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之死》:千古君臣,欲加之罪,看权术之下的帝王心

看过《甄嬛传》的人,想必对华妃的哥哥年羹尧,都印象极为深刻。他目无尊上,触犯天威。剧中华妃与年羹尧串通受贿,让被贬的官员赵之垣重新被重用,事成后,华妃分得白银十万两,年羹尧分得白银三十万两。十万两白银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二千万元人民币。而后年羹尧被贬后穿着黄马甲招摇过市,被雍正一举赐死。

《年羹尧之死》:千古君臣,欲加之罪,看权术之下的帝王心

而今天,这本《年羹尧之死》为我们揭开年羹尧的真正死因,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能看到年羹尧和雍正的真实关系,还能看到雍正到底是怎么一个权术帝王。

雍正为政强拉政治红人“年羹尧”

雍正和年羹尧这段千古君臣,刚开始时并不和睦,只能说是“不咸不淡”的关系,并且,这段关系的最开始,还是雍正主动建立起来的,这个就让人大跌眼镜了。

因为年羹尧权势最大的时候,虽然是在雍正时期,但是他在康熙时期就是政治红人。年羹尧21岁就进入翰林院,相当于今天的中国社科院;24岁升翰林院检讨,官阶从七品,相当于副处级;28岁升为侍讲学士,官阶从四品;30岁升任巡抚,官阶正三品,相当于正部级;39岁升任四川总督,真正成为清朝的一任封疆大吏。这一切,都是雍正登基之前的事情。

因为康熙对他是极度赏识。除此之外,年羹尧自己的政治资源也很好,他第一任妻子的父亲,是清朝著名的词人纳兰性德,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宰相纳兰明珠。

《年羹尧之死》:千古君臣,欲加之罪,看权术之下的帝王心

当时年羹尧有皇帝和宰相做靠山,而雍正只是众多皇子中的一个,而且还不是最得宠,最有希望继位的皇子。雍正虽然娶了年羹尧的妹妹,但历史上雍正是真的喜欢华妃,并且也没让她卷进这段关系当中。所以,年羹尧对雍正来说是夺嫡必不可少的政治助力。

1709年的时候,雍正被晋封为雍亲王。年羹尧就在这个时候被划为了雍亲王的从属。这并不是真正的管制性从属,而是义务的,说白了,这种“从属”,只是名义上的关系,不是实质关系。

但年羹尧还跟其他皇子有比较密切的往来,比如三阿哥胤祉、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和十四阿哥胤禵,这些都是雍正的竞争对手。

但雍正手中没有实权的他,实在拿年羹尧没有办法,思来想去之后,雍正给年羹尧写了一封信,开篇就是一句“君臣大义,素所面墙”,意思是:你太不把君臣大义当回事了!然后历数了年羹尧几条所谓的罪状,比如不自称“奴才”,雍正的母亲过生日不仅不送礼,连贺寿都没有等等。然后给年羹尧扣了一顶大帽子:你今天这样对不起我,明天也会对不起皇帝。最后,雍正还提了个要求,让年羹尧把他的子侄全部派回京城奉养他的父亲。表面上是让年羹尧尽孝,实际上是让他尽忠,年家子侄就是雍正手里的人质。史书上没有记载,年羹尧看到这封信之后是怎么想的,但最后还是应了雍正的要求,将子侄都派回了北京。也就是从这之后,年羹尧和雍正的关系才开始有所缓和。

