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寶玉的啟蒙老師——四春之首的傲雪梅花賈元春是誰


賈寶玉的啟蒙老師——四春之首的傲雪梅花賈元春是誰

拙作《紅樓隱史》16開本,分上下兩冊,天貓、淘寶、噹噹、京東等均有售,將為大家首度揭開明亡的l歷史真相

書中描寫:“政老爺的長女名元春,因賢孝才德,選入宮作女史去了。”這是作者暗示讀者元春因賢孝才德而史書留名。那麼關係到賈府興衰的賈寶玉亦母亦師的賢孝才德的親姐賈元春究竟是誰呢?


  “正冊第二頁,“遂又往後看時,只見畫著一張弓,弓上掛著香櫞。也有一首歌詞雲: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


  畫中的“弓” 諧音“宮”, “櫞”諧音“元”,點明此判詞寫的是入了宮的元春。



“虎兕相逢大夢歸”中的“虎兕” 出自《論語。季氏將伐顓臾》:“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兕是生於西北的“狀如牛,蒼黑,一角”的猛獸。


“虎兕相逢”是指同時遭遇到兇猛的老虎和西北兕,暗指朱明同時遭遇到清廷和西北農民軍的悲慘境遇。

“大夢歸”,指“昨夜朱樓夢”,明朝滅亡。

“弓”又暗指“刀兵戰爭”,兩廂結合正是暗示元春因虎兕相逢的刀兵戰爭而死。


第十八回寫道: “寶玉未入學堂之先,三四歲時,已得賈妃手引口傳,教授了幾本書、數千字在腹內了。【吾批:注意此處,元妃實乃作者寶玉啟蒙老師,重要文字!】其名分雖系姊弟,其情狀有如母子。【吾批:元妃與作者寶玉有母子之情,十分重要!】自入宮後,時時帶信出來與父母說:“千萬好生扶養,不嚴不能成器,過嚴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憂。”眷念切愛之心,刻未能忘。”當她見到寶玉時,“攜手攬於懷內,又撫其頭頸笑道:比先竟長了好些……一語未終,淚如雨下。”

這個與作者寶玉亦師亦母、感情深厚、且是賈家依仗的靠山的長女賈元春究竟是誰?


這個元春影射的不是一個人,而是可以視為作者師但非親授學業的一男和可以視為作者母但非親生母親的一女兩個人!是不是很玄妙?其實不然,只要知道他和她是誰,就會發現一切原來如此簡單!


首先看看寶玉師從元春是從何說起。看四句詩:“二十年來事已非,不開畫閣鎖芳菲。那堪兩院無人到,獨對三春有燕飛。”眼熟麼?元春的判詞“二十年來辯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即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分明就是脫胎於此詩麼!

原來元春判詞不是作者的完全獨創,而是套用了抗清義士少年英雄夏完淳的《青樓篇》中的四句詩!天才少年夏完淳寫《青樓篇》一是如白堅先生等所說的“總結秦淮青樓盛衰,藉此抒發故國淪亡之悲”;二是為了諷刺東林黨復社君子們,自崇禎初到弘光的“二十年來”沉迷於“芳菲”聲色,留連於舞榭歌臺,不顧國家大業,終於造成國家覆亡的悲慘結局!這也正是作者套用這四句詩的真正意圖!

《紅樓夢》一開篇的女媧石上偈語“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也是受啟發於夏完淳的《精衛》一詩中的中“愧非補天匹”。



  《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是作者取自夏完淳的《燭影搖“紅”》中的“金釵十二,珠履三千,淒涼萬載”詩句,《紅樓夢》的“紅”也正是作者學夏完淳以“紅”代指朱明。


  史湘雲詞牌中的“日月雙懸照乾坤”,也是借用了夏完淳在父親兵敗蘇州殉國後,又參加魯王的吳易軍隊再次經歷了兵敗後所做的《大哀賦》中的“天南鼎定,浙右龍騫;劉文叔南陽白水,越勾踐采葛飛鳶;乾坤重照,日月雙懸”,詩中“日月雙懸”是指福建的隆武和浙東的魯王兩個政權並立共存的狀況。


朱慈炤筆下的“太虛幻境”,乃是取自夏完淳的絕命書《獄中上母書》中的“含笑歸太虛”,足見皇四子對夏完淳欽敬推崇之至!


朱慈炤說“寶玉未入學堂之先,三四歲時,已得賈妃手引口傳,教授了幾本書、數千字在腹內了”,夏完淳被清廷殺害於1647年9月19日,也就是崇禎1644年3月19日亡國後三年半,可不正是“三四歲”時讓朱慈炤認下了夏完淳這個老師麼?

元春是寶玉的啟蒙老師,乃是作者正告讀者他是遙敬夏完淳為師,紅樓夢中重點借用套用夏完淳的詩賦!


第五回裡寫到:“因東邊寧府中花園內梅花盛開,【脂批甲側:元春消息動矣。】”《紅樓夢》中的“梅花”代指的是抗清的義士,因為元春是以夏完淳為代表的以身報國的抗清義士,故而作者用梅花影射元春。

梅有四德:“初生為元,開花如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這也是元春的“元”的一個出處。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盛開於冰天雪地之中,象徵著不懼風雪、堅貞不渝的高潔品格。自古以來,人們讚美梅花的傲雪精神,比如陸游的《詠梅》“雪虐風號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過時自會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

“元春”又音似“完淳”,夏完淳乃是被砍頭而死,“完”字砍頭正是“元”,“元春”的取名正是為了紀念壯烈殉國的一代名家義士夏“完淳”!


