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率7万精锐打到奉天城下,究竟为何以失败告终?

张同天


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张作霖因为利益问题与冯玉祥有矛盾,便联合蛰居了三年之久的皖系大佬段祺瑞,以裁军名义,逼迫冯玉祥到兰州就任“西北边防屯垦督办”。

西北是什么经济情况,冯不会不知道,所以他就不想去。但是他也不能明目张胆的对抗张作霖,于是他就以退为进,表示自己绝不不恋权力,立马就走人,并且他还三番四次的通电全国,故意把动静闹得很大,以一副受打压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反将一手把张作霖搞得很被动。


压力转到张作霖那边后,他连连发誓对冯玉祥发誓,说我若是让你走了,我老张就是混账王八蛋!冯玉祥见达到了目的,最后就与张、段达成了一个折中方案——冯仍然担任西北边防督办,但驻节地改在张家口,不用再去偏远的兰州。同时,察哈尔、绥远、甘肃三省叶都划给了他。

实事求是的说,冯玉祥吃亏了,但这是当时他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

1925年1月,冯玉祥率6个师15万人马抵达张家口,把北京拱手让给奉系。

在张家口期间,冯的压力很大,因为他远离中枢的时间越久,形势对他就越不利,并且察哈尔也养不活他的部队。于是他就动了联络一切可以联络的势力,反击奉系的念头。


联络谁呢?

一号合作伙伴自然是直系军阀,张作霖的势力当时深入到了长江流域,江苏军阀陈调元和浙江督军孙传芳随时都会被其吞并。二人为了自保,便跟冯玉祥达成了合作关系。

二号合作伙伴是奉军第二军军长李景林,李是直隶人,他当时担任直隶督办兼省长,而且他与张作霖的关系也谈不上有多好,一直想自立门户,所以冯拉拢他时,他很快也答应了。

三号合作伙伴是奉军第三军副军长,张学良的老师兼知己郭松龄。郭当时因为张作霖大封群臣,却不封他而感到很愤慨,所以他也有反张的意向。

当然,郭松龄虽然对张作霖不满意,但他还有张学良可以依靠,熬死了张作霖,他一样可以在东北施展抱负,所以他也不是一定要急着与冯玉祥合作。

不过事情就是这么巧,由于两方面原因,郭松龄很快就改变了意思,也跟冯搭上了,决定反叛。


当时郭松龄到日本观摩军事,他得知张作霖为日本扩张各方面利益提供了方便。为此郭感到很气愤,这也使他越发对张作霖和日本感到不信任与反感。于是他在日本时,就坚定了立即反奉的决心。

另一方面,张作霖为了威慑冯玉祥,把他麾下最能打的第一军和第三军,约七万人合并为第三军团,驻扎北京,交给小张指挥,而小张这个人平时不管事,真正指挥第三军团的人是恰恰郭松龄。

所以从动机和实力两方面,郭松龄此时都具备了与冯玉祥一起反奉的条件。

冯与郭搭上线后,此时冯、李、郭、直四派人的兵力加起来有40万之众(冯15万,郭7万,李6万,直系10余万),已经远远超过了张作霖。(张作霖除去郭、李两部,只剩下24万人)


1925年10月初,孙传芳为形势所迫,在浙江率先打响反奉第一枪,浙奉战争爆发。

在开战前,郭松龄为了给冤家死对头杨宇霆下绊子,故意调走了他麾下驻守在江苏的一个混成旅(奉系最精锐的步兵),导致奉军在江苏的兵力不足。而且杨宇霆虽然做参谋是一把好手,但打仗不行,所以开战才几天时间,奉系在江苏的两个师就被全歼。又半个月后,姜登选镇守的安徽也被攻克,奉军又折损一个主力师。

眼见前线溃败,张作霖一面让张宗昌从山东进军,阻截孙传芳,一面迅速从关外调集了五六个混成旅入关增援,增援张宗昌。但前线败的太快了,张宗昌的防线被孙传芳包抄击破,退回山东。而且冯玉祥已与孙传芳联合,在张家口虎视眈眈,就等着奉军入关后抄断后路。于是张作霖选择了战略收缩,密令张学良指挥关内奉军先对冯玉祥开战。

小张当时向郭松龄传达了意思,但郭松龄含糊其辞半点,就是不想开打。按理说,郭松龄如此反常,应该第一时间控制他。可张少帅的脑子不是很好使,他明明已经感觉到了郭松龄的异常,但他还是“潜行搭乘北宁路火车”走了。

小张走后,郭到了天津,代表张学良组织第三方面军司令部,他紧紧抓住这一时机,安置大量亲信,并与冯玉祥频繁联系,为武装反奉作准备。

几天后,郭松龄与冯玉祥制定了七条攻守同盟密约,正式决定反奉。(冯、郭攻守同盟的内容,大致就是把热河分给冯玉祥,直隶分给李景林,东北分给郭松龄。郭先率部出关,冯和李跟进)

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发出通电,突然叛奉自立,号称“东北国民军”,以七万精锐杀向山海关。



