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名为什么这么唯美?都有来历吗?

我家水之南


首先,词牌 ,也称为词格,是用于填词的曲调名称,犹如今天的曲谱。词作为一种诗歌形式,兴起于隋,流行于唐,盛行于两宋。

其次,词牌的名称许多都很唯美,其原因要从它的来源说起。

来源一,是从人打扮的美好形象而来。如《菩萨蛮》,传说唐代大中初年,向大唐进贡的女蛮国人,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佩戴着珠宝,就是璎珞,她们的形象很像菩萨,所以就有了《菩萨蛮》之名。打扮很美,由打扮而来的词牌名也就很美。据说唐玄宗就爱唱《菩萨蛮》词。

来源二,摘取词中的字作词牌名称。如《忆秦娥》,这首词的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故词牌干脆叫《忆秦娥》,又称《秦楼月》。再如《念奴娇》,它又叫《大江东去》,是由于苏轼的一首《念奴娇》,其第一句是“大江东去”,故名,又称《酹江月》,因为这首词最后一句是“一尊还酹江月”。词的内容、用词以及内容已经非常美了,词牌名也就唯美了。

来源三,来自于词所写的内容。如《渔歌子》,写的就是打渔的场景;《浪淘沙》,吟咏就是浪淘沙的激烈美好景象;《更漏子》,吟咏的就是美好的夜晚。这些内容写得都比较美,作为词牌名也就很美了。

当然,毕竟词牌只是曲谱,成为曲谱后,人们就各自填词,所填之词的内容不一定就是词牌名原来所包含的内容,

最后,词牌很唯美,词作为一种诗歌形式,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美。宋词从风格上来看,就有两大流派:婉约派,侧重写儿女风情,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代表人物有柳永、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等等。另一个是豪放派,这些作品视野广阔,气势恢宏,豪迈奔放,有一种雄奇、豪放之美,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陈亮、陆游、张孝祥等等。


音准不准的作家刘剑锋


词牌的含义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用于填词的曲调名称,犹如今天的曲谱。词作为一种诗歌形式,兴起于隋,流行于唐,盛行于两宋。旧有曲调人所谓的"诗""词"都是古时人们的歌曲,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一般的词人只依据字数、平仄、制式负责“填词”就行了。常见的词牌名主要有忆江南、长相思、渔歌子、苏幕遮、永遇乐、虞美人、清平乐、采桑子、卜算子、雨霖铃、菩萨蛮、醉花阴、浣溪沙、临江仙、生查子、定风波、渔家傲、水调歌头等。

词牌唯美的原因

词作为一种便于吟唱诗歌形式,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种诗情画意的唯美。宋词从风格上来看,就有两大流派。据宋人笔记记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虽‘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可见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侧重写儿女情长的闺怨,风花雪月的缠绵俳侧,音律和谐婉转,语言圆润,清新绮丽,有一种阴柔、和婉、艳丽之美,代表人物有柳永、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等等。另一个是豪放派,“以诗为词”,抒情言志,题材广泛,气象开阔,气势豪迈,雄壮奔放,有一种壮观、雄阔之美,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陈亮、陆游、张孝祥等。词的制式、用语以及内容已经很美了,词牌名当然就唯美了。

词牌的来历

一、民间旧有曲调。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菩萨蛮》因此得名。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玄宗爱唱《菩萨蛮》词,风靡一时。还有《西江月》、《卜算子》、《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

二、摘取词中内容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三词题本来就是词牌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渔,《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须另拟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牌都不是用“本意”的,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两者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一首《浪淘沙》无浪沙;一首《忆江南》也不一定讲到江南,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而已。

四源于典故。

比如《念奴娇》: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善歌唱……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果然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玄宗遂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还有《沁园春》是常见词牌名,调名源于汉朝窦宪倚势变相强夺沁水公主田园之典故。《万氏词律》云:“《沁园春》是古调,作者极盛,其名最显。”


胡林平a


都有来历,而且都是一些很有趣的故事。

 

比如《念奴娇》:

 

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善歌唱……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

 

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果然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活泼泼如鸳鸯戏水。

 

玄宗龙颜大悦,遂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

 

唐玄宗每次辞岁宴会时间一长,宾客就吵闹,使音乐奏不下去。玄宗叫高力士高呼念奴出来唱歌,大家才安静下来。

 

念奴色艺双全,其声名一直传至后世。   

 

北宋政和年间,李方叔见一老翁善歌,曾为此戏作《品令》云:“唱歌须是玉人,檀口皓齿冰肤。意传心事,语娇声颤,字如贯珠。老翁虽是解歌,无奈雪鬓霜须。大家且道是伊模样,怎如念奴?”



耕根


词牌名之所以唯美,是因为它来源比较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到了宋代,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二、摘取词中优美的文字为词牌。

如《忆秦娥》便是取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中“秦娥”二字,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

三、来自写词时取的题目。

诗人写词时取了一个题目,后人就把他当做词牌,比如写舞蹈的《踏歌词》,写夜晚的《更漏子》等。

因为词牌的来源很广泛,所以有来历有典故的词牌名就很多,这里列举几个:

一丛花

一丛花,又作一丛花令,张先之作为始词,且是宋词名篇。据《古今词话》记载:张先曾眷恋一尼姑,庵中老尼看管甚严。该尼姑每卧于池岛中的一小阁上,以俟夜晚与张先相会。临别,张先赠《一丛花》词。南宋范公偁《过庭录》:张先子野郎中《一丛花》词,一时盛传,且很得欧阳修的喜爱。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宋 · 张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沈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千秋岁

