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邬先生识人一流,但直到这个人被杀,他才看清胤禛

邬思道,雍亲王胤禛的谋士,以一篇讽刺朝廷的文章而出名,也因此下了大狱,幸好胤禛识才,将其救出。

邬思道的谋略,那是很强的,说是《雍正王朝》里的第一谋士也不为过。

事实也是如此,除去他,真找不出一个好的谋士了。


《雍正王朝》邬先生识人一流,但直到这个人被杀,他才看清胤禛


仅从《雍正王朝》来看,胤禛胜就胜在这个谋士上。

太子党和八爷党,有的只是一些溜须拍马的官员,关键时刻能给出合理建议的极少。

太子,优柔寡断,经常听信身边不知好歹的官员的损招,犯下大错。

八爷,能力出众,政治才能一流,但太过自信,太阴险,心里只有争权夺利,没有胸怀天下之心。

论能力,八爷比胤禛差不了多少,可他身边没有一个能替他出主意的谋士,这就拉大了差距。

当局者迷,八爷一直在自己设定的场景中称王称霸。

说邬先生厉害,这不假,但邬先生却没能看清胤禛。

当初,胤禛请来了他,他很感激胤禛,也认为吃斋念佛,动不动就慈悲为怀的胤禛只是一个为国为民的阿哥,想着为老百姓干点实事,也因这一点动了部分阿哥和朝臣的“蛋糕”,因而处于劣势。

后来,他在雍亲王府的经历也与他所了解的差不多。


《雍正王朝》邬先生识人一流,但直到这个人被杀,他才看清胤禛


但是,直到有一件事发生,他才真正明白,自己错了,胤禛为国为民不假,想着多为老百姓办实事不假,但他不是什么慈悲为怀的人,而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心狠手辣的人。

《百官行述》被烧之后,八爷党输了这一局,但他们最主要的目标还是扳倒太子,然后利用八爷的“贤名”,让众大臣举荐他为太子。

所以,他们想弄到太子曾经给任伯安的信件。

那封信,在四爷手里。

于是,八爷党想办法拉拢四爷的门人。

四爷家篱笆牢,虽说内部也有一些皇帝和太子,甚至是八爷的眼线,但想拿到那封信,极难。

也巧了,邬先生先前建议看住年羹尧,因此安排了李卫和翠儿私通一事,借此把李卫安排到年羹尧身边。

坎儿也是喜欢翠儿的,因此闷闷不乐,出去喝酒。

就这样,被八爷的人盯上。


《雍正王朝》邬先生识人一流,但直到这个人被杀,他才看清胤禛


八爷的人为了拿下他,弄了个姑娘给他,坎儿因此出卖了四爷。

此事,被十三爷得知,邬先生趁此利用坎儿将太子给任伯安的信交到八爷手中,借八爷党之手转交给皇帝。

这件事,邬先生处理的好,帮了想扳倒太子却因假仁义而不好出手的四爷,也让坎儿及时回头。

不管坎儿的错有多大,他都是立功了,功大于过。

可是,四爷还是赐给他毒酒。

那天夜里,已经躺在床上的邬先生听到了坎儿呼喊四爷。

当他到坎儿的房间时,被坎儿的尸体差点绊倒。

看到地上身体还没有凉的坎儿,他说了一句“是我杀了坎儿”。

是的,的确是他杀的,他若没有让坎儿把信给八爷,坎儿可能不会死,只会被撵走。

可是,这信给了,坎儿就要死。


《雍正王朝》邬先生识人一流,但直到这个人被杀,他才看清胤禛


原因有两点:

1、杀鸡儆猴

坎儿把机密的信件送出去,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都是出卖了雍亲王,这样的他若是不死,胤禛还真不好管门人了。

所以,他必须死,杀鸡儆猴,给其他门人提个醒。

2、名声

谁都清楚雍亲王也在夺嫡的阵营之中,但他名义上是太子党一员,与太子关系也非常好。

如此关系,不能出卖太子,但坎儿送出去的信,就是出卖太子。

这件事被人知道,胤禛百口莫辩,本就不多的支持者会更少,皇帝也会因此疏远他。

所以,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为了以后的宏图大业,他必须杀了坎儿。

一旦这件事成为众所周知的事情,胤禛也能说清楚,不是他故意做的,而是他的门人出卖了他。

不杀坎儿,真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邬先生看到坎儿的尸体,明白了一切。

那一刻,他才真正看清了胤禛,才真正意识到,自己不是什么谋士,而是伴君如伴虎的臣子,他也明白,自己的那点谋略,真比不了胤禛。


《雍正王朝》邬先生识人一流,但直到这个人被杀,他才看清胤禛


邬先生没有想到杀坎儿或怎样保他,就是他与胤禛的差距。

谋略,邬先生很强,但看清胤禛,还是因坎儿的死。

假如他早点看清胤禛,也就能未雨绸缪想一个让坎儿活着的法子了。

坎儿的死,也让他想到了另外一点,自己早晚有一天会成为第二个“坎儿”,胤禛不会在继位那一天杀他,但一定会在他做了“坎儿”那样的事之后被杀。

半隐,这是邬先生摆脱胤禛的办法而已,他其实是全隐,只是不能跟胤禛讲明。

其实,胤禛也清楚邬先生怎么想,只是他对邬先生有感激之情,不忍心下手,况且邬先生是有大谋略的人,不会将自己往死路上送。

只要邬先生不自己找死,胤禛就不会去杀。

注: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图片很难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书生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