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中,滿腹經綸的吳用為何不謀求功名,反而死忠於宋江?

清山雅舍


吳用雖然滿腹經綸,但此人比較奸滑,在仕途上大概是不通時運仕途的路不通,從而產生對時政官員不滿,以滿腹智謀報復社會,特別是讓當政不得安寧,攪他個浪濤洶湧,不讓其平靜,但吳用想入仕途的心猶在,梁山首腦宋江堅持招安,梁山響噹噹的大軍師吳用並沒有反對,這就說明了招安入仕途不但在吳用的心中求之不得,還給宋江出謀獻策以達到順利招安的願望,可悲的是經過無數次血腥慘烈後,雖被朝庭招安封了官,但朝庭又對梁山重要人物來了個卸磨殺驢,滿腹經綸的吳用這才明白了,吊死在宋江墳前,一些化作雲煙,悲哀呀吳用,真無用之滿腹智謀之人。


泥人161


吳用,人稱智多星,可謂滿腹經綸,在宋代以“官本位”的體制下,為何不去考取功名,而去與晁蓋等人,劫得生辰綱,上得了梁山呢?這自有其原因。

在劫生辰綱之前,吳用是教書先生,是位秀才,如此看來,吳用肯定也參加過舉人考試的,只是未得考上,只能做個學究,做個教書先生。

那麼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吳用,為何考不上一個舉人,進而考個進士呢?這有內因與外因兩方面的原因。

(一)先看內因。吳用未上梁山之前,就喜愛結交江湖人士,可見吳用是有大志的,但這種大志,並不是想通過讀書做官這個渠道來實現。在吳用心中,如果只是通過讀書而做官,這只是做了朝庭的奴才,吳用是想尋得能成就一番大業的有雄才偉略的人,然後用自己的滿腹經綸輔佐其成就偉岸的夢想。


(二)再看外因。當時的宋王朝,皇帝昏庸,奸臣當道,科舉考試舞弊嚴重,再加上吳用正直,不願與其同流合汙,在考試場上,會針弊時政,又不願去買通考官,這樣的情形,即便吳用再有才學,又怎能考取所謂的功名呢。


吳用先是出計於晁蓋等人,劫了生辰綱,上了梁山,後晁蓋早亡,又鋪佐宋江振興梁山大業。只是宋江一心想得“招安”,吳用本意並不願去走招安之路,為了梁山的團結,才跟得宋江受了“招安”,這其實已違背了吳用的初心。


春日之虎


《水滸傳》中的智多星吳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滿腹經綸,自比諸葛,梁山座次第三,任第一軍師,總參軍機要務。

這樣一個有文化、有水平的讀書人,為何不去謀求功名反而自甘墮落,落草為寇呢?而且他原本是晁蓋的舊部,為何後來又死忠於宋江呢?其實這裡面都是有因可循的,具體要從他的經歷說起。

生不逢時,仕途蒙塵

吳用原本生於書香門第,家境殷實,自幼刻苦讀書,聰明伶俐。長大後,他更是才華橫溢,滿腹經綸。

以吳用的才學,按說一百個科舉也考上了。可惜,他生在了北宋末年,當時宋徽宗昏庸,四大奸臣把持朝政,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想要出人頭地就必須巴結權臣,拜帖納貢。

但吳用卻是一個正義的讀書人,並不通曉這些。於是他雖然在科舉上高中,但是卻被蔡京忌恨,在徽宗的跟前進了讒言,說吳用乃無用之人,錄取了有損朝廷威儀,從此吳用被朝廷封殺,科舉之路上再無出頭之日。

