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参军那么多年,为什么没有人发现她是女儿身?

职场悦纵横


当然是戏剧性需要啊!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就是花木兰这个人,我们很难确定她是否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对花木兰的所有了解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一篇文章,就是《木兰辞》,《木兰辞》的故事大概率来源于北魏时期(公元386年-公元557年)的民谣。但是,《木兰辞》刚出现的时候,她的详细情况是没人知道的。

那是谁最先详细描述花木兰的出身的呢?

是明朝的戏剧学家徐渭(公元1521年-公元1593年)编排的戏剧——这之间已经相隔了千年。而我们现在知道的所有《木兰辞》之外花木兰的故事都是出于此。

所以,花木兰女扮男装,从军多年没有被发现是女的,都是故事。

那位问了,那花木兰存在吗?

我们同样不能确定,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北魏时期,像花木兰这样女性参军的群体是存在的,且她们根本不需要女扮男装。

在《木兰辞》中,花木兰称呼皇帝为可汗(可汗大点兵),而喜欢看古装电视剧人都知道,可汗是少数民族对皇帝的称呼。所以,花木兰应该是少数民族。我们在此基础上再带入《木兰辞》出现的时代,可以推断出,花木兰是北魏时期的鲜卑族人。

而北魏时期对鲜卑族(汉族没有)采取的征兵制度是世兵制,即每户出一个人服兵役,父子相传。花木兰因父亲年老而替父从军在世兵制中是非常正常的。

那位又问了,花木兰是女的,能替父从军吗?

当然是可以的,当时的北魏由于连年与柔然征战,导致国内的男子数量大大减少,女子当兵,在当时根本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至于花木兰指挥问题,当时的鲜卑族女性地位并不低,对从军的女性而言,因立下战功而升职指挥非常正常。所以,除了《木兰辞》外,北魏时期的诗歌中还有很多女子善于骑射的例子。

所以,花木兰从军根本不需要女扮男装,题主说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我是伏生说历史,如果你喜欢我的答案,欢迎点个赞或关注我~


伏生说历史


看了其它很一些搞笑的回答。

我来正儿八经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

我查阅了很多关于花木兰从军的资料,我发现当时花木兰从军所加入的军种是骑兵,也就是说,骑在马上打仗的那种兵种。



骑兵有一个特点,就是尽管他是团体作战,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它是独立的机动系统。

每一个骑兵都有一匹马,这匹马主要就是由这个骑兵来负责。

这就为花木兰掩饰自己的女儿生提供了较大的客观。

以前打完仗之后骑兵一般都是靠着自己的马,休息的时候也和马在一起,特别是在战场上更是如此,人不离马。所以骑兵的生活都是相对独立的。



花木兰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当中隐藏了自己的女儿身份而被发现。

再加上以前打仗更不会想到有女儿身加入,也无法顾及或者去核实每一个士兵的身份,更别说他的战友。

所以总的说来,花木兰之所以能够隐藏自己的女儿生这么久,得益于她所参加的骑兵这一兵种。

好啦,我是长佳,看我这么一本正经的回答你可不可以来一波走心的关注,或者是点赞呢。


佳说


路遇这个问题,十分有趣,凑合答一个。大家可以先想一想,被人误认为是男人的女人,那得有多丑!粗嗓门、大块头、眉粗脸糙……花木兰如果真从军了,一定是一位奇葩到极致的超级大丑女。女汉服用子可远远不够。现在许多女人变男人,要服用大量雄性激素,变过来了,远远一瞅,是个男的。稍微走近一些,还是能看出许多怪异。所以花木兰如果真的男扮女装从军,假设军中兄弟都能守规矩,不因好奇去扒他衣服验明正身,他一定是兄弟们嘲笑的对象:花兄弟,好娘炮!且不说军中生活,大家挤一个帐篷里,拉屎拉尿、洗泥汤子都在一起,每天都有大量暴露的机会。还有那讨厌的每月一次的大姨妈,难道骗人说,那是大姨爹?打起仗来,没日没夜,刮风下雨,如果木兰忽然来了月经,照样得挨着,久之,必致经血不调……等多种疾病。所以,花木兰无论如何是难以十年不被人认出来的。那就只好往“她被揭破了,但兄弟们就是不说”这条路上发挥想象了……


其实,说了半天都是浪费笔墨,为什么呢?因为花木兰本就是文学想象的产物,咱们跟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和故事较劲,岂不是吃多了撑着了么?!

我的解答,也不为答,就是好玩。求大家一乐!


