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下,企業的營銷及賣貨思路該如何進行調整?

春暖花開之際,疫情的影響似乎馬上就要過去了,企業陸陸續續復工,各地封城禁令也逐步解封,人員也逐步到崗,企業的經營狀況得以改善,經濟這輛馬車不再是停滯不動,各企業都在期盼著能夠恢復年前那熙熙攘攘的繁榮景象,但是這次疫情造成產業鏈的影響,真正受影響的正是當下3、4、5月份,企業業務中間有一段時間的斷層,缺乏和客戶持續性接觸,所以導致後面的業務都會受到影響。但即便是受到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的影響,很多企業還是積極面對挑戰,轉危為安。

突如其來的疫情, 5G時代的到來和消費者碎片化的娛樂習慣,這些都讓2020的營銷環境變得複雜多樣。短視頻、直播成為商家們角覺的戰場,爭先恐後搶佔“娛樂經濟”的流量紅利。這對於本身擁有完善的營銷團隊或者成熟的品牌的公司,新增一個營銷渠道,順便賣貨是輕而易舉的事。

那麼對於剛剛組建或者營銷能力並不完善的中小企業該怎麼辦,是招兵買馬成立獨立團隊,還是趕鴨子上架啟用原有團隊,這個還得取決於目的導向和投入產出的關係。對於注重品牌產品公司來說,原有團隊更適合,人員沉澱更久對公司更瞭解,那麼注意賣貨的公司來說,成立獨立團隊更為適合,注重創意和內容輸出,不侷限於公司的產品和經營範圍的思維侷限。

流量越來昂貴的今天,博眼球獲客和內容創意賣貨並不衝突。獲客成本居高不下、有增無減,引流渠道魚龍混雜,流量陷阱遍地都是,一不小心就會落得個顆粒無收。以前隨便投放個搜索渠道,跑信息流廣告就能得到很高的回報率的時代過去。現在做營銷不再是單一的產品輸出,企業的實力有多強,鋪貨有多廣,更多是在於和消費者用戶的情感溝通,也即是品牌的認同感。

葉茂中,曾說如果我們只有一顆子,那麼把它打入敵人的彈藥庫,炸他個人仰馬翻。這裡強調,對於新品牌,新建立的企業來說,選擇渠道應該選擇最合適的,阻力最小的,而不是最熱門的推廣渠道,那些能夠一夜暴富,或者憑藉某某網紅帶貨年營收幾十億、上百億的不是TOP前10就是深耕已久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人家的成功也不過是時間的發酵,順理成章而已。迴歸商業的本質,滿足用戶基本需求,創造潛在需求,相信一切問題迎刃而解。

基於以上認知,我們正式談談,疫情下,企業的營銷賣貨思路該如何調整,以下主要從人員、用戶、傳播、渠道四個方面來闡述如何實現短平快的調整。

1、首先是人員和架構的調整。在這點上,我始終堅信術業有專攻,專業的事情應該找專業的人來做,除非企業有大量的試錯時間和金錢成本,其次是部門至少保證有兩個部門,一個部門專門負責拓客拉新,熟悉各類推廣渠道,為公司業績增長衝鋒陷陣的先鋒部隊,另一個部門則需懂用戶留存後方維穩的客服團隊,能夠針對新客戶畫像和老用戶畫像,來挖潛在客戶需求,做到二次、三次甚至多次的復購。這樣的團隊架設能夠確保企業的用戶不會來了走,或者說前端拼命拓渠道,抓用戶,後端不斷的掉用戶,撿芝麻丟西瓜。

2、冷啟動抓取用戶

主要思路是主抓爆款,打通用戶鏈接通道,構建私域流量群

疫情期間,僅需要挑選出1-2款拳頭產品作為潛在爆款產品即可,一個是衝量引流,一個是主推產品,尤其是同質化產品氾濫的行業,更要注重對產品故事及品牌故事的包裝,在開始正式售賣前先進行必要的信息沉澱,能夠讓消費者在主流的平臺看得到。