前面说了,郭松龄决定反叛,是有一个大前提的,那就是他出兵后,冯玉祥和李景林要及时跟进。可事与愿违,郭出关后,冯玉祥和李景林却打了起来,两人一通火拼,最后李景林退守山东,投靠张宗昌,冯玉祥则独霸了整个直隶、北京、天津。

而冯玉祥独霸华北后,他又改了主意,命人封锁山海关,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当初的三方联合反奉,变成了郭松龄单挑张作霖。

郭松龄见冯、李火拼,起初有点懵,不过他的部队是奉军精锐中的精锐,是张作霖给张学良积攒的家底,他认为凭自己的力量单挑张作霖也够了。所以冯、李没配合他,他也有点脑子不好使,选择了继续进攻,没有及时的回撤。

再说张作霖这一边。

1925年12月7日,郭松龄军攻下锦州,在他强大的攻势下,张作霖一度考虑下野。但老张很快发现日本人虽然痛恨自己,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日本人更怕郭松龄、冯玉祥这种有革命思维的人主政东北,导致苏联的势力进入东北(冯玉祥当时已经与苏联建立了合作关系)。于是张作霖和日本人就在这种你情我愿,都有反苏、反革命的诉求下,达成了合作伙伴关系。

1925年12月8日,日本关东军出兵封锁南满铁路,对郭发出警告,称南满铁路附属地20里以内禁止作战,不让郭军穿过。郭松龄对此,两次致电日方,声明他会保护在东北的外国人,尊重既成条约,要求日本和各国严守中立,不要干涉中国内部事务。

但日本方面并不相信他的声明,仍然结集了大量兵力于奉天府警戒,并且,关东军司令部也从关东州搬到了奉天。

由于日军的干涉,郭松龄原打算南北夹击奉天的计划不能实施,只得在巨流河一线正面与奉军作战。而张作霖有日本人撑腰,局势得到了稳固,他遂即决定反攻。张学良被任命为前线总指挥,整编了数万残余部队在巨流河一线布防。

当时张学良部队的炮兵虽不如郭军,但他有骑兵优势,比如郭松龄的一个军火库就被吴俊升的黑龙江骑兵给抄了,损失惨重。而且张学良还有日本顾问从旁协助,就连炮弹也是日本人提供的。所以郭张双方的实力基本对等,奉军的兵力甚至还要多一点。



1925年12月23日,郭军首先发动攻击,巨流河之战打响。

这场战争的过程很简单,就是奉军和郭军一通打,张学良在指挥作战时,发动了强大的策反攻势,亲自给郭军军官打电话,讲明形势,表示既往不咎,致使郭军全线震动,士兵士气低落。

当天晚上,郭松龄抵达前线,召开军事会议商议策略,希望大家团结一致,但将领们的态度很不统一。以郭的参谋长邹作华为主的一群人极力主张停战议和,只有部分人还主战。在这种情况下,郭松龄只得是孤注一掷,决定于次日对奉军发动最后一击。

然而,正当郭松龄准备亲自督战时,又出了意外。日军从侧翼偷袭郭军,再加上张学良用飞机撒下“老张家人不打老张家”的传单极大地涣散了郭军的士气,以致战斗还没打响,士兵开始纷纷投诚。最后,邹作华命令所部炮兵旅撤回,并停止前线子弹供应,这场仗压根没打起来,郭的部队就溃败了。

1925年12月24日午,郭率卫队突围,当晚逃至白旗堡附近时,与夫人韩淑秀双双被奉军吴俊升的骑兵俘虏,这场历时32天的反奉战争就此失利。



击败郭松龄后,张作霖就得报仇了。

1926年春,奉军再度入关,先克滦州,再围天津,目标直指山东和北京。

不久后,张作霖令人檄了李景林和张宗昌部队的械,张宗昌表示自己绝无二心,张作霖遂又恢复了他的指挥权。李景林也表示自己绝无二心,但张作霖不信,李景林就此被罢免所有职务,退出了军旅。

搞定山东后,张作霖派专使赴湖北与吴佩孚释嫌修好,约他自武汉北攻信阳,同时还派人拉拢山西的阎锡山,许诺他好处,诱使他出娘子关取保定,从四面八方包围冯玉祥。

冯一看这种态势,先是打算硬刚,为此他还派人在天津大沽口海域布设水雷,并一度与日本军舰炮战。但是很快,他发现自己刚不过,便下令退却,主动放弃直隶与河南,所部集结于北京。

1926年3月,冯玉祥离开北京,去到乌兰巴托与国民党谈合作。而北京则交给了他的心腹大将鹿钟麟负责。

鹿这个人也很滑头,他主政北京期间,为了给自己留后路,便释放前总统曹锟,声言愿重隶其麾下。并想通过曹锟与吴佩孚释嫌修好,希望图谋共拒奉系。但吴佩孚与张作霖已经有密约了,所以他对鹿钟麟的示好拒不接受。最后鹿钟麟自知难以独力扺抗,便也全师撤出北京城,退守南口。