皇帝不称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在古代,一个女人从军长达10年不被战友发现,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古代打仗,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厮杀,而是在行军。

行军期间,战士无故是不能随便脱离队伍的,除非是拉肚子去大便。

平时防止士卒随便离队,往往只有在大队停下来短暂休息的时候,士卒们才会集体去撒尿。

也就是一群男人,站在路边小便。

那么问题来了,那时候花木兰怎么办?

别人站着尿,她蹲着尿?战友就算智障也知道怎么回事。

另外,女人是有月经的。古代没有卫生巾,女人基本都是用月经带(萨沙博学吧)。这玩意不适合军人和劳动妇女,一旦运动较多肯定是不保险的(霸气侧漏)。

所以,月经带里面往往还要放草木灰,目的是吸血。

请问,花木兰有什么条件倒腾这些不被战友知道?战友都是白痴?

另外,古代很今天不同,条件非常差。花木兰是作为北魏的军人,北上大漠和柔然作战。

这里的气温非常低,经常冻死人。在帐篷中,士卒们为了取暖,睡觉的时候都是大家靠在一起的互相取暖的。

这样长期贴在一起,战友能不知道花木兰是女的(就算是平胸也能被发现)。

最后,鲜卑游牧民族虽很少洗澡,一旦遭遇大雨后还是要及时更换湿衣服的。

其实士卒们都是男人,当然就地随便把衣服一脱,光屁股换上干衣服。

请问花木兰怎么办?

所以,战友绝对知道花木兰是女人。

只是,北魏鲜卑人奉行的是职业兵制度,也就是按照户为单位,必须出人参军。

而花木兰家中弟弟太小,父亲老迈多病,万般无奈只能让花木兰顶上了。

抗拒兵役,是灭门的大罪。

况且,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说明军情紧急,大汗催着立即进入军队作战。如果强行让老父亲去作战,恐怕没几个月就病死了。

其他战友都明白这个道理,也非常同情花木兰。

只是,这毕竟属于欺君之罪,严格说起来要满门抄斩的。

所以大家瞒上不瞒下,都不捅破花木兰是女人这种事,心照不宣就是了。

话说回来,鲜卑人本来和汉人也不同,当时他们刚刚从游牧转为农耕,无论男女都很尚武的。即便是女人,也能骑马射箭,这是游牧民族的遗风。

不能自卫的游牧民族女人,通常是活不长的。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萨沙


这个问题还真是个问题。


可能是那时候的人们都太粗心了,根本不可能想到一群糙老爷儿们的队伍里居然混进来女子。但是要细思一下,还是有些深层次原因的。

【这样肯定不行,一眼就看出来了】


首先,木兰的个子一定不会矮,应该和当时正常男性的身高差不多。而且花木兰的长相绝对属于中性美那种,顶盔掼甲之后和普通的男性士兵们看起来差不多。这样才最安全。要知道,那种放到人群里半天找不到,找到之后,又半天记不住,等好不容易记住是谁了,很快又忘得一干二净的人才不容易被关注。说到底,就两个字普通,据说大人物的保镖都要找这样的才够格调够安全。否则你身上画着龙画着虎,然后又膀大腰圆,一看就是打手,那就没有隐秘性,根本起不到深层次保护的作用。

【这样看起来就好多了】


其次,花木兰一定没有受过很重的伤,生过很重的病。而且就算受伤,也肯定没有被命中敏感部位,否则她是女人的秘密肯定藏不住。俗话说刀枪无眼,花木兰的运气绝对是爆棚。十二年的征战,竟然一次都没有受什么大伤,可能除了运气,智商高和武艺好也是重要因素。


再次,充分印证了当时部队的生活条件非常差。也许花木兰她们一年也洗不了一次澡。要不然,穿帮的几率会大大提升。因为你总不能一到这个时候就端个盆自己躲起来。时间一久,原本不好奇的都好奇了。很多秘密之所以被破解,一切的起源都是好奇心作祟。


最后,就是中国古人的许多客观条件导致的。古人的盔甲应该是非常宽大和厚重的。基本无论是谁穿上,估计看起来都像个狗熊,显得膀大腰圆。这样男女的区别就没有多大了。另外,古时候,男人和女人都留长发,因此也无法从头发的长短来判断男女。至于

胡子,有些男人天生不长胡子。是否爷们主要看气质,古时候的服役生活十分艰苦,天天日晒雨淋,用不了多久,皮肤就会变得一样粗糙,说话也同样会高声大气。对了,还有一个细节,花木兰一定想办法遮住了喉结部分,否则也容易被发现。

