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德军为何将“装甲集群”重新命名为“装甲集团军”?二者有什么区别?

武器威严


在“巴巴罗萨”计划初期,包括之前的近两年战争里,德军的装甲部队都是以“装甲集群”这样的番号在战场上活跃着,在1941年10月5日,第1、第2、第4装甲集群转变为装甲集团军,后三天的10月8日,第3装甲集群也转变为装甲集团军。



装甲集群作为德国陆军的先锋部队,在每一次战争中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波兰战役和法国战役,包括之后的巴尔干半岛战役,都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随着“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装甲部队面临的困境也愈发多了起来。由于苏联国土广袤,装甲部队奔袭进攻的很远,导致后勤补给线逐渐延长,人员和物资的补给越来越困难,有的时候装甲部队不得不为了等待救援物资而放弃进攻。这些问题的频频出现,让德军司令部不得不认真考虑了。


上述问题的出现,让“装甲集群”这一编制的弊端就越显得明显。装甲集群的武器装备虽然优于同级别的普通集团军,但是弹药燃料却要靠友邻集团军的兵站来供应。因此,物资消耗量大的装甲集群常常处于半饥饿状态。所以,为了保证装甲部队应有的战斗力,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兵站基地,于是就理所当然的升格为装甲集团军了。

成为装甲集团军后,其职能也有所增加。之前的装甲集群只负责一股劲的往前冲,通过强大火力占领对方地域,随后将这些地域交给友邻部队来管辖。但是现在,需要自己担负起所占领地域的管理职能,所以新委派了集团军后方地域支援部队。集团军后方地域支援部队大概位于一线部队后方的20—50公里处,其兵站和人事职员需要同更后方的集团军群后方地域衔接。集团军后方支援部队的主官直接听命于所配属的装甲集团军的指挥官,不仅为一线部队负责提供补给、运输、卫生、人事等,还担负占领地域的行政职能和治安维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