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办喜事时帮忙的人都要给包香烟,这个风俗好不好?你怎么认为?

鄂东三农


在农村,简单来说,就是个“熟人社会”,大家平时家中遇到个红白喜事,都会互相帮忙,而且这种帮助是不及利益的,都是自愿行为,而前来帮忙的人每人都给包烟,这是一个礼节性行为,并没有什么不妥,如果你觉得不妥,也可以每人给包200块红包,效果也是一样的。

其实农村办喜事,给前来帮忙的人一包烟,是多年以来形成的习惯而已,谈不上风俗,是一种礼貌性的行为,以及对对方表示感谢的行为,没必要延伸来讲,否则显得矫情了。

我从小就在农村长大的,去年腊月我奶奶过世,前来帮忙的人都是街坊邻居,亲戚朋友,都是大家熟悉的人。大家来帮忙,也是一种礼貌性行为,为了减轻办红白喜事人的负担,而且这种行为是无私的,不要任何报酬的。

村里有很多类似的红白喜事,给帮忙的人一包烟都是约定俗成的,即便你不给人家也不会说什么,只是你不给显得你这人不会为人。而对于一些开车的司机,我们都是给一条烟来表示感谢的。

当然了,有人说“吸引有害健康”,给烟不好。其实给什么东西也不局限于香烟,像食品、其他礼物,甚至直接给包红包表示感谢,都是可以的。

而农村办喜事帮忙的人都要给香烟,恰恰说明了农村人的质朴和重情义,并没有太多功利心理掺杂其中,你要觉得不妥,不给就是了,只不过礼貌要有而已。

至于这个“风俗”好不好,吸引有害健康,自然是不好的,但表达感谢的方式有很多种,只要你诚恳的对前来帮忙的人表达感谢,都是没什么问题的,给香烟,说白了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李阿冰


农村人办喜,主家会给来帮忙的亲戚每人递一包香烟,不是合适不合适的事,这是办喜事的主人表示的礼数,其意义是欢迎你来帮,主人没时间,经常给来帮忙的亲戚递 烟,所以拿整包给你,你想什么时候抽都可以,再说抽烟也是一个兴头,农村人不单是办喜事会递整包的烟,就是帮忙做工一的工匠,除了工资照付,也会一天拿一包烟给他,还有三餐伙食不错的饭菜,上午和下午中间还有食点心,俗称食茶。

我办喜事给你一包烟,你办喜也会给我一包烟,份子钱大家都同祥会给主家,这就是人情来往,以前没有香烟的时候,是用草烟,放在棹上,要抽的自己卷,叫卷烟。以前说是无酒不成席,可以说无烟也不成席。开席时男人座的棹上,不管他们会不会抽烟,都会放二包上等好姻,就这二包烟价值百多元。所以说办喜事,给夹帮手的亲戚,每人给一包烟,这种习惯很有人情味,足进了亲情,巩固了友情,是可以发展不去的。


友好为人99


在我们这边农村,参加各种红白喜事的机会较多,有的是组上邻居家的事,有的是亲戚朋友屋里的,对于一些风俗习惯还是比较熟悉的!

不论是婚嫁等红喜事,还是丧葬这样的白喜事,组上的邻居必然都抽空去帮忙。而一般组上的组长或族长或有能力水平的长辈就是办这样事情的“都管”,场合大点的还分内外都管。内都管管账,外都管管事,两人商量配合着把主人家的事办好!



要把主家的事办好,就肯定要全组到场的邻居们齐心合力并无私出力!

由于每家都可能遇到这样的事,按照传统来说,主家办这样的大事,一边是举行某种仪式,如结婚时的主婚,丧葬事的祭奠等,另一边也是一种“打会”的形式!在不宽裕的时代,哪家要办这样的大事都力不从心,需要大家凑份子钱!



而邻居的帮忙也就是没有报酬的,也是一种换工的形式,按乡里的俗话:谁家没有要人帮忙的时候呢?

虽然没有报酬,但帮忙的人每天会由都管发一包烟,偶尔还会开一通零烟,还有一些场合,帮忙师傅会“闹烟”!也就是直接找都管额外要烟!这一般是特殊情况,如哪家办喜事,负责招待上亲的,或者厨房大师傅,或者媒人都有可能闹烟;白喜事的抬棺人和挖“金钱眼”的可能会额外发烟之外再找都管要烟!

帮忙师傅每天的烟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说是每天帮忙的报酬肯定不是,但是烟也是钱买的,帮忙的人每天得的烟包括桌面分的烟和各种闹的烟的价值有时也能抵得上一个人的工钱!特别是主家用的烟上了档次的就更有这个效果!这也是不少农村办事逐步在变味的本质,主家用差了烟,帮忙人颇有微词,难免就是以金钱的折算概念在作祟!