【盔甲起了大作用】


总之,花木兰肯定会十分细致和小心,种种因素加起来。就变成了《木兰辞》里说的: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任十三读史


军营中即使有人发现她是个大姑娘,估计也没人说出来吧。在通俗点就是整个男生宿舍楼只有你的舍友是女生,你会告诉别人吗?不过我还是认真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吧:

1.根据初中课文中的木兰辞,里面有买战马的过程,所以花木兰应该是一个骑兵。南北朝中北朝的骑兵多数时间是和自己的战马呆在一起,靠着马一起入睡,所以能够大大减少木兰和战友身体接触的机会。

2.花木兰是立过很多功,不可能是基层士兵,所以很有可能是个军官。如果是军官的话,估计会有自己独立的营帐。在这种情况下,更加不会被发现。

3.她能够替父从军,说明她长得不是特别女性化。木兰自幼应该习武,身体素质应该很好。中国很多女性的运动员,由于过量运动的关系,其实从外貌上来看是很难分清楚的。加上古代是需要穿很厚的盔甲,这是非常容易掩盖女性的身体特征。

4.古代的时候礼节是非常繁琐的。特别是男女有别的情况下,男性对女性的生活习惯是很难深入了解的。这就导致了大量的男生其实对女生是不怎么熟悉的。唐朝的时候非常流行女扮男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在古代的时候,衣着甚至比性特征更能证明你的性别。

5.从现实层面讲,战斗英雄郭俊卿女扮男装,被授予了全国特等战斗英雄,这说明花木兰客观上来说是有可能的。


历史是什么


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但是这件事的真实性令不少人怀疑,体力明显不如男人的女人却战功赫赫,而且生理特征摆在那里,12年不被战友发现,这又怎么可能呢?

其实呢,还真有这么一回事,但是具体姓氏,籍贯,年龄等不详,只能说历史上确实有这个人,我想大家了解花木兰应该不是王者荣耀,而是曾经学过的《木兰辞》中了解到这位代父从军的女英雄。关于历史对这位女英雄的记载,由于时代较远或许因为古时候对女子并不重视,反正没有明确的史料能够说清花木兰的身世。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历史辅证来探讨下花木兰的真实情况,大家都知道《木兰辞》是乐府诗词,这首先就能把朝代给定了下来,那就是魏晋南北朝。而且这也能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花木兰的真实性,因为乐府诗集的创作就是由民间的故事加工而成,而故事来源与历史发生的真实情况,只能说有夸大,或者不实,但绝对有这件事。 在魏晋南北朝中再缩小范围,在《木兰辞》中有一个句子“可汗大点兵”,可汗一般是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所以说花木兰应该还是个少数民族。而在魏晋南北朝中寻找一个符合木兰的情况的,那就是北魏的太武帝时期,这个时期正好在北魏孝文帝之前,刚刚入主中原的北魏还没有改变自己的习俗,称号等自然也没改变。

而在太武帝时,正好有一场长达25年的战争,这与“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正好也符合时间。“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离开黄河北上,而书中的黑山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这些地方更是把花木兰参加的战事指向了北魏与柔然之间的战争,这些行军路线均符合这次战争。

而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实行的依旧是少数名族的传统,每当发生战争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有人参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一切如果说都是巧合,属实说不过去吧。还有一句“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真的是着急回家见父母?不不不!因为她是一个女人,女人当官,在那个年代可能吗?如果不是因为这个,那么她完全可以接受官位啊,光宗耀祖,衣锦还乡不是每个士兵的愿望吗?出去了12年,应该不急这一会吧?

种种迹象都表明花木兰参加的就是北魏太武帝与柔然的战争,至于她的家庭,真实名字叫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呢?找到这些其实无关紧要,我们只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有一位女性代父从军就行了,学习她这种品质和精神!


爱历史的大小姐


木兰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这个故事被记录在《木兰辞》中。是一首北朝民歌,后来被收进乐府之中。因为其脍炙人口,又饱含正能量,为民众争相传唱。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然而,在研读这篇文章时,不得不产生一个疑问:为何替父从军长达十年的花木兰,一直生活在军营之中,却并没有被战友们发现其女儿身份呢?

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我们的国产电视剧中,那么丝毫不会令人意外。毕竟,我们的剧情中常常出现明显的女扮男装,但是众人却死活难以发现,甚至集智慧实力于一身的男主,也只是和其称兄道弟。唯有等到男主偶然之间和女主发生肢体上的接触,才会戳破这一层窗户纸都算不上的障眼法。

更不用说深受广大群众诟病的:听口音不像是本地人了。明明说的都是二级甲等的普通话,怎么就听口音不像本地人了呢?

