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為何傳位給軟弱無能、能力平庸的李治?

一壺老酒敬人生


導言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七日,太宗李世民親臨太極宮正門承天門,冊立晉王李治為太子,大赦天下。

冊立李治為太子,唐太宗主要有政治、宗法、親情三個層面的考慮。

一、政治層面的考慮:帝位天授,非智力可得。

為了維護王朝的長治久安,唐太宗可謂用心良苦。作為“玄武門之變”的發動者,他清楚地知道權力慾望的可怕,為了權力兄弟都可以同室操戈,在他這一代強勢的君王手中還可以把控,但若這一傳統延續下去,則無疑將威脅王朝統治的根基。因此他必須向後人發出一個明確的信號,即帝位只能通過正統傳承而得,非權謀或者武力可以巧取豪奪。

李世民:誰做太子當然我說了算

正好,急於奪嫡的魏王李泰就提供了一個反面典型。魏王李泰(620年-652年),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第四子(嫡次子),生母文德皇后長孫氏,好文學,有才幹,其主編的《括地誌》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地理專著。由於李世民過於偏愛李泰,甚至特許他開設“文學館”招攬文學之士。

這時,李世民似乎忘了自己在做秦王時得到唐高祖李淵許可設立天策府,天策府的主要智囊集團“十八學士”成為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推手和策劃者。

李泰在奪嫡過程中表現得咄咄逼人,使李承乾感到巨大威脅,並使李承乾感到唐太宗可能會安排李泰取代他的位置,這實質上成為促使李承乾謀反的推手。於是,貞觀十七年三月,李承乾在太子太師魏徵突然去世後謀劃猝然發動政變,結果失敗被廢為庶人。

李承乾:我太難了

說白了,這就是一個溺愛孩子的父親一手導致的悲劇。

李承乾被廢后,作為第二順位繼承人的李泰迫不及待地開始了自己的表演。他頻繁出入宮中,露骨地對唐太宗說:我有一個兒子,父皇你若傳位給我,我百年之後一定殺了自己兒子,傳位給晉王。

太宗十分感動,就把這話轉告褚遂良,結果褚遂良老實不客氣地說:陛下死後,魏王繼位坐擁天下,到時什麼事都是他說了算,怎麼可能殺了自己的兒子傳位晉王?陛下當初就是過於寵愛魏王,導致太子為了保全自己的位置謀反,你千萬別被魏王蒙了!你要立魏王做太子,先把晉王的後事安排好吧!

諫議大夫褚遂良曰:“陛下言大失。願審思,勿誤也!安有陛下萬歲後,魏王據天下,肯殺其愛子,傳位晉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為太子,復寵魏王,禮秩過於承乾,以成今日之禍。前事不遠,足以為鑑。陛下今立魏王,願先措置晉王,始得安全耳。”

——《資治通鑑》

老褚的潛臺詞是:魏王就是個野心家!

唐太宗被褚遂良提醒了一頭,才開始認識到魏王的本質,正巧李承乾雖然被廢,卻向太宗喊冤說:我已經做了太子,還能有什麼妄想的。只不過被李泰所逼迫,想要保全自己罷了,你要是立李泰做太子,不就正好中了他的計嗎?

這時李泰在唐太宗的心中已經出局了:你連兒子都能殺,要讓你做了太子,我這老子的皇位還保得住嗎?

李泰:我好像聽見誰在說我?

二、宗法方面的考慮:立嫡不立長,大家別亂搶。

“立嫡不立長”是中國封建社會權力傳承的基本遊戲規則,這一規則確定了帝國政治體系的穩定。李世民共有14個兒子,3個兒子早夭,剩下11個兒子中嫡子三人: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晉王李治,庶子中最有能力,也曾在李世民考慮範圍內的當屬吳王李恪。

李恪是隋煬帝女兒大楊妃的兒子,也是李治現在唯一被李世民看好的兄長,史載李恪“善騎射、有文武才”,毫無疑問,在靠軍功發家的關隴貴族集團建立的唐帝國,武功好比文采好更有市場,李世民偏向李恪,除了個人情感方面對李恪欣賞的因素,可能還有爭取軍方好感的考量。

但是,李恪的能力不足以動搖李治的地位,因為長孫無忌又一次提醒李世民:現在不是打天下,而是治理天下的時代,而治理天下靠的的文臣集團,以李治為太子,在文臣集團中無疑是加分的。而且,太子之位既然定了就不要老是更改了,否則不是讓天下人看你的笑話嗎?