我觉得这种发烟的形式更是一种风俗习惯和传承!按乡里的风俗,烟开路,酒搭桥,烟便是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所以,为鼓励邻居们帮忙尽心尽力,都管甚至主家要不断地开烟,以示感谢,而有的不抽烟,像妇女同志,她们看到开烟的次数这么多,也接着主家的凑在一起带回家给丈夫抽!这样就不论是抽烟与否,都管或主家通通要开到,否则会生意见,就干脆一包包发!随你自己抽还是带回家,主家的感谢之意到位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规矩和习俗!

一句俗话:入乡随俗!没必要去讨论这样事情的对错好歹,随俗就好!

欢迎不同意见留言讨论!感谢您的关注、点赞、收藏和转发!


原生态乡村


大家好我是小鱼。

在农村,办喜事时帮忙的人都要给包香烟,这个风俗好不好?你怎么认为?


小鱼觉得这个风俗很好!!!

在中国烟酒二字已成为一种文化,很多时候两人见面未说话先递烟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一种小规矩,很多就算是不吸烟的人出门办事也会揣包烟,不论是问话还是找别人办事,一根烟开道的话很多事情就变得简单起来了。特别是在农村无论白事喜事去帮忙的人主家都会至少给一包烟,这是为什么呢?


在农村有这么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喜事主家要叫,白事不请自到。到了就是帮忙的,既然别人这么给面儿,那么主家给包烟不是一种礼貌、善意的回敬吗?

而且在有的时候来的客人是帮忙的人也认识的,见面递根烟也成了接下来聊天的开场白,客人也会感觉主家办事周到,什么事都考虑的很全面。

而且现在人工费用这么贵,一个壮劳力的一天起码值200块钱,人家放下自己的事来帮忙除了捧场之外,本身也是对主家的一种认可。 虽说是耽误了一两天,耽误了几百块钱,但是主家给他们钱他们会收吗?显然是不会的!!!

这个时候的一包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一包烟,这已经是一份谢礼。以后别人家有事的话,这次办事的主要肯定也是要去帮忙的,你来我往之下就促成这种中国式的关系。即为不谈钱、只记人情。


虽说这种给烟的风俗很不错,但是吸烟有害健康,完全有必要换成是另外一种东西来替代它。比如说一颗糖、一把瓜子等等。



小鱼游三农


您好,小雏菊姑娘为您解答!

在农村,香烟真的起到了很大作用,平时亲朋好友或者邻居同村村民等熟人碰面,都会打声招呼,然后递上烟,虽然是客套但是也是寒暄,一根烟也很容易拉近距离打开话匣子。



在农村,最多的是各种酒宴,今天谁家儿子结婚或者嫁女儿,或者谁家孙子百日宴,老人家满十大寿及村里有些老人去世等等,这些无论红白喜事都需要办酒宴,但是在村里办酒宴就需要很多人来帮忙,切菜洗菜招呼来宾端水泡茶及给来宾上人情谱等等,因此需要很多人来帮工,因为农村一个村也大,通常也是一个村为单位,如果村里谁家办酒宴,如果主家请了你你就需要去帮忙,下次你家有喜宴,同样其他村民也会来帮忙,就这样养成了既定习俗一家有事,其他村民都去帮忙干活,你说这么多人给钱吧给多了对主家也是很大的经济负担,给少了又显得对人不客气,在我们老家因此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来帮工的人无论男女最终都会得到一包二十几块钱的芙蓉王香烟及其他礼品。



我觉得这样其实也挺好的,香烟也是有价值的,家里有抽烟的人就不用再去买香烟,如果不吸烟的人可以用这个烟来招待家里的客人,它也是具有一定变现的价值,村里小卖部还会回收这些香烟,因此村民也可以选择卖了变现。


小雏菊姑娘


大家好,我是凡事想开就好137。作为一名三农领域的原创作者,在这里我想简单的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希望可以对您所帮助。


首先我认为在中国烟酒二字已成为一种文化,很多时候两人见面未说话先递烟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一种小规矩。


其次就算不吸烟的人出门办事也会揣包烟,问话还是找别人办事,一根烟开道的话很多事情就变得简单起来了。


最后在农村有这么一个规矩,就是喜事主家要叫,白事不请自到。到了就是帮忙的,主家给包烟是一种礼貌。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我会定期的发表一些和三农相关的文章,谢谢!