除此以外,想要以一个女儿身份在军旅生活中隐瞒那么长时间,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

虽然,无限接近于零,但是却并非没有可能。

北朝时期,因为多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度,相较于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原王朝而言,民风更加开放。此种情况下,男外女内的风俗习惯也有了一定的动摇。

一些女子也加入了军队,在军中的表现不输于男性,同样建功立业。如西晋惠帝时期宁州刺史李毅的女儿李秀,年方十五,便代父行事,固守宁州多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还有永嘉年间,少女荀灌为了解救困守孤城的父亲,率军突围,引兵来援,最后成功赢得了战斗等等。

花木兰的故事便取材于此。

也就是说,其实那个时候,人们对女子参军即使不是司空见惯,也是见怪不怪,至少不存在战争让女人走开一说。

但是,这些女子,在军中多是将领的存在。作为将领,无需掩盖自己的女子身份。另外因为有着将领的身份,所能享有的待遇必然不是一般的士兵所能媲美的,对于很多人猜测的如厕、洗澡等问题,都能相对较容易地解决。

但是对于花木兰而言,明显是从一名小兵做起,自然不会有那么多有利的条件。而没有被发现,除了是花木兰自己细致周全之外,更大的可能是花木兰本身女性特征并不是非常明显。这种可能,至少和我们理解的花木兰虽然不是倾国倾城,但至少英气逼人更加类似。

然而无论如何,想要在军中那种环境之下,隐瞒自己的女儿身份,确实是难上加难。但是毕竟这只是一个故事,我们可以充分的展开想象。但是,正是因为有着诸多困难,花木兰的形象才会更加的高大。


Crazy历史


这里是蓝色海沙,历史观点与各位看官分享!今天和大家聊聊女英雄花木兰。

花木兰从军,中国古代长盛不衰的传说之一,直至现在,依旧家喻户晓。不过,相信大家都有一个疑问,从军12年,真的无人识女郎,看不出花木兰是女子吗?



这一点,答案恐怕就藏在《木兰辞》的一句诗里: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从这句诗里可以看出两点,第一点是,花木兰并不是汉家女子,而是有胡人血统的,因为他们的天子叫可汗。

北方游牧民族的长相嘛,估计就要粗犷这么一点。皮肤可能也糙一点。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从军后穿上军装,杀气日深,恐更加雌雄难辩了。



从此诗句中可以看出的另一点是,木兰他爹是身具军功的,所以才会在军队花名册上处处留名。那就很有可能木兰自从军始就是个小军官。

军官就会有独立的帐篷,不与士兵同吃同住,自然接触就少,露馅的可能性也少。

就算是有个别看出点什么,估计也只能烂在肚子里。偶尔有多嘴的,恐怕已经在阵亡名册里了。木兰,可是后来天子接见的人。一将功成万骨枯,枯的可未必是敌方阵营的人。



综上,奇女子木兰,以女子之身入军十二载。全身而退,无人识破,还是有可能的就。

以上是蓝色海沙的一点推测,不知各位看官以为然否?欢迎留言指正。


蓝色海沙


花木兰的故事现在比较明确的出处是木兰辞,而木兰辞其实是民间流传的小调,往往这种民间流传的小调真假掺半不能确定到底哪里是真的,而哪里是杜撰的,我认为木兰替父从军很可能是真的,但或许没人认出来却又证明力度不足了。但也不能说是假,如果木兰本身就是女生男相从容貌上并不能明确性别,那确定性别的方式无非就是三个,一是如厕,而是沐浴,三是就寝,如厕跟沐浴都好办,无非就是拖字决就能解决,别人都洗澡而她不洗便是,实在受不了了就找没人的地方自己洗一下。如厕也如是一样,但就寝就比较难解释了,冬天还好说,夏天军营里基本都会光膀子,一个人每天晚上都合衣而眠难免会遭人非议最终很有可能会被好事之人强行扒光,这样做其实是很危险的。而比较合理的可能就是跟她同寝的兵士应该是知道她的性别的。而只是帮着她向上级隐瞒就是了。或者根本当年也是允许女子参军的,毕竟木兰辞里面明确讲了是可汗大点兵,可见木兰所参加的肯定是胡人的部队,当时正是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而胡人的道德行事标准是不能用汉人的标准去衡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