后来张作霖、吴佩孚、阎锡山、张宗昌四路人马围攻南口,鹿钟麟的部队损失惨重。约万余人战死。



就在冯与张吴阎联军激战于南口时,广东方面开会研究此事,李宗仁认为:直系讨冯战争在华北吸收精锐部队,湖北全境空虚,如果利用唐生智为前驱,乘机北伐,击吴佩孚于立足未稳之时,可以一鼓而下武汉。

李宗仁的意见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于是北伐第四军率先北上,掀开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序幕。当然,这是后话了。


Mer86


(郭松龄遗体)


郭松龄失败的真正原因是郭松龄并没有真的想过依靠战争将张作霖父子赶下台。

而郭松龄之所以没有想过真的依靠战争将张作霖父子赶下台,是因为这场战争不仅对于张作霖,对于郭松龄来说也是“仓促起兵“。

郭松龄最开始是以“清君侧”的名义欺骗绝大多数参战官兵,甚至有些基层军官到了连山战役后才知道原来郭松龄是准备“取代张家父子”。

而正因为郭松龄自己也是仓促起兵,当时已经是11月下旬了,郭松龄在后勤上并未给军队准备冬衣,根据“倒戈”的郭军士兵以及奉张军的资料,郭松龄“反奉军”大部分还穿着夹衣。

因为军心不稳以及后勤补给不足,所以郭松龄的反奉军大部分时候是坐在火车上,跟着火车移动的,而郭松龄把后勤物资以及自己指挥部和军火也放在火车上的。

其实日本方面在郭松龄反奉战斗中并没有深入参与,即使是奉张军队的日本顾问提出的建议,奉张方面也都没有采纳,因此,郭松龄反奉失败,日本因素应该不是主要。

正因为郭松龄对步兵不不信任,所以郭松龄在作战时更多的采取大炮轰击,然后步兵占领的战术,虽然这种战术在对付奉张军队时屡屡奏效,但是由于不信任步兵,使得郭松龄难以扩大战果。

以连山战役为例,所以郭松龄反奉军获得了战斗的胜利,但是奉张军队真实损失微乎其微,相反,郭松龄反奉军因缺乏御寒的衣物,有6000人“反正”,投降了奉张军队,算上伤亡以及冻伤,获得连山战役的郭松龄反而损失了7000人,而奉张军虽然输掉了战斗,但是真实损失不足1000人,大部分伤亡还是炮击造成的。

虽然连山战役一度使得张作霖信心大失,准备逃亡大连,但是当杨宇霆带来连山战役真实损失后,张作霖与张学良都坚定了与郭松龄作战的决心,而此时原本动摇的吴俊升和张作相都坚定了支持张氏父子的决心。

反观郭松龄部,虽然取得了连山战役的胜利,但是由于御寒衣物的缺乏以及对铁路的严重依赖(缺少御寒衣物以及对士兵不信任,使得郭松龄军一直沿铁路线活动),反而进展缓慢。郭松龄军离开锦州到达白旗堡时已经毫无战意。


(郭松龄)

此时,郭松龄军与奉张军即将在辽河展开决战。

郭松龄在指挥辽河战役时,由于害怕军队倒戈,所以在军队布置上把最忠诚的第四军部署在辽河南岸,而把忠诚度不高的反奉第二军、第三军布置在正面战场,而第一军则部署在左翼,防备奉张军的骑兵。

然而第一军距离二三四军过远,根本起不到支援作用,而且也很难切实有效的保护反奉军的左翼,另外,二三军与南岸的第四军也因为距离原因,完全无法准确知道南岸战况。


(郭松龄夫妇)

结果奉张黑龙江与吉林部队与第四军发生激战,虽然第四军击退了奉张军的进攻,在战场上占据优势,但是第一、二、三军指挥官并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奉张军黑龙江与吉林部队抵达战场,并且对反奉军的侧翼进行了攻击,而二三军在正面作战效果也不好,因此,第一二三军指挥官以为郭松龄反奉大势已去,结果就在反奉军还占有战场主动的情况下主动联络对面的奉张军,宣布“反正”。第四军见大势已去,也宣布“反正”

更离谱的是郭松龄本人在23日晚上11点才抵达反奉军前敌指挥部新民,而此时,郭松龄手下高级指挥官全部宣布“反正”。

郭松龄反奉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失败了。

整个辽河战役期间,反奉军与奉张军损失是多少呢?

由于没有阵亡统计,只有伤者记录,所以只能记录伤者数据:

奉张军一共伤1503名士兵,反奉军一共伤839名,虽然并不是所有反奉军伤者都被收容,但是反奉军伤亡应该低于奉张军,这是可以肯定的。

郭松龄反奉事件,日本关东军从头观察到尾,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即使接受过完整军校教育,“陆大”毕业的郭松龄,在指挥上都是漏洞百出,而且对军队掌控非常弱,使得日本更加轻视奉系。


兰台


郭松龄兵败其实对张作霖的伤害还是十分严重的。


怎么说呢?因为郭松龄属于奉系,他手下的七万精兵是张作霖最得力的一支部队了。但是郭松龄竟然开始反奉,这个就给张作霖的势力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了。但是既然手握精兵,为何最后还是失败了呢?

