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要求西方列強嚴懲中國的美國人,在中國生活半生,感情深厚

在西方人眼裡,中國一直是個神秘的東方古國,哪怕是常年生活在中國的西方人,能夠看清的往往也只是中國的一部分。從鴉片戰爭以來,經過一百七十年的交往,西方人仍然沒有真正瞭解中國和中國人。

早期來華的西方人,確實有一些對中國有著深厚的感情,一心幫助中國更好地與世界接軌,希望中國能儘早融入國際社會。他們大多是傳教士,認為如果改造中國社會親近西方,自然就會有更多的人信奉基督教。丁韙良便是這些傳教士中,較為突出的一位。

丁韙良是美國人,1827年出生在一個牧師家庭,父兄都是牧師。1850年,他來到中國寧波傳教。當時,中國剛剛開放部分口岸,允許貿易和傳教,但普通民眾對洋人仍然抱有很大的厭惡和憎恨情緒,給傳教帶來重重困難。

一個要求西方列強嚴懲中國的美國人,在中國生活半生,感情深厚

丁韙良憑藉語言天賦,很快學會了寧波方言,大大拉近了他與寧波民眾的距離,對傳教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他甚至還發明瞭一套寧波話的拼音,使不識字的普通百姓能夠很快看懂聖經。這是漢語的第一種拼音,確實對中國的文化教育有很大的貢獻。

丁韙良在寧波傳教十年,兩次擔任美國方面的翻譯,參與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起草和簽訂。然後他來到北京,更多地為滿清政府提供服務,並獲得了很高的榮譽頭銜。

丁韙良的工作主要是在文化方面。憑藉對中國儒家典籍的熟悉,他翻譯了一本適合中國人的《萬國公法》,使清政府掌握了基本的外交規則,總算開始比較正常地與西方國家打交道。

一個要求西方列強嚴懲中國的美國人,在中國生活半生,感情深厚

丁韙良更在意的是教育工作,曾經先後擔任同文館和京師大學堂的教習。這所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的前身,奠定了中國西式教育的基礎。清政府為了獎勵他做出的貢獻,特意賜予他二品頂戴,相當於侍郎的官銜。

雖然丁韙良在滿清高官中很受歡迎,但是他並不看好這個腐朽的朝廷。早在太平天國運動時,他就認為太平天國比清政府更容易接受基督教,西方應該更多地支持他們。

可以說,丁韙良的大半輩子都是在中國度過的,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一場發自中國民間的驚天巨濤,讓丁韙良對自己前半生的研究和認知,產生了極大的懷疑。

一個要求西方列強嚴懲中國的美國人,在中國生活半生,感情深厚

​義和團起於民間,最終被慈禧當作反對洋人的槍桿子。西方列強欺壓中國數十年,洋人帶來西方文明的同時,也侵佔了大量中國百姓的權益。尤其是深入地方的傳教士,及品行不端的教眾,在民間引發了極大的怨恨。

當慈禧等保守派准許義和團向洋人發起進攻後,在華傳教士受到大範圍的屠戮。而丁韙良親眼目睹了這個過程,在憤怒、失望和悲傷之餘,讓他感覺到自己為中國付出這麼多,是否真的有價值。為什麼中國人仍然如此仇恨和排斥洋人?

在這種情緒的控制下,丁韙良轉而要求西方各國列強嚴懲義和團與滿清政府。他的過激言論甚至讓美國媒體感到害怕,認為他比慈禧等清朝高官更加暴戾,殺氣更重。

一個要求西方列強嚴懲中國的美國人,在中國生活半生,感情深厚

八國聯軍控制北京後,丁韙良提出了處置清政府的建議,他想讓西方派遣官員組成一個委員會,進入軍機處和各地方政府,對朝廷和督撫進行監督,以保障列強的在華利益。

另一方面是扶植光緒,擺脫慈禧的控制,並對保守派的罪行予以清算。光緒曾經主導過百日維新,在西方人眼裡是開明派的代表,他們更願意跟光緒打交道,而不是慈禧。

如果真的按照丁韙良的建議去做,清政府將成為西方列強的半傀儡,中國社會也會更加接近於殖民地。即使是不贊同義和團的洋務派,也不敢輕易接受這類方案。

一個要求西方列強嚴懲中國的美國人,在中國生活半生,感情深厚

讓人更無法接受的是,丁韙良還要求廢除中國的軍事工業,並割讓海南島作為賠償,保留一支隨時可以干涉中國的軍事力量,從而使中國失去反擊能力,或者可以說是保衛自己的能力。這顯然是任何一個正常的中國人都不可能接受的。

丁韙良因而開始受到中國各方面的冷落,他前半生獲得的功績也付之東流,留下了一大堆罵名。接下來的十多年裡,丁韙良雖然在美國得到了總統表彰,在中國卻再也沒有得到重用。1916年,丁韙良病逝於北京,享年89歲。

丁韙良在文化和外交領域的成就是無可否認的,他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一輩子都在觀察和研究中國,但限於他的身份和立場,他仍然缺乏對中國的深層次瞭解,自然很難提出多少建設性的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