所以說,並非吳用不願謀求功名,而是朝廷闇弱,不能量才取用,致使才學之士有志難伸,明珠蒙塵。

擇木而棲,情非得已

朝廷既然斷了吳用的科考之路,吳用又不甘心窩在村裡做私塾教師。於是,吳用與晁蓋等人一同密謀策劃了“智劫生辰綱”事件,算是替天行道得同時也向朝廷小小地報復了一把。後來又通過“火併王倫”事件,輔佐晁蓋奠定了梁山的基業,自己也成為了梁山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可是“江州劫法場”事件中,宋江被眾好漢救上梁山,梁山頓時形成了分別以宋江和晁蓋為首的兩派人馬。宋江何許人也,籠絡人心,梟雄之姿,很快便開始逐漸架空晁蓋。起初,吳用依然保持著忠心,幫助晁蓋抵抗宋江。但是一方面,晁蓋空有豪邁氣概,卻無甚心機手段,而且胸無大志,安於現狀;而另一方面,宋江卻是恩威並施,拉攏打壓,手段層出不窮,而且他的志向更高,積極進取。相比之下,晁蓋逐漸式微是在所難免的。

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吳用這樣的有才之士自然會逐漸偏向明主。

何況,後來晁蓋自己也感受到了危機。為重樹威望,強行帶兵出征,終落得戰死沙場的結局。如此一來,吳用更是毫不猶豫地追隨宋江。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吳用這麼厲害,何不自己做老大,何必追隨宋江?真做不了,諸葛亮不也沒做老大嗎?當老大的核心素質是過硬的擔當和明智的決斷力,這些吳用都不夠,他只是一個才華橫溢的文人,躲在宋江身後出謀劃策才是他適合的位置。


三味翁童


智多星吳用在粱山上確實足智多謀,讀者多有喜愛。但吳用為何不憑自己滿腹經倫混個出身,偏要為宋江出謀劃策呢?

我認為,吳用身上表現出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傳統特質。從周朝的姜子牙,到三國的諸葛亮,再到民國的陳布雷,歷朝歷代都能找到知識分子寧為狗頭軍師也不強梁出頭的事例。當然,知識分子出頭的事也不是沒有,比如王倫、此如李後主等等,但其下埸均不好。

那麼,是什麼使中國知識分子形成了這種局面呢?我覺得主要是性格使然、學識使然。

一、性格使然。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他們多系外表謙和內心孤傲之人,他們在社會活動中,或直鉤釣魚讓人莫明所以,或高談闊論使人哭笑不得;他們多憑喜好做事,從不以勢力取人。所以,他們很難應對看風使柁、見人佈菜的官埸局面,自然較少作到、也不能坐到領袖位置。

二、學識使然。傳統的知識分子,一般都確有才華。出於"人往高處走"的共同心願,古往今來,"練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應該是知識分子們的共同選擇。可以說,梁山招安前的各項工作,所以搞得有聲有色,除了其他將領的努力外,是與軍師吳用正確的計策分不開的。所以,宋江也願意聽取吳用的計策,使用他的才華。

結束浯。當今社會,己無知識與非知識分子的區別。但是,因為傳統文化仍然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主要內容,所以,我們在許多確有才華的人們身上,仍然可以看到傳統知識分子所特有的幼稚病。這樣,就要求我們,既要採納他們的"計策"、肯定他們貢獻,也要指出、糾正他們的不足;同時,也希望看到本文,存在知識分子傳統幼雅病的人們,加強自我修練,全面發展起來。


蔣立五


吳用之才,乃致用之才,非科舉之才。熟讀經書百卷、深諳六韜三略、平生機巧心靈,卻屈居村學教幾個學生度日,可見其不能或不屑憑科舉聞達。安貧樂教,是不得已的一時之選。他在蛩伏,在等待機會。早在石碣村時,他就與天不怕地不怕的阮氏兄弟交好,到了東溪村,他又與晁保正過從甚密。這些人都是鐵骨錚錚的好漢。吳用知道,他們,才是自己未來的同道中人。表面上看,吳學究白麵長鬚,一付秀才打扮,當是手無縛雞之力。可此君卻暗藏武功。劉唐找雷橫鬥狠,吳用上前制止,手中“掣兩條銅鏈”,往正在廝殺的兩人中間一隔,兩人隨即罷鬥。刀光劍影之下,沒有幾腳真功夫,誰敢如此?

