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節剛過,聊聊“種草”這件事兒

今年的植樹節場面比較冷清。正值驚蟄時節,綠化工人往往為灌木脫去冬衣,城市開始變綠。

雖然植樹和綠化作業受到了些許影響,但是“種草”活動卻進行得如火如荼。

種草,網絡流行語,表示“分享推薦某一商品的優秀品質,以激發他人購買慾望”的行為,或自己根據外界信息,對某事物產生體驗或擁有的慾望的過程;也表示“把一樣事物分享推薦給另一個人,讓另一個人喜歡這樣事物”的行為。

植樹節剛過,聊聊“種草”這件事兒

度娘說,“種草”和“安利”差不多,帶有較強的商業推廣色彩。但是正氣哥認為二者還是有差別的,“安利”總是有點“霸王硬上弓”的壓迫感 ,一個傳銷人員坐在你面前,不到三分鐘就原形畢露,五分鐘之內你心裡基本有了明確態度,十五分鐘過去了你們還在和諧地坐在一起,不是證明自我修養,就是實在百無聊賴。安利為啥著急?按照西方經濟學觀點,購買決策具有時效性,趕緊拋出限時優惠,千載難逢,給人“錯過一個億”的感覺。當然,更普遍的情況是,安利之處,寸草不生,心理拉黑當場奏效。

種草則不然。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從種草到拔草需要一個自然生長的過程,春種校長秋收冬藏一個環節也不能少。這又不由得聯想到另外一個詞,“割韭菜”。

其實,種草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商業策略,拔草也不是一種簡單的技術活。中國人講,解鈴還須繫鈴人,要保證種草和拔草主體的一致性,就到這一點,就難能可貴,這就不難理解“安利”們為什麼要即時成交,產品再好,找到“利益攸關”者去成交,是咱們的重要習慣,一是尋求折扣利益;二是“肉爛到鍋裡”,我知道你掙錢了;三是找熟人買,是“照顧你的生意”。

要保證“種草和拔草主體的一致性”,最好的方法當然是自我播種。俞敏洪曾經有一段著名的演講,生命有兩種活法:一種是像“草”一樣活著,像一棵草一樣每年也能長出來,也有綠色,也能享受雨露陽光,但是你就是長不大。不僅老也長不大,還老被人踐踏。別人踩了你以後是沒感覺的,因為你就是一棵草。還有另一種活法,想辦法把自己變成一棵樹的種子。如果你是一棵樹的種子,既使被踩到泥土中間,也能夠從泥土中間吸收養分,不斷地成長起來。激動人心嗎?看來,人生也是一個種草的過程,而且保證種草者和拔草者基本一致。

植樹節剛過,聊聊“種草”這件事兒

如果你以為種草的生長模式是隻提供“草種”,就能順利“拔草”,那當然是一廂情願。草的生長依賴於“陽光”、“空氣”和“水”。草不僅不是一天長起來了,而且吸收了日月精華,憑什麼由你來拔草?

這才是種草的至臻境界,那就是光有草種還不夠,環境管理很重要,什麼時候澆水,什麼時候施肥,都是有規律的。現在把規律叫“套路”,也是對的。

由於“被拔草”是一種“自由選擇”,讓草“心甘情願”地被收割成為套路中心。不僅在商業上,人類社會種草的例子比比皆是,從戰爭販子們的“均貧富等貴賤”,“為自由而戰”;再到商業大佬們的“加班是一種福分”,“工作是一種修行”;再到宗教狂人的“贖罪券”,“上帝會寬恕你的”,種草的套路從未改變,利用人本身最底層的生理需求,賦予它最美好的情感和最虛無的意義,然後提出行動的訴求。

於是,“自由意志”在高超的環境管理中被調動了,不由得發芽,開花,結果,被收割。這個過程,被稱為“場景”。在場景中,每個人都獲得了“自由”,儘管這個自由來自於更高維度的設計。我們與“上帝”、“自然”的關係,正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