因此,當立李恪為太子的想法遭到長孫無忌反對後,李世民立即打消了這一念頭。這不是因為長孫無忌的權勢有多大,而是他的話說到了李世民的心事:後續皇帝的任務不是開疆拓土,而是要讓李家天下延續下去。要是立庶不立嫡,大家把皇位搶來搶去,你自己的牌位在李家祖廟裡能呆多久就難說了。順帶長孫無忌還擊中了唐太宗的痛點:你家的事已經讓天下人看夠笑話了,你還想讓大家看幾次?

上疑太子仁弱,密謂長孫無忌曰:“公勸我立雉奴,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何如?”無忌固爭,以為不可。上曰:“公以恪非己之甥邪?”無忌曰:“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儲副至重,豈可數易!願陛下熟思之。”上乃止。

——《資治通鑑》

李承乾被廢,李泰出局,這樣看來,太子的人選只能是李治了。

三、親情方面的考慮:朕是好父親,也是好丈夫。

唐太宗李世民首先是一位皇帝,其次他是一位父親和丈夫。應該說,他深愛著髮妻長孫皇后,因此對長孫皇后所生的三個兒子也是愛屋及烏。長孫皇后於貞觀十年去世後,他對長孫皇后的感情也全部轉移到了三個兒子身上。即使李承乾謀反想要殺自己,他也不忍心殺死這個兒子,至於沒有大錯的魏王李泰,李世民更希望他好好地活著。

這時,李治的“仁孝”標籤為他大大地加分。李世民十分了解李治,正因為李治為人柔弱、仁慈,所以絕不會對自己的親兄弟下殺手。

李世民:朕不負愛妻!

立李治為太子之後,李世民向近臣道出了自己的心聲:且泰立,承乾與治皆不全;治立,則承乾與泰皆無恙矣。”

李世民保全了李承乾和李泰的性命,除了不想白髮人送黑髮人,更是為了自己死後在地下見到長孫皇后時能有所交代,而如果換了李恪做繼承人,李承乾、李泰和李治的下場可就難說了。

因此,在貞觀朝的奪嫡之爭中,什麼都沒幹的李治可以算是“躺贏”。


每日一段歷史


需要強調一點,用“軟弱無能、能力平庸”來形容唐高宗李治,並不妥當。



李世民之所以傳位於李治,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李世民有14個兒子,但嫡子只有三個,分別是李承乾、李泰和李治,其他11個兒子都是庶子。在非常看重“嫡庶之分”的唐朝,除非嫡子死絕了,或者用非正常手段,否則的話其他的11個庶子,先天上就沒有了皇位繼承權。李承乾因為謀反,被貶為庶人,失去了爭奪皇位的資格。李泰因為與李承乾爭奪太子之位,與李承乾鬥了個兩敗俱傷,也失去了爭奪皇位的資格,被李治漁翁得利。從嫡庶這個角度來講,李世民後來只能選擇李治繼承皇位。

其次,李治很能裝,而且是李世民稱帝后的第一個嫡子,很得李世民的歡心。李世民曾經讓李治射箭打獵,李治說他不喜歡這個,還是更喜歡盡孝膝下,侍奉父皇。聽到這話李世民很高興,在自己的寢宮旁邊設了別院,讓李治居住。也正是在這裡,李治勾搭上了武則天,給自己的父親戴了綠帽。

第三,李治還是有能力的。在當太子的時候,就得到了李世民的悉心培養,“太宗每視朝,皇太子常侍,觀決庶政”。後來李治解決關隴集團、征服突厥和高麗,打服倭奴,都充分說明李治是有手段和能力的。只是因為身體不好,精力不濟,才讓武則天代為處理政務。