其次就需要分析產品的客單價以及企業產品在哪個平臺售賣更容易出單,來進行深挖。主流的購物平臺主要聚集天貓、淘寶、京東、唯品會等(入門門檻高,需要一定保證金),以拼多多、熵傳創購為主的社交電商(門檻較低,佔用資金少),還有聚焦在二手市場的(鹹魚、轉轉二手)以及各大企業熱衷於建構的小程序+公眾號+社群等私域流量。企業在入駐貨構建這些用戶池時,因時間、人員、成本精力有限,主要採用1+N的方式來,即一個主流平臺(對標價格)、企業小程序(涵蓋分銷體系),以及無數個社群優惠群(從種子用戶中選出優質潛在代理)。具體打法如下:


後疫情下,企業的營銷及賣貨思路該如何進行調整?

用戶流量池的建立


後疫情下,企業的營銷及賣貨思路該如何進行調整?

社交電商的生態簡圖

3、傳播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早已進入下半場,之前隨便選個推廣渠道就能輕鬆獲得用戶的日子已經過去了,毫不誇張的說,企業的營銷獲客已經從狩獵時代變成了農耕時代,需要企業生耕細作品牌和用戶的關係。傳播的本質在於鏈接,鏈接各平臺、鏈接各用戶。前面提到光有用戶不行,還得對用戶進行細分,來進行文化方面對輸出,獲得用戶在精神層次對認可。社會化傳播已經成為企業品牌文化輸出和公關關係輸出的主戰場,而這一部分恰巧也是能夠反哺企業用戶增長,獲得更具黏性的用戶群體。

當前的主流社會化傳播主要是由內容傳播和社群傳播這兩種。

內容傳播已經不侷限於企業的公眾號、官網,還延伸至如知乎、簡書、今日頭條等自媒體平臺。

社群傳播主要是微信、微博、抖音、小紅書等眾多種草傳播平臺。

這兩種傳播傳播方式已經走向於融合,相互引流和相互傳播,隨著傳播方式的結合和用戶的獲取,這些傳播的主體和方式會逐步形成用戶的分層和圈層,而這些圈層的傳播方式的多樣化又衍生出KOL傳播、KOC傳播等等。這種傳播是帶有交互式屬性的,與內容傳播不同,媒體不再是單一發聲,而是能夠和用戶進行溝通互動,傳播方式更立體,也即是我們當下流行的直播賣貨。這也就有一定忠實粉絲數量群體的主播,能夠在短時間內把產品賣出去。

那麼,企業在疫情期間,是不是直接開通賣貨就好,簡單來講直播賣貨這種方式是讓用戶被動式接受信息,在一定的氛圍下促使成交,那麼內容營銷這種屬於用戶主動式接受信息(AIDMA法則),對內容或者產品的故事包裝感興趣,用戶主動搜索購買,這種用戶的忠誠度會更高,復購也會更好。

把企業需要售賣的產品上升到精神、文化、品牌層面,然後選擇用戶比較聚焦的內容傳播平臺深耕,構建企業的短視頻矩陣,然後直播賣貨。當然直接找KOC或者KOL以分成方式賣貨也是不錯選擇。

後疫情下,企業的營銷及賣貨思路該如何進行調整?

內容矩陣產業圖譜


4、線上和線下有機協調

對於剛開始運營賣貨的企業來說,一直盯著某個平臺,某個用戶,甚至是某個渠道來長時間聚焦,當下的營銷方式已不允許把用戶、傳播、產品、價格、渠道單一的割裂開來,那些只注重賣貨而不顧品牌建設的企業遲早在產品的生命週期圖中消失殆盡,只有兼顧品牌和產品的企業才能再複雜營銷競爭環境中應對自如。

最好的方式是線上引流,獲客新增,用戶維護,增強黏性,構建企業品牌護城河,讓用戶對產品和品牌產生共鳴。如果用戶基數足夠多可以將用戶網格化管理,增加線下會議和沙龍會議,反哺線下門店。總而言之,以最大化地無縫覆蓋儘可能多的終端,能夠讓用戶看的到(生動化陳列)、聽的到(終端推薦)、買得到(鋪貨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