首先,军队是郭松龄的,但是其实又不是郭松龄的。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虽然这些人受着郭松龄的节制,但是其实就其本源,他们是张作霖的手下。


再者,他郭松龄反了,这也就可以决定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来自于奉天的一切东西都和他们无缘了,没有了供给,郭松龄就只有靠着他自己的资源去供给着这一个七万人的军队了,但是偏偏他又没有这个能力,于是就比较尴尬了。

还有外交上,他郭松龄也是比较尴尬的。他们不屑于日本的帮助,而且其实还有着反日的情绪,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如果不依赖日本,他们确实寸步难行,这个后来的结果也着实证实了这一件事情。



他的失败其实有着诸多的原因,但是对于奉系来说,被自己的人反了一下,确实是元气大伤了。


是阿维啊


奉军内部有三大派系。

第一大派系,是以张作相为首的元老派。这一派,是张作霖起家的老班底、老弟兄,与张作霖的感情最深厚,也最得张作霖的信任。但这些老家伙打仗不行。碰上硬仗,不堪一击。

第二大派系,是以杨宇霆为首的留日派。这些人,全都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科班出身,打仗有一套。而且年轻力壮,是奉军中的少壮派,与元老派分庭抗礼。

第三大派系,就是以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陆大的前身,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最老牌的军校,很多军阀都出自此校。

和留日派相比,陆大派一直势弱,不太受到张作霖待见。

但随着张学良进入东三省讲武堂学习、郭松龄进入讲武堂做教师,这种情况发生了转变。郭松龄傍上了少帅张学良。

张学良毕业后,郭松龄便与他捆绑在了一起。两人亦师亦友,随着张学良不断升迁,郭松龄也是水涨船高,在奉军内部的地位越来越高。

陆大派和新兴的讲武堂派合二为一,团结在张学良身旁,成为新的派系——少帅派。

因为有了张学良做靠山,少帅派后来居上,成为力压元老派和留日派的奉系第一派系。

大家知道,少帅的私生活比较丰富。所以,带兵打仗的事情,全都仰仗郭松龄。少帅派如日中天,也就是郭松龄如日中天。

元老派倒是没什么意见,因为他们傍的是老帅张作霖。但留日派不满意了。因为他们是是靠能耐吃饭,眼看着以前的对头郭松龄傍上了少帅,如日中天,便开始眼红,便在老帅面前给郭松龄上眼药。

老帅呢,对此其实也不太满意。他觉得应该是少帅驾驭郭松龄,而不是相反。张作霖曾经提醒张学良:你俩都快穿一条裤子了。

但张学良并不以为意。

郭松龄与老帅以及留日派的矛盾,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激化。原因是,立功最大得郭松龄,受赏太小;反而是立功不大得留日派,大受封赏。

郭松龄一怒之下,带着张学良的部队造了反。

一开始,张作霖以为是张学良反了。后来才发现,反得只是郭松龄,儿子还是忠诚的。

即便如此,郭松龄叛军势如破竹,眼看着就要打到奉系的老巢奉天。张作霖甚至不得不做好搬离大帅府的准备。

当然,后来的形势发生了逆转。

最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人的介入。

日本人帮助张作霖平叛。但张作霖不得不答应给与日本人诸多好处,并签字画押。

后来,张作霖赢了,便步认账了。因为当初签字的是杨宇霆。张作霖便说,这是杨宇霆自己的主意,与他老张无关,所以他不认账。

日本人哪儿能吃这哑巴亏了,便在皇姑屯炸死了张作霖。

说到底,郭松龄死于张作霖之手,而张作霖又间接死于郭松龄之手。


趣谈国史


郭松龄反奉后几乎是众叛亲离,自竖起反奉大旗,到郭松龄被俘虏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而郭松龄的七万大军基本失自开战后没多久就悉数投降了。

郭松龄其实是一个非常又头脑的人,他本人是保定军官的出身,而且还是属于张作霖军阀里面的新派人物,加之当时的新旧两派斗争日益激烈,因此在冯玉祥的拉拢下起兵反奉。

其实郭松龄的反奉,几乎是注定的失败的。

郭松龄反奉被冯玉祥卖了。

本来是冯玉祥联合了直系军阀,郭松林和李景林等人起兵反奉,但是当冯玉祥控制了北京热河的时候,就把李景林和郭松龄买了,最后的结果就是郭松龄肚子一人硬刚张作霖,所以很显然由日本人支持的张作霖,郭松龄基本是没有胜算的。

其实郭松龄这么快战败的原因还有就是这七万大军并不算是郭松龄的嫡系。这七万大军其实是张作霖为张学良培养的精锐战斗力,这批人很强,但是确是张学良的家底。

因为当时的孤松龄是张学良的老师,所以取得了军权,但是在张作霖的亲情攻势下,很多人基本上都每怎么抵抗就投降了。

有这样的两个基础,在战争一开始的时候郭松龄就落入了下风,结局几乎是毫无悬念的。


这个历史很正


1925年11月23日,郭松龄率领7万精锐,发起了反奉斗争,并以势如破竹的气势,迅速攻占了锦州城,随后,郭松龄率军向奉天进发,眼看就要夺奉成功。谁知他却突然就失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郭松龄剧照)