第四,李治有以他的親舅舅為代表的關隴集團的支持。在貞觀時期,朝政大都把持在士族手中,基本上國策的出臺,都是皇權和士族妥協、協商的結果。李治因為舅舅長孫無忌的支持,在這個方面具有優勢。這也是他後來打壓甚至剷除關隴集團的原因。

綜上所述,李世民傳位給李治,是各方面因素綜合考量的唯一選擇!


who看who說史




原因是武則天,唐太宗李世民與武則天有一種特別的關係,據【大唐密記】,武則天十三歲遇到一位神尼,神尼一眼看中武則天有女皇之相,只是需經幾番波折幾次劫難,密授武則天春宮術。



武媚娘入宮,李世民已經不是青春時光,不惑之年的李世民腎虛之極,雖有三鞭滋補,總歸萎靡不振。青春美豔的武媚娘來到李世民身邊,李世民眼前一亮,春宮術黯然銷魂,從此李世民離不開武媚娘,真正的意義也就是成了李世民的按摩師。



一日,武媚娘與李世民一番龍鳳呈祥之後,李世民懨懨欲睡,武則天來到後花園的牡丹花下小解,被李治遇上,李治曾17次看到武媚娘與他父皇的春宮圖,對武媚娘愛到深處,今日有此良緣,李治也顧不上許多,牡丹花下,綠了他爹。



武媚娘與李治上了手,這是其它皇子所沒有的膽量,李治看似軟弱,內心陰毒自私。一邊綠親爹,一邊又得到信任。沒有武則天就沒有李治的大位。其實李治的皇上是豔照門的功勞。



一個不是憑自己實力得到的皇位當然不能長久,武則天取而代之,老李家應該沒有話說。


白這個顏色


世人傳稱的“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在廢掉太子李承乾,貶黜魏王李泰之後,立晉王李治為太子。李治留給後人的感覺是軟弱無能,二十二歲即位之後,還需要母舅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輔政。

李世民做出這樣的決定,是極其艱難的。面對十四個兒子,其中三個又是他信賴和依賴的長孫皇后所生的嫡子 ,李世民歷經了十七年才最終下定決心。


那麼,為什麼李治會被世人盛讚的唐太宗李世民選為接班人?

李治,李世民的第九子。貞觀十七年之前,在李世民以及長孫無忌的眼中不僅是仁弱,而且孝友(孝順友愛)。李世民將李治定性為“足以事父兄,為臣子矣。”

長孫無忌,位列凌煙閣之首。一路追隨李世民,文不比“房杜”,武不敵“尉遲”,但與李世民的關係來說,卻是李世民的大舅子,是李世民的腹心。

長孫無忌在外緊隨李世民。長孫皇后則負責對內孝順唐高祖李淵恭順妃嬪,是為賢內助。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斬殺兄弟,遷徙李淵為太上皇,掌控了朝政,次年改元貞觀(627年)。長孫無忌,被李世民譽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隔了一年半近兩年即貞觀二年六月,李治出世。

李治本來沒有即位的可能,在李治之上還有一母同胞的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

太子李承乾,為人聰敏,但有足疾,有損於國威,內心深處常常不自安,猜忌父親與兄弟,招攬以往功臣元勳子弟入府,吸附文武官員。魏王李泰,愛好文學,接受蘇勖的建議,模仿李世民過往故事,招引文人名士,組建文學館,著書立傳,揚名天下。

貞觀十七年(643年),齊王李祐於齊州謀反。李承乾準備趁亂生事,與眾臣屬秘密商議。其中紇幹承基與李祐也內外勾結,李祐被平定後。紇幹承基被抓,為了逃生,供出李承乾預設計劃。

李承乾及其附屬悉數被定為謀反。李承乾痛哭流涕道出其中原由。

臣貴為太子,更何所求?但為泰所圖,特與朝臣謀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為不軌之事。今若以泰為太子,所謂落其度內。

李世民下令群臣商定李承乾罪行,群臣不敢妄加審議。明眼人看出,李世民雖然惱怒李承乾所作所為,可是並未有出手殺子的心思。最終,李承乾被廢為庶人。至於李泰,李世民下詔進行兩相罷黜,幽禁李泰。

緊接著,李世民詢問長孫無忌、褚遂良以及李勣。隨後,冊立十六歲晉王李治為新任太子。

李世民立李治為接班人,共有三個原因。

一、《舊唐書高士廉傳》中,記錄了李世民的對士族的品評。

我與山東崔、盧、李、鄭,舊既無嫌,為其世代衰微,全無冠蓋,猶自雲士大夫,婚姻之間,則多邀錢幣。才識凡下,而偃仰自高,販鬻松檟,依託富貴。我不解人間何為重之?

