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哈達鎮”重開張

百年“哈達鎮”重開張

不同顏色的成品哈達。新華社記者王迪攝

新華社成都3月11日電(記者王迪 康錦謙)這兩天,地處四川省邛崍市冉義鎮的雪域民族工藝廠開足了馬力,廠內42臺織機轟鳴。“受疫情影響,晚開工了一個月,現在要抓緊時間生產哈達,滿足藏族群眾今年夏天的生活所需。”總經理植學文告訴記者。

哈達是藏族和蒙古族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儀式性織物,藏語意為“天上的雲彩”。無論是禮佛、拜年、婚喪還是迎客、升學、喬遷、送別,人們手捧整齊摺疊的哈達以表達敬意和祝福。

百年“哈达镇”重开张

工人正在剪裁用於製作哈達的布料。新華社記者王迪攝

少為人知的是,西藏和青海、四川、雲南、甘肅等省藏區的絕大多數哈達都出自同一個地方——冉義鎮。3月以來,這個被稱為“哈達鎮”的川西小鎮漸漸恢復了往日的生機。

100多年來,冉義鎮在藏區和內地的貿易網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裡生產的哈達、腰帶、佛燈油和氆氌源源不斷地運往青藏高原東部,然後再輾轉到達拉薩。據業內人士估計,這個常住人口不到三萬人的小鎮,一年生產的哈達數量超過1億條。

茶馬古道讓冉義鎮和雪域高原緊密相連。歷史學家認為,早在公元11世紀,藏區和內地間以茶易馬的貿易關係就已建立,而銷往藏區的茶葉絕大部分出自歷史上的川西五縣,即雅安、天全、滎經、名山和邛崍。

因茶葉而開闢的貿易線路逐步承載了更多的商品,這其中就包括哈達。

哈達一般印有吉祥八寶。藏文化裡,八寶對應著佛祖的頭、眼、口、胸、腳等部位。哈達還會印有吉祥的祝福語,通常為“吉祥如意、幸福美滿。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恆吉祥。一切時中吉祥者,祝願三寶賜吉祥。”目前印有這些意思的文字除了漢、藏、蒙文外,還增加了英文和梵文。

過去,哈達只有白色,以亞麻、棉布或絲綢為原料。因為成匹售賣,顧客買回家還需要自己裁剪成需要的尺寸。

36歲的冉義人胡鵬飛說,他的祖父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手工製作哈達,從養蠶到調絲、織造、上漿、包裝等,前後要經歷20多道工序。“由於產量少,一兩年才賣一次。等到可以賣的時候,祖父要僱10多個挑夫,把哈達運到雅安、康定等地。”

到了上世紀80年代,胡鵬飛的父親接收家業時,家庭手工作坊已逐漸被機器生產取代。如今,機器已完全替代傳統手工,快遞物流代替挑夫,市場上也出現了不同質地的各色哈達。

“哈達的原料有天然蠶絲、羊毛、絲光棉、化纖幾類。好的一條1000多元,便宜的也有四毛錢一條的。”植學文說。

百年“哈达镇”重开张

一名工人把哈達懸掛晾乾。新華社記者王迪攝

隨著藏區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高品質哈達的需求越來越多。“以前哈達掛在脖子上感覺比較粗糙,現在改進工藝後變得很柔和潤滑。”植學文說,過去高端產品佔比不超過10%,現在達到了三四成。2010年以來,以天然蠶絲、羊毛等製作的高端哈達的銷售額開始顯著增長。

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尤其是吸引年輕消費群體,哈達生產者們不斷改進工藝。為了方便顧客使用,植學文決定把成品直接裁剪為可用的最小單位,省去了回家裁剪的麻煩。後來,他又改進了哈達包裝,從摺疊方巾改為卷,使哈達拆開即用。

此外,定製哈達變得越來越常見。除了傳統的吉祥八寶和藏文祝福語圖案,客戶們還希望布料印花加入週年活動的文字說明乃至新婚夫婦的姓名、漢族婚禮上常用的“喜”字等。

交通條件的改善幫助冉義鎮生產的哈達走向世界。

百年“哈达镇”重开张

一名工人正在哈達的生產設備前工作。新華社記者王迪攝

2000年以來,川藏線上建起的大批隧道、橋樑讓人們無須再途經危險的陡峭山路。隨著去年從四川雅安到康定的雅康高速公路正式通車,從成都到康定縮短到了3.5小時車程。

胡鵬飛的祖父當年到康定來回得一個月,父親那會兒需一個星期到10天。而現在他當天就能往返康定和冉義。“現在五分之一的訂單來自海外。” 他說,他的工廠生產的哈達已經賣到印度、尼泊爾、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

在“哈達鎮”,漢族與藏族同胞已有100多年的貿易往來。早春時節,沿著茶馬古道,綿延群山上積雪未化,從空中俯瞰,就好似一條條潔白的哈達,將各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與命運聯繫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