在卧虎藏龙的奉军大营中,有五虎将之说,郭松龄就是其一。因此在奉军中,身为将领的他很有威信。

虽然郭松龄有才,但是郭松龄在投靠张作霖之前的人生,却并不如人意。他先后投靠过清政府和革命军,但是受政治大环境的影响,清政府亡了,革命军护法失败,大家各奔东西,因此35岁的郭松龄只得回到奉天。

正好,张作霖筹办的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正需要专业过硬的技术教官。于是,郭松龄在朋友的引荐下,做了该校的战术教官。

郭松龄没想到,由于一个学生,他很快就时来运转。

这个学生正是张作霖重点培养的接班人张学良。

由于张学良的身份特殊,其他教官对张学良多有逢迎和关照,唯有郭松龄待他与其他同期学员一视同仁,非常严厉。

郭松龄由于数年在外,从清朝灭亡看到军阀割据,国家始终处于动乱之态,这让他不免忧国忧民,常常和张学良说些救国救民的道理。

张学良受郭松龄影响,一直心怀天下一统的愿望,同时他对郭松龄的能力和人品也钦佩有加。因此在他毕业后,郭松龄因他举荐,得以担任奉军卫队旅参谋长兼团长。

(张学良剧照)

初入奉军的郭松龄,很快就干了件漂亮事。

当时的卫队旅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都有些兵油子的流氓气。郭松龄接管后,不仅加强了军队纪律,还以他的军事才能严加训练,将一支如散兵游勇一般的卫队旅,训练成了一支精悍队伍。

这一举动,得到了张作霖的欣赏。于是张作霖放心让他做了张学良的左膀右臂,并将新式武器最完备的三旅、八旅交给他和张学良负责。

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奉军几乎全线溃败,唯有三旅、八旅在郭松龄的全线指挥下,坚持下来,最终成功阻止了直军攻破山海关的计划,并为张作霖撤退争取了时间。

因此,张作霖愈发器重郭松龄。张学良对郭松龄的信任那就更不用说了,直接就把三旅、八旅的所有事务甩包给了郭松龄,而他则高枕无忧寻欢作乐去了。

战败后,张作霖总结失败原因,开始全面整肃军队,提拔了一大批专业军事院校毕业的新派将领,并全面加强军队现代化训练。

同时,张作霖还听取了郭松龄对军队的种种改革建议。如此一来,郭松龄不仅位高权重,还极得信任,可谓风光之极。

然而,春风得意的郭松龄并不因此感激张作霖,反而瞧不上他旧军阀的作派,对张作霖的军政措施也常有报怨。

还有,张作霖一心取代中原的愿望,也和郭松龄的观点相悖。在郭松龄看来,张作霖发动内战,不仅是人民之苦,还会让日本人有机可乘。所以他力倡“开发东北,精兵强卒,抵御外侮”。

另外,郭松龄虽说能和士兵同甘共苦,但是他却恃才傲物,和其他将领很有点格格不入,因此受到其他将领排挤。

特别是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明明他的功劳最大,结果论功行赏时,他却什么也没捞到,倒让张作霖的心腹杨宇霆接管了江苏。

(直奉战争)

手上有精兵强将的郭松龄,在极度的不满中,于是起了造反的心。

1925年,郭松龄被派往日本参观军事演习。

《满铁密档选编》曾提到郭松龄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开始构思反奉大计。他先拜会了日本政要,表示他有心反奉,驱赶张作霖下野,而他将在东北建立一个全新的自治政权。希望能得到日本人“绝不干涉”的承诺,并表示事成之后,将把日本与东北之间久而未决的问题一并解决。

当时,日本人已经和张作霖周旋了快20年。

本来他们一心想扶持张作霖为傀儡,但是精明如兔子的张作霖有好处就要,触犯国家利益时就打马虎眼。搞得日本人对张作霖早就没有耐心,只是慑于他的几十万奉军,才不敢与之翻脸。

显然,郭松龄的想法,更加迎合日本人的心意。于是,在取得参谋总部课长小矶国昭和陆相宇垣一成的“严守中立”的承诺后,郭松龄提前回到了天津。

随后,郭松龄在天津联合了冯玉祥与李景林作为盟友。三人约定,只要举事成功,直隶就划归冯玉祥,热河划归李景林,而郭松龄则回奉执政,统掌东北。

有日本人的承诺,又有盟友联合倒奉,郭松龄决定立刻发动武装政变。

在政变前夕,郭松龄以张学良的名义,将所有辖管的部队撤至滦州,随后召集高级将领们开军事会议。

在会上,郭松龄痛斥张作霖发动内战的决定,只会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他表态,他绝不参与内战。随后他提出要么移兵垦荒,不参与内战;要么反对内战,和张作霖战斗到底。

随后,郭松龄要求将领们签字表态,其中有一部分赞同反奉,但是还有一部分或犹豫不决或持反对意见。于是,这些人就被郭松龄抓捕起来,并交由李景林处关押。如此一来,再也没有人表示反对。

(张作霖剧照)

造反也得师出有名,才得人支持,郭松龄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所以,他公开向张作霖喊话:一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二是要求祸国媚日的张作霖下野,并惩办战犯杨宇霆;三是拥护张学良执掌东北军政大权。