李世民雖然內心比較不喜士族,但是在李治的婚姻大事上,卻是依然未能脫離其中。李治第一任皇后,王皇后就是出自世家大族太原王氏。王氏的從祖母、同安長公主李氏,是李淵的同母妹。王皇后的舅舅柳奭,是蒲州解人(隸屬於河東郡,現今山西永濟)。

加上李治的嫡子的身份,以及王皇后的身份地位,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就是為了李氏王朝更加平穩向前前行。

二、李世民在貞觀十七年,冊立李治為太子時,還有一段插曲,李世民曾經考慮吳王李恪,遭到長孫無忌的一再反對。

帝初以晉王為太子,又欲立恪,長孫無忌固爭,帝曰:"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未可知。"無忌曰:"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位乎?"帝乃止。故無忌常惡之。

冊立太子時,長孫無忌又被加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太子太師。貞觀二十二年,即李世民病逝前夕。中書令馬周卒。司徒、趙國公無忌兼檢校中書令,知尚書門下二省事,完全成為了真宰相。

所以,舉足輕重的長孫無忌對妹妹長孫皇后所生的李治的偏愛和支持,李世民不得不做充分的考慮。

三、李治在貞觀十七年時,剛剛十六歲。李治的兩位兄長李承乾和李泰兩人已然有模有樣的學習李淵在位時的武德年間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相互開創文學館,不斷招攬文武進入,大有發動兵變,遷徙李世民為太上皇的意向,逼迫李世民下重手整治這種風氣。

而李治因性格以及年齡原因,既沒有開創文學館的舉動,也沒有恣意籠絡官員的跡象,這在多達十四個子嗣的李世民心中樹立了仁愛的形象。雖然李治的仁愛偏重於仁弱,但是有長孫無忌以及忠心的褚遂良的輔佐,最終促使李世民下定決心,冊立李治為繼承人。


唐代丹藥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立晉王李治為太子,和歷朝奪嫡不同,李治的太子之路是在李承乾和李泰的奪嫡之,無意間得到的。在這場險象環生的政治博弈中,李治的年輕、幼稚和仁厚不但不是一種劣勢,反而變成了一種得天獨厚的優勢。正應了那句老話——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而李治作為李世民的嫡三子,能夠成為太子是多方面的原因綜合而成的。

李承乾反叛

李承乾作為李世民的嫡長子,在八歲就被封為太子,而且在李世民外出征戰時,太子李承乾就開始監國。如果一直這樣,那繼承皇位的將是李承乾。但隨著年齡的增大,李承乾就開始胡作非為,開始作死了。他經常穿突厥服,學突厥語,甚至組織僕從分兩隊廝殺。這些舉動使得魏王李泰看到了奪嫡的希望。

在之後的時光裡,魏王李泰一心討好李世民,使得李世民廢立之心越來越重。終於,在李承乾一次又一次的作死中,李世民決定廢立太子。這也就使得李承乾走上了反叛的道路,最終事敗被殺。

冊立太子

李泰在李承乾被廢后,一心討好李世民,在他看來,作為嫡次子的自己,將會是下一個太子。然而,事與願違。雖然李世民因為李泰更像自己而更喜愛李泰,但是滿朝文武在冊立太子方面卻分為了兩派。特別是作為朝廷眾臣的長孫無忌,儲遂良,李勣都支持晉王李治為太子。這也讓李世民感到矛盾,開始舉棋不定。

而心急的李泰此時卻因一句話而斷送了自己的未來。“你歷來和元昌友善,如今元昌已被處死,你難道就不擔心自己的腦袋?”

