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德軍為何將“裝甲集群”重新命名為“裝甲集團軍”?二者有什麼區別?

武器威嚴


在“巴巴羅薩”計劃初期,包括之前的近兩年戰爭裡,德軍的裝甲部隊都是以“裝甲集群”這樣的番號在戰場上活躍著,在1941年10月5日,第1、第2、第4裝甲集群轉變為裝甲集團軍,後三天的10月8日,第3裝甲集群也轉變為裝甲集團軍。



裝甲集群作為德國陸軍的先鋒部隊,在每一次戰爭中都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在波蘭戰役和法國戰役,包括之後的巴爾幹半島戰役,都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隨著“巴巴羅薩”計劃的實施,裝甲部隊面臨的困境也愈發多了起來。由於蘇聯國土廣袤,裝甲部隊奔襲進攻的很遠,導致後勤補給線逐漸延長,人員和物資的補給越來越困難,有的時候裝甲部隊不得不為了等待救援物資而放棄進攻。這些問題的頻頻出現,讓德軍司令部不得不認真考慮了。


上述問題的出現,讓“裝甲集群”這一編制的弊端就越顯得明顯。裝甲集群的武器裝備雖然優於同級別的普通集團軍,但是彈藥燃料卻要靠友鄰集團軍的兵站來供應。因此,物資消耗量大的裝甲集群常常處於半飢餓狀態。所以,為了保證裝甲部隊應有的戰鬥力,必須擁有自己獨立的兵站基地,於是就理所當然的升格為裝甲集團軍了。

成為裝甲集團軍後,其職能也有所增加。之前的裝甲集群只負責一股勁的往前衝,通過強大火力佔領對方地域,隨後將這些地域交給友鄰部隊來管轄。但是現在,需要自己擔負起所佔領地域的管理職能,所以新委派了集團軍後方地域支援部隊。集團軍後方地域支援部隊大概位於一線部隊後方的20—50公里處,其兵站和人事職員需要同更後方的集團軍群后方地域銜接。集團軍後方支援部隊的主官直接聽命於所配屬的裝甲集團軍的指揮官,不僅為一線部隊負責提供補給、運輸、衛生、人事等,還擔負佔領地域的行政職能和治安維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