看起来,好像是大义在前,为国为民,然而当张学良多次劝说郭松龄罢兵时,郭松龄起先执意不见张学良,后来张学良找到日本人从中斡旋,郭松龄这才提出停战条件:山东归岳维竣,直隶归冯玉祥,热河归李景林,而他则回奉执政,统掌东北。

显然,郭松龄拥护张学良是假,夺权是真。

张学良没想到郭松龄野心如此大,大失所望下,只得派出空军,在郭松龄指挥的7万精兵强将的上方,投撒传单,揭露郭松龄的狼子野心,并痛斥他盗用自己的名义造反,实属忘恩负义之人。

反正已经撕破了脸,郭松龄干脆将7万奉军精锐更名为“东北国民军”,而他则自任“东北国民军总司令”,从此不再以张学良的名义发号施令。

由于是精锐部队,再加上武器先进。郭松龄起先在与奉军交战时一直处于上风,很快就拿下了锦州。紧接着,他又马不停蹄,一路向奉天进发,所到之处奉军皆无抵抗之力。

得到消息的张作霖,除了干着急,就是痛骂张学良是个混蛋,引了个不忠不义的白眼狼来祸害奉军。

当时,日本人找到张作霖,提出只要他答应日本人在东三省有居住和经商的自由权利,同时将间岛地区划给他们自治,他们就出兵阻郭。

面对日本人的贪婪和无耻,张作霖断然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表示宁可脱下身上那层皮,也不做买国贼。

张作霖一边加强军事战备,一边还找到省长王永江,提出若是战败,他就下野的想法。

然而就在此时,郭松龄的盟友却给他在背后补了一刀。

原来,李景林本出自奉军,在张作霖和张学良的软硬兼施下,他不仅不发兵帮助郭松龄,还扣押了郭松龄的军资和武器。

当时天气已经转冷,士兵需要更换棉袄,可是6万多件棉袄被李景林一直押在手中,迟迟不发给郭松龄。

郭松龄知道麻烦了,于是立刻电告冯玉祥,要求他增兵相助。

冯玉祥却为了扩大势力,率军攻打李景林,企图夺取热河。

这样一来,郭松龄尽管拼在最前面,但是他后方空虚,粮草又供应不上。再加上这支队伍本来就是张作霖养起来的队伍,最高统帅不是他郭松龄而是张学良,所以郭松龄军心大失,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

(参考史料:《奉系军阀密电》《郭松龄反奉见闻》)


张生全精彩历史



说打到奉天,那是言过其实了,是打到新民的巨流河,就受到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的阻击。

郭松龄的这支部队,是奉军最精锐的劲旅,总司令是张学良,副司令是郭松龄,由于郭松龄是张学良的教官,而且张学良和郭松龄是最好的朋友,也是张学良最信任的朋友,郭松龄的权利,是由于张学良的举荐,得到了张作霖的批准才得到了副总司令的爵位,张学良放权,把一切指挥大权交给了郭松龄,这样郭松龄在这支部队就有了一定的指挥和说话权。

这话的从第二次直奉战争说起,第一次直奉战争,张作霖败给了吴佩孚手下,但张作霖那样的人能甘心吗?于是他又休养几年,进行了第二次直奉战争?调集了25万部队,分五路进攻山海关,天津,河北,北京,赤峰等地,其中最难打的就是山海关九门口,这一路军由张学良和郭松龄带领,他们经过几天的激战,由于张郭有空军优势,奉军的空军狂轰滥炸,还有海面舰艇的炮击,吴佩孚的部队彻底失败,吴佩孚由秦皇岛坐船逃走,奉军占领天津,热和,并挤走了先占领北京的冯玉祥,张作霖成了中华民国的统治者,号称陆海空大元帅,设立文武大臣总理等人,并在各省市设立直隶总督,张忠昌为山东直隶总督,汤玉麟为热和直隶总督,并在江南一带和上海设立了直隶总督。


在封官时,郭松龄由于战功卓著没有得到及时封赏,可能张作霖会另有安排,郭松龄还是副总司令,在他的心中就产生了怨气,于是他就打着张学良的旗号,叫静难清君侧。带走7.5万劲旅从天津一路出发,打得很顺利当时,张学良不在部队中,张学良是在沈阳,当郭松龄的部队打到锦州以后张作霖组织人马叫张学良到巨流河一带去阻击,由于张学良的喊话,叫奉军不要打奉军,很多部队外逃,或归降,还有郭松龄的参谋长,不愿自己人打自己人,叫炮兵团放空炮,所以张学良这边的部队损失很小。


还有很大的原因就是部松龄要打到奉天,得经过南满铁路,日本的关东军出来干预,这也是他失败的原因。最后,郭松龄夫妇逃到辽中的一个村庄,藏到地窖里,被人举报抓了出来,他们夫妇都被枪毙,暴尸奉天的小河沿七天,供人观赏。