這句李泰私下對李治說的話,使得左右為難的李世民開始下決心立李治為太子。因為在立李治為太子後,心慈的李治會優待自己的兄弟,而李泰則會為了統治隨意殺人。

因此,李治能成為太子更多的是靠李承乾和李泰的奪嫡之爭以及朝廷諸大臣的支持。因為對於臣子來說,君主的仁慈也有利於自己權利的擴大,這也是長孫無忌最為李治舅舅擁立李治的原因,在高宗時代,身為宰相的長孫無忌可謂權傾天下。


暢聊歷史1265965


封建時代,一般立嫡子。唐太宗的兒子中,只有嫡長子李承乾,嫡次子李泰,比嫡三子的李治更有資格。

太宗時,作為嫡長子的李承乾,自然而然的先被立為太子,太宗為了培養李承乾,費了很多心血。

然而史載,李承乾長大後腿有了毛病,導致心理也產生了問題。對太宗陰奉陽違,甚至派殺手刺殺自己的老師。

因為李承乾儲位不穩,讓最有可能取代他的嫡次子李泰,起了取而代之的心思。

李承乾在胞弟的步步緊逼下,勾結侯君集等人,妄想學太宗再來一次玄武門之變,起兵逼宮,最後當然是失敗了,犯了謀逆大罪的李承乾,當然失去了太子之位。

而李承乾被廢后,太宗也沒有選擇最有資格的李泰,因為太宗想保全愛子李承乾的性命。

史載太宗言:“泰立,承乾,晉王(李治)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

就這樣,處心積慮的嫡次子李泰,最後給了嫡三子李治做了嫁衣,李治溫和平庸的形象,反而成了最大的優勢,歷史就是這樣的喜感。

這些都是正史記載的,至於歷史有沒有被粉飾,作為現代人是沒有辦法知道了。


京豬大將軍


關於李世民傳位這一事件,他不併不是沒有深思熟慮,相反,他是考慮了很久,才最終確定將皇位傳給李治。

李世民有14個兒子,他在位期間,就封了兩次太子之位,而且在他心中,他就有四個人選,能當下一任的皇帝,李治能從中勝出,可見其中的不簡單了。

李治在各個皇子中的情況

李治算是比較小的皇子了,他排名第九,但他確實長孫皇后的么子,因而地位是要比其他的庶出皇子高的。

雖然他是嫡出,但他不是最大的兒子,在他之前,還有大哥李承乾,四哥李泰。他們都是長孫皇后的兒子。

按照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原則,李承乾很早就成為了太子,而且有空還幫李世民監國,直接掌管朝政,但人到中年的李承乾心性變化很大,逐漸變得平庸,而且魏王李泰逐漸搶他風頭,想要同他爭奪皇位。

李泰確實比太子優秀很多,但在他同李承乾皇位爭鬥之中,兩敗俱傷,太子起兵被發現,不被貶為庶人,而李泰因為過於著急成為東宮太子,居然向李世民說只要封他為太子,日後成為皇帝,老去之後,必將兒子殺死,傳位給弟弟李治。

就因為這句話,李世民也不打算任命李泰為太子了。

就這樣,嫡子中,就李治沒有惹李世民不滿意。

不過在庶子中,吳王李恪很受李世民喜愛,而且世人公認李世民諸多兒子中,就李恪最為賢能,但因為不是嫡長子,而且還受到大臣反對,沒有冊封他為太子。

就這樣,李治不知不覺中就從眾多皇子中勝出,而且不是靠實力,就是運氣特好。

國舅長孫無忌幫助

其實李治能當上太子,很大原因是有當時的丞相長孫無忌的支持。雖然李承乾和李泰也是長孫無忌的侄子,但長孫無忌就想推舉李治。

因為李治是他們之中最為懦弱無能的一個,日後他當上了皇帝,自然朝政還有他長孫無忌說話的地方,要是別的嫡子當了皇帝,日後的朝政很可能沒有長孫無忌的份了。

沒有明確爭奪皇位的李恪一直很受李世民喜愛,李世民多次想要將皇位傳給李恪,畢竟李治的實力還是不太好,難以承擔大任,成熟的李恪在性格上同李世民很像,自然可以是個好皇帝。