如此牛人,豈甘平庸?

機會來了。黃泥岡為吳用結束隱居、叱吒江湖提供了契機,從此他的滿腹經綸得以施展,人生抱負得以實現。從黃泥岡的精心策劃到上梁山慫恿林沖火併奪位,從保晁蓋到輔宋江,智多星縱橫捭闔、無往而不利。遍觀《水滸》各役,凡聽吳用謀劃的,勝;未採納吳用方案的,失利。吳學究以超人的智慧贏得了梁山眾弟兄的敬佩和愛戴,從而穩居晁宋之後第一人的地位。

我以為,對於官場的黑暗腐敗,吳深惡之。對於其在梁山的地位影響,吳很滿意。所以當宋江力主招安,吳是不贊成的。因為吳用的忠是對晁宋的忠,是對水泊梁山的忠;吳用的義是對梁山兄弟的義。忠與義皆和大宋朝廷無關。以吳用的智慧,他不可能看不到招安後鳥盡弓藏的結果。但基於對宋江的忠義,成全宋江的名節,沒有對招安進行堅決抵制。最終無妻無子,孑然一身,同花榮一起自縊於蓼兒窪宋江墓前,成就了一曲感天動地的忠義之歌。

究吳用一生,雖科舉無名,亦未出將入相,但他以自身獨有的睿智笑傲江湖,活得清醒、灑脫、痛快。他有一百個理由睥睨那些榮登三甲的科舉幸運兒。事實也正是這樣,遍觀歷史,那些名傳千古的良相謀臣,又有幾位是“東華門唱名”之人?徐茂公、魏徵、劉伯溫等又有誰當過狀元郎?得逢亂世、厚積薄發、天縱奇才,方得流芳百世,搏得生前身後名。男子漢如此,足矣!



風露中宵2


吳用是一介書生,落第秀才,和梁山第一任頭領白衣秀士王倫一樣,雖有滿腹經綸,但是名落孫山,投師無門吶,就像現在沒考上大學的學生一樣,榜上無名,為了生計在中小學裡當個臨時教師,勉強混口飯吃,但他又不甘心,總想找個地方施展報負,而像他這樣沒有功名又沒有人脈的書生,若想出人頭地,必須找個靠山走捷徑啊,所以他先是讓三阮唆使晁蓋劫了生辰綱,一群人落草為寇,但晁蓋是個武夫,不懂他的小心思,後來宋江上山了,一門心思地想著投靠朝庭加官進爵,這下正中他的下懷,所以兩人一拍即合!




荒村釣叟


吳用人品差,不擇手段,殺人放火在所不惜,這是不假,可他再兇殘能兇殘得過李逵嗎?李逵都能有真情實感,吳用為什麼就不能有呢?評價一個人的人品,不能光用自己的價值觀,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不許苟),考慮這個人物的立場。按照水滸世界的主流價值觀,或者說,按照明朝的主流價值觀,對於梁山好漢賣人肉包子,賣板刀面、隨便砍圍觀群眾這些行為的評價和現代人的觀點一樣,肯定是不對的,晁蓋也曾經制止過李逵,不讓他濫殺無辜,然後被無視。但是有一些問題上,明朝人的價值觀和現代人是不同的。熱衷功名更算不上黑點,古往今來的文臣武將有幾個不熱衷功名的?比如說武松殺的人裡,潘金蓮和西門慶因為有武大郎的血債,無論按照明朝還是現在的主流價值觀都是該殺的,張團練、張都監、蔣門神合謀要殺武松,被武松反殺了,這也是現代人能接受的。而武松又殺死僕人,這個就無法被現代人接受了,所以好多水滸的評書等改編作品都讓丫鬟、馬伕他們參加到陷害武松的陰謀中,使武松殺人這件事能被現代人接受。但是按照明朝的價值觀,殺人全家這件事真不算什麼。《三國演義》裡,關羽斬車胄之後,張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殺車胄全家。在某些藝術作品裡,還有關羽和張飛為了“幹大事”“避免累贅”,互相殺對方全家這種能直接拍恐怖片的劇情。還有比較有名的吳起殺妻、劉安殺妻、劉宗敏殺妻,殺自己全家都不算什麼,何況殺別人全家?當然了,殺自己全家這種事在明朝也是駭人聽聞的,只有兇殘的悍匪才幹得出來。而不問男女老幼把敵人全家斬盡殺絕,這在明朝是很平常的事,軍閥爭霸時是這麼做的,匪徒打劫時是這麼做的,官兵剿匪時也是這麼做的,老百姓們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並不會覺得這是多麼駭人聽聞的事。我們現在說某某地鬧土匪殺死多少人,復仇殺人全家十幾口,是極為恐怖的新聞,明朝人對於這種消息卻是司空見慣。我們現代中國人對於饑荒、瘟疫、匪患、戰爭和家破人亡都缺乏直接的認識,可是在明朝這些都是經常發生的,甚至是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發現一具路倒屍,在現代算大案,在明朝就是個衛生問題。相比之下,古人的心腸比我們現代人硬得多。