实际上,郭松龄不应该反奉,他的权利是张作霖爷俩给的,而且他的部队也是张作霖的部队。他为了权利是不仁,不义,不忠,也是罪有应得。


辽北老代


郭松龄率7万精锐打到奉天城下,究竟为何失败?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首先我要告诉大家,郭松龄根本没有打到奉天城下,要是打到奉天城下的话,他的起义就不会失败,反而会改写中国近代史。当然郭松龄率领奉军滦州倒戈,离奉天城还很远,而当时奉军主力,除郭松龄部,其他非常分散,因此在郭松龄发出倒戈通电后,张作霖是非常害怕的,甚至都收拾财产要北逃,准备一把大火烧掉奉天大帅府,但是这个时候张学良站了出来。



张学良对于郭松龄是非常赏识的,他们之间的故事就是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可惜郭松龄并没有忠于张学良,当然他的倒戈,名义上是让张学良上位老帅下野,但是张学良又岂能逼迫自己的父亲让位给自己呢,所以双方在巨流河展开了对战。

而此时的郭松龄部队,也就是改编后的东北国民革命军,已经攻占了锦州,奉天岌岌可危,要是巨流河不保,张作霖在无出头之日。但就是在这个时候,原计划支持郭松龄的冯玉祥,却出兵李景林,抢夺奉系直隶地盘,也使得反奉同盟分崩离析,因为在那个时候,李景林已经宣布脱离奉军,和冯玉祥郭松龄等人反击张作霖,但是冯玉祥的突然反悔,等于撕毁了反奉协定。



当然冯玉祥对于郭松龄的失败来说,只是一个原因,还有两个原因也很重要。其中一个就是日本人的插手,当时郭松龄反奉,日军方面提出要支持郭松龄,但被拒绝,因为他不想卖国,后来张作霖答应了日军的要求,因此日本人帮助张作霖,当然答应日本人条件的老帅最后没有履行承诺,也使得他丧命皇姑屯,这是后话,我们权且不提。



而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奉军内部的局限性,因为郭松龄反奉,是不想效忠于张作霖的独裁统治,可是奉军本身就是张作霖的军队,在巨流河开战后,张作霖派人发传单,喊口号,使得大量跟随郭松龄反奉的奉军又回到了张学良身边,这就让郭松龄内忧外患,最终兵败如山倒,本人也被抓获,连同妻子都被杀害。而郭松龄的死亡,对于奉军来说,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要是郭松龄不死,能够隐忍等待,在张学良上位后才实现他的远大抱负,中国近代史估计都要改写。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西北老张看世界


郭松龄反奉失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冯玉祥临阵倒戈,给了郭松龄致命一击;二是日本人公开帮助张作霖,终使郭松龄功亏一篑。

一、郭松龄为何要反奉?

郭松龄反奉的念头,或许从他年幼时读私塾的那一刻早已注定。

1883年,郭松龄出身于一个贫困的私塾家庭。虽说贫困,但他父亲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在他父亲的教育下,郭松龄九岁时就已经熟读四书五经了,在这个过程中,他还学习了岳飞、文天祥等英雄人物的传记,这种从小培养的爱国主义情怀,将对他以后的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1903年,他父亲把他送到省城董汉儒先生开设的书院中学习。在跟着董先生学习的两年多时间里,郭松龄不仅学习了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而且接受了系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郭松龄目睹了侵略者在东北的野蛮兽行,目睹了这一幕幕侵略战争给东三省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清政府的不作为。在这一刻,他深刻地感受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机,他立誓要改造东三省。

1918年,护法运动失败后,郭松龄便产生了回奉天“改造东三省”的念头。他之所以产生这个念头,除了来自侵略者的暴行外,还来自张作霖。

早在1916年,当张作霖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实现了其独揽奉天军政大权的野心后,为了进一步统治东北全境,他对外依附于日本,出卖国家主权,将黑龙江金矿、森林的开采权抵押给日本;对内加税加捐,滥发纸币,致使东三省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引起了广大老百姓的不满,反对军阀暴政和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此起彼伏,遍及整个东三省。


当郭松龄回到奉天后,目睹了在军阀统治下的东北一片惨状之后,他决心推翻奉系军阀的统治。因此,决心参加奉军,暗取兵权。正如他曾经说过:

“欲谋三省之根本改造,非先打倒恶军阀不可,欲倒恶军阀,非准备强大牺牲不可。余拟回奉,投身奉天军阀巢窟,谋夺兵权,潜蓄势力,以图根本改造。”

因此,从郭松龄投靠奉军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反张作霖。

1925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不久,郭松龄从日本观操回来之后,听说在杨宇霆的鼓动下,张作霖又在酝酿第三次直奉战争。他为此十分愤怒,因为在前两次直奉战争中,他看到以杨宇霆和张作霖为首的军阀,勾结日本人,穷兵黩武,打内战,给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因此,这次在他的妻子韩淑秀的支持下,他决心倒戈反奉。而后,韩淑秀利用他和冯玉祥妻子李德全的同学关系,说服冯玉祥与郭松龄联合反奉。


1925年11月23日,郭松龄挥师东进,正式起兵反奉,起义军一路连克山海关、锦州、新民,直达奉天城下,张氏政权一度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但是,就在反奉形势一片大好之时,冯玉祥和李景林却临阵倒戈,使郭松龄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再加上日本人对张作霖的支持,使得郭松龄反奉失败。