不過這點長孫無忌哪裡會接受,自然會向李世民提出反對意見。李世民躊躇再三,最終選擇了李治。

李治真的是運氣特好,身為嫡子,他就有不同的身份,而且他還有個舅舅幫助,這些都是先天優勢。

如果要是李恪當了皇帝,也就不會出現後來的武則天專政事件了,畢竟武則天能逐漸做大,完全是李治懦弱的體現。

但李世民的選擇就是這樣,他不僅讓李恪這位多才卻沉默的皇子因此而死去(具體可參考我之前在頭條發過的一片文章:《李世民的第三子,以自身經歷,詮釋何為優秀者的悲哀》),還間接造成了後來的武則天專政。


小吳閱歷史


題目其實包含著兩個問題,李世民為何傳位給李治?李治是否真的軟弱無能、能力平庸?小編就分別闡述下這兩個問題。

李世民為何要傳位給李治?

李治是李世民的正妻長孫皇后所生的三個嫡子之一,他在李世民的十幾個兒子裡面,是排在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兒子們的前三名的,以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感情,除非是長孫皇后沒有兒子,或全部夭折,下一代皇帝一定是長孫皇后所出。

不過李治在嫡子裡面是最小的那個,按照道理來說,怎麼也輪不到他,可他的兩個兄長全部出事了,原太子李承乾在弟弟李泰的步步緊逼下,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在李世民面前耍大刀,搞出了謀反的把戲,失敗後被廢。

李承乾被廢后,最有希望繼承太子之位的是李泰,他和李治一母同胞,也是李世民最看重的兒子,本來已經選定李泰做繼承人,可李泰歡喜之下說錯了話,李世民問他當了皇帝后如何對待兄弟們,他信誓旦旦的向李世民保證,他要是當了皇帝,就殺掉自己的兒子,讓弟弟李治做繼承人。

這話就讓李世民反而擔心起兒子們的命運來了,李泰連兒子都能說殺,那還能真對兄弟們好?李世民是殺親兄弟上位的,這一直是他心中的禁忌,還拼命的做一個好皇帝來洗白自己,他絕不願意看見自己的兒子們也手足相殘,李泰表白心跡的話讓李世民瞬間就放棄了他。

李治的兩個兄長就這麼完了,本來李世民還考慮是否讓“因果類我”的三子李恪(隋煬帝外孫)繼承皇位,可他最信任的大臣長孫無忌站出來替親外甥李治說話了,基本上就跟李世民明說了,我支持李治。

長孫無忌不但是李治的親舅舅,是李世民最信賴的嫡系,還代表著朝堂上最大的勢力關隴貴族集團,他一發話支持李治,基本上就板上釘釘了,李治因此成為了皇太子,繼而成為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軟弱無能、能力平庸?

從李治登基後取得的政績來看,他一點也不平庸、軟弱,為了完全掌控住皇權,打擊士族,他能狠心的廢掉髮妻王皇后、心愛的女人蕭淑妃,還能乾脆的廢掉扶持他上位的大功臣長孫無忌、褚遂良等,甚至默認殺死長孫無忌,這就已經具備了一名帝王應有的冷酷心態,軟弱之說可以推翻。

在唐高宗李治執政時期,不但滅掉了隋煬帝、唐太宗親自出馬都沒能搞定的高句麗,還把高句麗後面的百濟都給幹掉了,在世之時國內海晏河清,創造出“永徽之治”這樣的盛世,又哪能說他平庸?

李治在後來被看低的原因主要是執政後期因為身體不太好,讓皇后武則天掌握住了大權,進而在李治死後改唐為周,把李治的風頭給壓下去了,可李治在晚年選擇武則天幫他處理政務是因為兩人的執政思路差不多,就是打壓士族。

反而是他們的兒子卻在反對派的蠱惑下,和他們的意見完全不一致,李治也是沒辦法,結果導致了武則天趁虛而入,他造就出了士族和士大夫都不喜歡的武則天,自然也就人為的被人看低,其實他是個相當有能力和作為的皇帝。