《年羹尧之死》:千古君臣,欲加之罪,看权术之下的帝王心

就这样,雍正用一种比较特殊的方式,逼着年羹尧跟自己站在一边。雍正千方百计地维护和年羹尧的关系,仅仅是因为他在政治上确实需要年羹尧的支持。


千古君臣背后的暗流涌动

这种表面亲密的关系,即使是在年羹尧帮雍正完成两件大事之后,雍正对年羹尧的亲密和信任,也还仅仅是表面,在

内心深处,雍正对年羹尧一直是不信任、怀疑,甚至忌惮的。

第一件事康熙驾崩,夺嫡之争,雍正和十四阿哥胤禵的争夺。后来康熙皇帝驾崩,雍正继位。雍正在继位之后的第二天,就下旨令胤禵转交军权,只身回京。

当时胤禵手握西南重军,如果年羹尧不听雍正的诏令起兵造反,大清国就有灭顶之灾。此时年羹尧的选择是和已经继位的雍正站在一起。就这样,胤禵在年羹尧的层层制约下,纵然气得大发雷霆,最终也只能交出兵权只身回京,被雍正控制。就这样,年羹尧帮雍正解除了继位危机,是他完成的第一件大事。

第二件大事将平定叛乱的重任就交给年羹尧,雍正就任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总督四省军务。整个战争持续时间并不长,只有五六个月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年羹尧尽显大将之风,不仅调度有方,而且还身犯险境,在被敌军围困的情况下,连续十一天都没有睡觉。雍正在知道这些之后,很夸张地在奏折上写下“好心疼”“阿弥陀佛”等字样。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年羹尧率军只用了十五天就深入沙漠,击溃了敌军主力,连清朝的官方史记都称赞:成功之速,为史册所未有。这一胜利让雍正欣喜若狂,因为年羹尧这一次彻底地平定了西南叛乱,等于帮雍正完成了康熙未完成的事业。所以,雍正不仅对年羹尧及年家人大加封赏,还对他说要做

“千古君臣”

《年羹尧之死》:千古君臣,欲加之罪,看权术之下的帝王心

但雍正对年羹尧始终不放心,用胤禟试探和考验年羹尧。他把胤禟派到甘肃交给年羹尧看管。年羹尧对监视胤禟也不上心,只要不过分,就任由胤禟自便,总之,年羹尧没有通过雍正的考验。


欲加之罪,冷酷帝王心

​年羹尧没有通过考验,同时也就相当于失去了雍正原有的信任。不过,就算如此,雍正也还没有想到杀年羹尧,他希望年羹尧自己主动放弃兵权,回京任职,这样就皆大欢喜。雍正也朝这个方向努力过,在雍正二年的时候,年羹尧回了一趟京城,算是庆功。

雍正给足面子,甚至打算让各省督抚同时进京,作年羹尧的陪衬。欢迎仪式完成之后,雍正让年羹尧参与朝政议事,目的就是为年羹尧留京做铺垫。

《年羹尧之死》:千古君臣,欲加之罪,看权术之下的帝王心

但是,年羹尧行事更张扬和肆无忌惮。在雍正面前,年羹尧居然大大咧咧地叉着腿坐,毫无恭敬的仪态。大肆插手京城的政务,甚至还左右人事安排,宛然一副北京城他做主的样子。

这让雍正明白了一件事,年羹尧并没有放弃兵权,留任北京的想法,而且,他这个样子,北京城也容不下他。所以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雍正考虑对年羹尧下手了。

书中把雍正对付年羹尧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秘密放风、公开指责、搜集证据、褫夺官职和定罪处刑。不过,在实际过程中,雍正其实就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孤立年羹尧,一件是给年羹尧定罪。

我们先来看雍正是怎么孤立年羹尧的,先给倒年阵营的人透风,把铺垫做好,开始公开指责和批评年羹尧,甚至直接说他“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

《年羹尧之死》:千古君臣,欲加之罪,看权术之下的帝王心

然后大臣们纷纷上书,雍正接着派人出去和官员配合,收集、罗列和捏造年羹尧的罪证。同时用同样的方法架空年羹尧的亲系从属,这样一来,年羹尧等于被架空。

最后,在雍正和大臣们的谋划下,刑部给年羹尧拟定了九十二款大罪,这九十二款大罪大部分都是捕风捉影定出来的,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最终,年羹尧在狱中自尽,雍正的一个心腹大患终于解除了。这就是雍正从动杀机,到最终处死年羹尧的主要过程,我们能看到千古帝王,权术之下的冷酷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