二、反奉失败原因之——郭、冯、李三角同盟的破裂

郭松龄之所以和冯玉祥合作,是利用了冯玉祥和奉系军阀之间的矛盾。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奉军利用这个机会大举进关,并长驱南下,占据了上海、热河等地,使得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没地方可去了,这自然引起了冯玉祥的不满。于是,冯与奉系的矛盾越来越深,但是,此时的冯玉祥实力有限,不足以与奉军正面抗衡。他在等一个机会,寻找反击的时机。

1925年10月,郭松龄从日本观操回来后,因不满张作霖与日本人签订卖国条约,决意反奉。就在此时,瞅到机会的冯玉祥找到了他,在经过一个多月的谈判之后,双方签订了“郭冯密约”,共同反奉。





至于李景林与郭松龄合作反奉,则是因为奉军在打败吴佩孚时,派遣李景林为先锋队去处理天津的事务,但李景林到天津后首先做的是驱逐天津省长,霸占省长公署,这件事使张作霖大怒,扬言要杀了李景林,幸亏在郭松龄的劝说下,此事才罢了。李景林对此十分感激郭松龄。因此,在这次反奉行动中,李景林对郭松龄予以支持。并且李景林也参与了“郭冯密约”的签订。

但是,这个三角同盟从一开始就是不稳定的,一方面是在密约中对将直隶、热河两省划给李景林是不太认同的;另一方面是他们三人对反奉后想建一个什么样的政权,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基于这两个原因,11月25日,当郭松龄打到奉天城下要求张作霖辞职,希望冯玉祥的军队牵制住山东的张宗昌时,冯玉祥却进展缓慢,军队迟迟不肯前进,以致贻误了战机。再说李景林,因为担心其在奉天城的母亲的安危以及冯玉祥的不信任。同时,冯玉祥和张作霖签订天津和约,张将李景林辖区的直隶地盘让给了冯玉祥。种种原因下,李景林决定投靠张作霖,并且将郭松龄托交给他关禁闭的那些军官放了。至此,郭、冯、李的同盟关系破裂。

事已至此,郭松龄不得不分散出一部分兵力去维护后方,从而削弱了其正面作战力量,冯李二人倒戈后,郭松龄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

三、反奉失败的原因之——日本人出面支持张作霖

早在郭松龄反奉之初,日本人声称会“严守中立”。但是,当郭松龄占领锦州后,张作霖准备交权下野时,日本却公开表达了对张作霖的支持。因为日本人觉得,当郭松龄占领奉天后,必然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决定支持张作霖挽回败势。


随后,日本派出军队参与反郭战斗。在日本人的鼓舞下,本来打算下野的张作霖又重新振作了起来,便和日本人联合,集结了大量军队在奉天城附近,阻止郭军前进,打破郭松龄速战速决的战略。

在日本人的干预下,郭松龄的军队不能前进分毫,只好与奉军在巨流河一带展开了决战。12月21日,郭松龄与张学良隔着巨流河决战,但这时的战况对郭松龄部极为不利,郭部此时缺粮、缺弹药,而反观张学良部,则是兵精粮足。所以,这场决战从一开始郭松龄就输定了。

24日,寡不敌众的郭松龄部全面溃败,遂携妻子以及部下200多人出逃,但最终还是被奉军追上,被张作霖所杀。


反奉战争结束后,临阵倒戈的冯玉祥则大大地拓展了自己的地盘,东起天津、西迄兰州,长城内外的草原牧场,尽成了冯玉祥国民军的天下。

总结

综上所述,郭松龄的失败,一是识人不当,和素有“倒戈将军”之称的冯玉祥结盟,致使自己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但是,这不是郭失败的最重要原因,郭松龄失败的主要原因,则是日本人的干涉,因为当张作霖准备下野时,是日本人的参与又使张作霖重新振作了起来。所以,郭松龄之败,不是败于张作霖,而是败于日本人。


秦皇唐宗


失败自然是有道理的,阳光下并没有新鲜事

郭松龄7万兵力,是精锐。郭也很有指挥才能。那为什么会失败呢?

根本问题在于时间!

郭松龄天津发兵,一路打到奉天城下。张作霖都已经准备下野,逃离奉天,可见成功已经很近了。

剧情怎么反转了?

关键在日本人。日本人先找的是郭松龄,只要答应日本人要求,就可以一旁帮助郭松龄,张作霖必然完蛋。但郭松龄段然拒绝,中国领土上的事不需要日本人!

日本人掉头找了张作霖,危机时刻张是一个务实的人。一口答应日本人所有要求。(张作霖后面全部反悔,张作霖的死也是因为这个)

日本人的干涉,导致郭松龄迟迟无法对奉天发起总攻,导致张作霖黑龙江的援军赶到,郭松龄就陷入被动了。此刻更要命的是后方的盟友,军冯玉祥居然背后捅了一刀。冯玉祥不仅没有按约定支援郭松龄,还发兵攻打直录李景林,导致郭松龄断了弹药寒服补给。

郭松龄就这样失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