孤寡老人講歷史


李治並非李世民皇位繼承人的唯一選擇,再有李治也並非是軟弱無能、能力平庸。

我認為當時有機會繼承皇位的皇子有四人分別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吳王李克,晉王李治

李世民為何最終選擇了晉王李治:

1、嫡子出身

我們知道在古代嫡子比庶子有很大的優勢,不管是尋常百姓還是皇親國戚一般都是由嫡子繼承父親的權利和財富,因此作為嫡子出身的李承乾,李泰,李治(生母為大明鼎鼎的長孫皇后李世民的結髮妻子)相較於庶子出身的李克(隋煬帝女兒楊妃)優勢相當明顯,所以庶子出身的李克提前出局了。

2、“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我們知道李世民的皇位是通過宣武門之變弒兄逼父得來,這件事一直在他心中留有陰影,因此他絕對不希望這樣的事發生在自己兒子身上。 然而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都犯了李世民的忌諱,最終被廢。

本來李世民對太子能夠繼承皇位還是報以厚望。但是由於李承乾患有腿疾性情變得暴躁,對父親陽奉陰違、對師長的勸勉表現不耐煩,甚至曾派遣殺手刺殺自己的老師,並企圖刺殺深得父親寵愛且懷有謀嫡之心的胞弟李泰,事情敗露後聯繫侯君集等人逼宮失敗,被判充軍到黔州,最終鬱鬱而終。

太子倒臺後為什麼李泰不能當太子呢?原因就是李泰參與了與太子的奪嫡之爭,並且心狠手辣,他曾對李世民說“如果立他做太子他成為皇帝后就將自己的兒子殺死讓自己的弟弟李治當皇帝”,不過這樣的謊言卻被褚遂良毫不留情地揭穿了,唐太宗冷靜下來也明白殺子傳弟的事根本不可能發生,於是為了保證自己的這三個愛子能夠同時活下來,果斷的將李泰排除。

李承乾和李泰自己把自己作死之後,嫡子中就剩下李治了,首先李治沒有參與李承乾和李泰的奪嫡之爭再有李治宅心仁厚,李世民為了自己的兒子不互相殘殺最終選了李治。

李治是否軟弱無能能力平庸呢?答案是否定的。

1、唐軍攻佔平壤將高句麗滅國,這是他老爹和隋煬帝都沒造成的。

2、擒車鼻可汗,平定漠北。

3、唐軍大破西突厥,滅亡西突厥。

4、在李治時期唐朝版圖達到最大。

5、重新建立科舉制度,並在他統治時期更多地通過科舉制起用官員。

6、編成《唐律疏議》,這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

所以說李治並非軟弱無能,能力平庸。相反李治絕對可以稱得上明君,他的功績絕對超過大多數的帝王。


秘史傳奇


李治可不平庸。不說別的,西突厥,百濟,高句麗,他爹都沒搞定的事他搞定了,再有就是我們學法的都知道的被奉為中華法系巔峰的永徽律疏,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律疏議,都是他下詔搞出來的。

你們覺得他平庸,百分之九十的原因是因為他老婆太牛叉了。確實,則天皇帝一世人傑,但是,我覺得,他們兩口子的關係,尤其是政治上的關係,更像是盟友,而非誰是誰的傀儡。

高宗原來的皇后出身太原王氏,淑妃出身蘭陵蕭氏,皆為門閥望族。魏晉以來,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對於世家來說,世卿世祿的他們比皇族李氏更加尊貴。這也是唐高宗為什麼要提拔庶族出身的武則天並且一定要廢后的原因。而事實證明,高宗並沒有看錯人,夫妻二人齊心協力,搞死了一眾權臣,握實了皇權。

武則天搞死了上官儀,世人皆稱其歹毒。但是長孫無忌逼死吳王恪,難道就該被稱為賢臣?政治鬥爭本來就是你死我活。武則天前期做的過分了的事情,是對王皇后和蕭淑妃下手太過殘忍。而李治後期因為眼疾,確實也與武則天的關係逐漸失衡。但是這並不能說明他平庸。光想想隋末唐初的風起雲湧,宮廷政治鬥爭刀光劍影,李治他能安生地立儲,登基,掌政,怎麼可能平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