十八回裡:“寶玉起稿內有“綠玉春猶卷”一句。寶釵轉眼瞥見,便趁眾人不理論,推他道:“貴人因不喜‘紅香綠玉’四字,才改了‘怡紅快綠’。你這會子偏又用‘綠玉’二字,豈不是有意和他分馳了? 你只把‘綠玉’的‘玉’字改作‘蠟’字就是了。”

在元春——夏完淳眼裡,只有硃紅才是真玉,代表清廷的綠是不配稱玉的,清廷的綠只配叫蠟!

夏完淳,其父夏允彝為“幾社”創始人,與小東林“復社”相呼應。早慧,5歲讀經史,7歲能詩文,9歲寫出《代乳集》。至十一、二歲,已“博極群書,為文千言立就,如風發泉湧;談軍國事,鑿鑿其中。”,14歲隨父起兵抗清,兵敗後,其父投水殉難,夏完淳又隨其師陳子龍繼續抗清活動,吳易兵敗後,為叛徒告密因上魯王表為清軍獲而被捕。洪承疇知道17歲的夏完淳是有名的神童,想勸降夏完淳,夏完淳挺立不跪,佯為不知審訊大院就是洪承疇,高聲答道:“我聞亨九(洪承疇字)先生本朝人傑,松山、杏山之戰,血濺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動華夷。吾常慕其忠烈,年雖少,殺身報國,豈可以讓之!”當左右差役告訴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疇時,完淳更聲色俱厲地說:“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聞之,曾經御祭七罈,天子親臨,淚滿龍顏,群臣嗚咽。汝何等逆徒,敢偽託其名,以汙忠魄!”洪承疇色沮氣奪,無辭以對。時錢栴亦被捕,意志沮喪。完淳在旁勉勵說:“今與公慷慨問死,以見陳公於地下,豈不亦奇偉大丈夫哉!”使錢得全晚節。在獄中談笑自若,自被捕至獄中寫下得詩,名《南冠草》,都是慨世、傷時、懷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涼,傳誦千古。繼其父所作之政論集《續倖存錄》,分析南明弘光王朝敗亡得原因,識見超卓。如謂“南都之政,幅員愈小,則官愈大;郡縣愈少,則官愈大;財賦愈貧,則官愈富。斯之謂三反。三反之政,烏乎不亡?”九月十九日,被押出處斬。臨刑,立而不跪,神色不變。

以身報國的抗清義士夏完淳就是《紅樓夢》中氣節高堅的傲雪寒梅!


一起來欣賞元春夏完淳義士就義前夕寫的《獄中上母書》。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報母矣!


痛自嚴君見背,兩易春秋,冤酷日深,艱辛歷盡。本圖復見天日,以報大仇,恤死榮生,告成黃土;奈天不佑我,鍾虐先朝,一旅才興,便成齏粉。去年之舉,淳已自分必死,誰知不死,死於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養無一日焉。致慈君託跡於空門,生母寄生於別姓,一門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問;淳今日又溘然先從九京:不孝之罪,上通於天!  嗚呼!雙慈在堂,下有妹女,門祚衰薄,終鮮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為生?雖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遺;淳之身,君之所用。為父為君,死亦何負於雙慈!但慈君推幹就溼,教禮習,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難,大恩未酬,令人痛絕。——慈君託之義融女兄,生母託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後,新婦遺腹得雄,便以為家門之幸。(夏完淳的遺腹子後來夭折了,後來族人過繼給他了一個,也是夏家的,以承宗祧。) 如其不然,萬勿置後!會稽大望,至今而零極矣!節義文章,如我父子者幾人哉?立一不肖後如西銘先生,為人所詬笑,何如不立之為愈耶!嗚呼!大造茫茫,總歸無後。有一日中興再造,則廟食千秋,豈止麥飯豚蹄,不為餒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後者,淳且與先文忠在冥冥誅殛頑嚚,決不肯舍!兵戈天地,淳死後,亂且未有定期。雙慈善保玉體,無以淳為念。二十年後,淳且與先文忠為北塞之舉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負!武功甥將來大器,家事盡以委之。寒食盂蘭,一杯清酒,一盞寒燈,不至作若敖之鬼,則吾願畢矣!

新婦結褵二年,賢孝素著。武功甥好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陽情也。語無倫次,將死言善,痛哉痛哉!人生孰無死?貴得死所耳!父得為忠臣,子得為孝子。含笑歸太虛,了我分內事。大道本無生,視身若敝屣。但為氣所激,緣悟天人理。惡十七年,報仇在來世。神遊天地間,可以無愧矣!”

夏完淳在他的《別雲間》中寫道:“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再看看紅樓夢曲[恨無常]: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眼睜睜,把萬事全拋;盪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鄉,路遠山高。故向爹孃夢裡相尋告:兒命已入黃泉,天倫呵,須要退步抽身早!


眼睜睜,把萬事全拋;夏完淳舍家報國,拋灑一腔英雄血! 其殉國之烈、天倫之悲,何人能不感之墮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