前表示,隨著5G時代到來,互聯網響應速度越來越快,互聯網門診將得到快速發展,但他認為,中國人習慣通過互聯網來看病“預計需要十年”。

在阻擊新冠肺炎的戰役中,互聯網醫院正迎來“風口”和“引流”良機。屈放認為,站在公共衛生服務的角度,醫療機構的口碑遠比流量更重要,這也是決定互聯網醫院能走多遠的核心。對於醫療這種重決策性服務來說,更強調患者的瞭解與信任,這甚至是一種文化的改造。真正能解決患者問題的並不是只是應用體驗,更關鍵的是提供服務的醫護人員專業水平。


“非典”成就了馬雲,新冠肺炎讓互聯網醫療“井噴”?

掃一掃,關注“長尾市場”,我們是經濟要素的推動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