乡邻乡亲


不是好不好的问题,关键是应该这样啊,人家热心给你帮忙难道给包烟多吗?全国各地都是这种方式,这属于正常的人之常情,见到陌生人还递烟,难道帮忙不应该给一包吗?还有一个因素,这些人还要帮忙照料客人,家里来客人了,他们要热情的迎上去递烟,所以并非单纯的他个人抽,一般一包烟不够,那么多人大部分都是把整条的烟放在桌子上,随便抽。

你找谁帮忙最少也得一包烟,这属于礼节,哪里都是这种方式,不是农村这样城里也是这种方法,这是最基本的,如果你连一包烟都舍不得,估计真没有人搭理你,这是最基本的礼节。

我们这里老人去世,抬棺的每人两包烟,回来还得坐席,儿子还要给抬棺的作揖磕头致谢,这属于最基本的,必须致谢给你帮忙的人,抬棺的都是真心实意给你帮忙的,照顾不好给你撂摊子够你喝一壶的,到时候叫你丢人,真要是往大街上一放,看看谁难看。

关于帮忙给烟这件事哪里都是这样,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里,这属于基本礼节,总不能叫人家自备烟吧!人家可是给你帮忙的啊,大伙忙忙碌碌一天,最后自己抽自己的,大家说行吗?

帮忙的一般负责招呼客人,所以他们根本离不开烟,一会来一波,一会来一波,一天需要好多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风俗,但是更多是为了招呼客人,这也是工作需要。


大海传媒


问: 在农村办喜事时,帮忙的人要给包香烟,这个风俗好不好?你怎么认为?

答: 阿洪认为,农村办喜事时帮忙的人都要给包香烟,这个风俗习惯不好,应该改革。

过度浪费,给农民增加负担。

阿洪的老家以前就是这样,村里面有人办喜事,整个村民小组的人都要参加帮忙,帮忙的人数最多时高达百人以上,最少的也有五六十人,抽不抽烟都要给,只要人家来帮忙,按每人一包香烟发放,每包香烟10元计算,光是每人一包香烟主人家就要花费烟钱上千元。还有发零散烟、主人家抽给客人用的烟、礼桌上用的烟、饭桌上用的烟,加起来烟钱最少都要1500元以上,极度的浪费,给主人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家家都这样兴,恶性循环消费,对整个村子里面的农民都没有好处。



建议改革,怎么改?

阿洪所在的村已经全面改革,起初是由部分村民自发提出讨论,在村民家办喜事时,由办喜事的总管给全村帮忙人员开会决定: 从今以后,无论是哪家办喜事,不再给每个帮忙的人都发一包香烟,主人家将香烟拿出来,放在盘子里面,抽散烟,会抽烟、喜欢抽烟的人各人从盘子里面捡散烟抽。这样改革后,每个村民都乐意接受,每家办喜事至少节约一半以上的烟钱,非常值得改革。


总之,民风易俗要传承,恶习陋习应改革,保留好的习俗,去除不良习俗,办喜事一切从简,杜绝大操大办,对大家有利而无害。

大家怎么看?欢迎在评论下方发表个人看法!喜欢阿洪文章的朋友,记得帮忙点赞、评论、转发,关注农人阿洪,了解更多三农趣事。

阿洪168


在我们农村老家,不论红白喜事,主家都会给帮忙的包烟,甚至几包烟,我觉得农民的一种朴素表达方式。没什么好与不好的,没必要纲上线。



在农村,往往一家有事,几乎全族人及近门邻居都会来帮忙,这完全都是自发的、不计报酬的。主人往往为了表达谢意,给每人发一包烟,烟的价钱也不是很高,往往都是十元左右。主人拿得出来,帮忙的人接得住,不会计较烟的好坏,只是一种礼节。但仅限于男性,也有个别的女性抽烟,但是少之又少。



在农村,又有另一现象,就是无论办喜事还是白事,主家都会给厨师及帮厨的发毛巾。喜事发红毛巾,白事发白毛巾。做饭往往是件很辛苦的事,厨师及帮厨往往汗流浃背,发毛巾,略发心意。


类似这样的传统习俗,大家都是约定俗成。个人认为,只要不是过度铺张浪费,给帮忙的乡亲发个烟,表示表示心意也是无可厚非的,当然吸烟有害健康,还是尽量少吸或不吸。


农家乐多多


在农村这是千古流传的习俗,一时半会应该很难改变,以后不管是什么事,街坊也好,左邻右舍也好,都会上前帮忙。送点东西是小事,互相帮助才是有意义的,其实送包烟就是为了感谢一下,以后联络下感情,日后好相处。这样感觉挺好的,经常交流促进感情。

你在看看现在呢?从农村到城市,都是各扫门前雪的,很少有交流,更别提主动帮忙了,主动帮忙还会被别人怀疑心怀鬼胎呢。取而代之的是相互攀比,你看不起我,我也看不起你,资源优势多的看不起没资源的,为的就是心里的那点所谓的优越感。人文情怀早就抛在九霄云外了,不得不说,这是社会时代发展的悲哀之处。

慢慢的人情冷漠了,交集利益化了,环境也变的糟糕了,我感觉农村帮忙做点事,回馈一下无可厚非,不在送什么礼,在于礼的轻重,在于感情方面的交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