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长——到底还是个小游戏

游戏名:中国式家长 平台:PC STEAM


中国式家长——到底还是个小游戏


中国式家长——到底还是个小游戏


中国式家长——到底还是个小游戏


论品质,这款游戏并不出众,但题材选的非常好:我相信大部分80-90年出生的玩家都能在游玩过程中看到年幼时的自己,甚至在这个恰好要为人父母的年纪重新思考,思考该用何种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玩法比较简单:开局一个婴儿,属性全靠堆。你只需要完成一系列的数值堆砌,即可触发相应的事件,终极目标是把手头的婴儿养大,使他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扫雷+编写作息表和偶尔的消消乐等随机事件构成了全部的游戏体验。


-游戏中的一些随机事件会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呈现给玩家,如果玩家进行了选择还会获得一个数值反馈。这是一个比较鸡贼的做法,因为这里面有诸多的典型事例,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经历过。
-其实我在发售第一时间就购买了游戏并下载游玩,不过半小时后我决定退款。主要原因一是画工实在是糙,有一些基本还停留在幼儿园蜡笔画的水平,还有一些基本是套了个表情包了事;其次是作为一个艺考受益者,我试图按照自己的学习经历来培养主角的兴趣爱好,但最终却悲哀的发现游戏压根没有“艺考”这条路可以走:当游戏中其它的人物通过苦练专业成为画家、歌手的时候,你的娃却只能去死磕文化分。
-趁着年末打折,正好制作组也顺应民意推出了小棉袄,我选择了回购。
养了女儿之后我发现儿子是后娘养的。立绘的精细程度先不讨论,主要是整体可玩性都落后太多。
这一点在校园社交方面比较明显:女儿的互动对象很多,还有一些被动选项可以安插伙伴培养感情,同时经常会有舔狗邀约的触发事件。至于儿子呢?同班女神们都比较高冷,邀约也是没有的。敌强我弱还要主动出击?抱歉,体力我还要留着看书学习,早恋是不可能早恋了。这就导致在最后的婚恋阶段,女儿不管学业事业再怎么不堪入目,但如果上学时有一搭没一搭的撩过男生,基本在适婚年龄也可以找个老同学接盘;儿子嘛,手动狗头。

-零花钱的数值要再平衡,第一代父母收入看着一般,按理说应该开源节流,但熊孩子显然是阔的过分,几乎还能天天给父母买东西反哺你敢信?。
-族谱这个设定很好,隔代人的遗传属性累计会不断降低游戏难度。但我相信大部分人玩不到那个时候,毕竟男女两个性别各摸索一次、进阶游玩一次,3-4代人往后新潮期一过,等待玩家的就是劝退的重复性内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