王靜泰


你好,很高興能夠為你解答這個問題。

據民間傳說,吳用曾經參加過科舉,而且他還差點當了狀元,只不過當時的主考官蔡京看見吳用並沒有給自己進貢禮品,隱約感到如果讓他與自己同朝為官,他或許會與自己作對,便上湊朝廷說此人不可用,怎可錄用“吳用”之人。

落榜後的吳用發現朝廷奸佞當道,便失去了考舉的興趣,機緣巧合遇到了一個算命先生,便成就了後來的吳用。

好了,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航拍臨沂


你好,我是文武看歷史。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我將從兩點來解釋。

1 吳用的功名之路

智多星吳用滿腹經綸,經常把自己比作諸葛亮。那麼他為何不去走功名之路,我個人覺得以他的才智若去考取功名也必然是考的上的,但是那時候蔡京,童貫,高俅等人執掌朝堂,而且黨爭嚴重,做上了朝廷的官,做不了自身的主,對於把自己比作諸葛亮的吳用來說,這是自己不可接受的。因此,吳用的功名之路是行不通的。

2 吳用對於宋江的忠

吳用與宋江的關係有點像諸葛亮與劉備的關係,宋江是梁山泊的一面大旗,可以吸引眾多好漢,但是他需要一個才智超群的軍師來幫助自己做執行人,這個人還必須是自己信得過的,才敢放手讓他去做。吳用的就是這麼一個人,他將梁山泊的事務安排的井井有條,又在軍事上打了很多次勝仗,宋江也確實是真的將大權交給吳用。這像不像諸葛亮與劉備的翻版,因此,對於宋江這樣一個對自己信任,給自己施展抱負舞臺的人,他也是有古代文人的那種氣節“士為知己者死”。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如有不同見解,歡迎留言討論。


文武看歷史


吳用以前是當教書先生的,這麼一個好腦子去當教書先生他肯定特憋屈,但這宋江一口一個“軍師所言甚是”,吳用聽了肯定是感覺到自己被賞識,所以就對宋江特別的忠義。

另外,宋江他特擅長濟人之貧賙人之急扶人之困,有落魄的好漢他就要去施以援手。沒啥事兒的人被幫助了也就感謝一下對方,但是落魄的人被幫助的話一定會特別特別感激對方。這是真的 我有親身經歷。雖然吳用在山上不可能談得上落魄 但是他可能也有難言之隱吧?然後宋江就會去幫他吧 這樣一來 吳用就可能真的對他死心塌地了。

另外我看了一個細節 一個朝廷官員被花榮用箭瞄準了 他旁邊的隨從幫他擋箭 結果隨從被射中 倒在地下 那官員連一句話都沒說。後來吳用自插一刀 那宋江的表情都絕了 第一個上去抱住他 還大聲喊著拿止血藥 還在人家床前天天陪著。古人重視名節的多。有首古詩說“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還有“士為知己者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