“千秋”本指长寿,唐代将玄宗诞辰定为千秋节,见《唐会要》卷二十九“节日”:“开元十七年(729)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张说等,上表请以是日为千秋节。著之甲令,布于天下,咸令休假。”《唐六典》卷四载:“凡千秋节,皇帝御楼,设九部之乐,百官裤褶陪位,上公称觞献寿。”唐教坊为此专门创作了一部大曲《千秋乐》,见载于《教坊记》。晚唐时,《千秋乐》已成为曲子词的词调之一,到了宋代,宋人根据旧曲名另制新声,遂有《千秋岁》的词作,始词亦为张先所作: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天仙子

天仙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据唐人段安节《乐府杂录》云:“《天仙子》本名《万斯年》。李德裕进,属龟兹部舞曲。因皇甫松词有‘懊恼天仙应有以’句,取以为名”。天仙:仙女。多比喻美女。调名本意即为歌咏仙女或美女的小曲。此调的异名有:《万斯年》《万斯年曲》《秋江碧》。代表作品有张先的一首: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天净沙

天净沙,曲牌名,《太平乐府》注“越调”,用于剧曲、散曲套数和小令,是小令、套曲兼用曲牌。此调源于宋金词调。因无名氏曲有“塞上清秋早寒”句,故又名“塞上秋”。代表作非马致远的《秋思》莫属: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月宫春

月宫:古代神话传说月中有宫殿,为嫦娥所居,又称广寒宫。春:春色、喜色。唐郑綮《开天传信记》:“吾(唐玄宗)昨夜梦游月宫,诸仙娱予以上清之乐,寥亮清越,殆非人间所闻也。”故调名本意即咏传说中的唐明皇在月宫中听奏美妙音乐。周邦彦词名《月中行》,为此调别名。代表作有韩淲一首:

月宫春·和吴尉

柳娇花妒燕莺喧。断肠空眼穿。一春风雨夜厌厌。不闻钟鼓传。

香冷曲屏罗帐掩,园林谁与上秋千。忆得年时凤枕,日高犹醉眠。

永乐遇

永遇乐”原是祝寿宴会等喜庆场合所奏的宫廷音乐,可能很早就传人民间,北宋时已被文人用为词调。“永遇乐”词调最早见宋柳永《乐章集》。“永遇乐”有平韵、仄韵两体:柳永创‘永遇乐’仄韵体,此调在北宋均押仄韵,南宋时,陈允平填此调改押平韵。代表作为辛弃疾一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武陵春

武陵春,双调小令,又名“武林春”“花想容”。相传是北宋词人毛滂所创。毛滂根据楚地流传的曲调,作了一曲“武林春”,后来便作为曲子词形式流传了下来,调名取自唐人方干《睦州吕郎中郡中环溪亭》诗“为是仙才登望处,风光便似武陵春”。其源出东晋陶潜《桃花源记》中“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语。代表作为李清照一首: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洞仙歌

洞仙歌,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

洞仙:居洞壑的神仙,泛指得道成仙之人。据北宋李昉《太平广记》载:九陇(在今四川广元西)人张守珪,家庭殷富,有茶园,有一采茶少年自言无亲族,聪慧勤恳忠实,守珪特别喜爱,收为义子。后娶茶园一位二十岁女子为妻。二人能让树生食盐和奶酪,让碗里生酒,自称阳平洞中的仙人,能在洞中洞察人世间的生死兴衰和旱涝风雨。调名本意即为歌咏洞中仙人自在生活的歌曲。敦煌曲中有此调,但与宋人所作此词体式不同。有中调和长调两体。代表作有晁补之一首: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倾。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词牌来源于《水调》曲。《水调》曲,为隋炀帝所制,“炀帝将幸江都时自制,声韵悲切,帝喜之”,也就是说,《水调》是隋炀帝凿汴河时自己写的。到了唐代,《水调》成了名曲,并分成大、小曲,《水调歌头》则是截取大曲《水调》的首章另倚新声而成。所谓“歌头”,是“一曲之始音”,如‘六州歌头’‘氐州第一’之类。相传南唐元宗留心内宠,击鞫无虚日。乐工杨花飞奏《水调》词,但唱‘南朝天子爱风流’一句,如是数四,以为讽谏。后人广其意为词,以其第一句,故称“水调歌头”。代表作有苏轼的一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凤凰台上忆吹箫

词牌取传说中萧史与弄玉吹箫引凤故事为名:相传战国时期,秦穆公有个小女儿,因自幼爱玉,故名弄玉。弄玉不仅姿容绝代、聪慧超群,更精通音律,尤其擅长吹笙,技艺精湛国内无人能出其右。弄玉及笄后,穆公要为其婚配,无奈公主坚持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宁可不嫁。穆公珍爱女儿,只得依从她。一天夜里,弄玉一边赏月一边在月光下吹笙,却于依稀仿佛间闻听有仙乐隐隐与自己玉笙相和,一连几夜都是如此。弄玉把此事禀明了父王,穆公于是派孟明按公主所说的方向寻找,一直寻到华山,才听见樵夫们说:“有个青年隐士,名叫萧史,在华山中峰明星崖隐居。这位青年人喜欢吹箫,箫声可以传出几百里。”孟明来到明星崖,找到了萧史,把他带回秦宫吹箫,箫声引来龙飞凤舞,萧史与弄玉也结为龙凤。后文人墨客纷纷歌诵这段历史,“凤凰台上忆吹箫”也由此而来。晁补之创调,但代表作确是李清照一首: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现今存录有一千六多个词牌,有兴趣可以慢慢去了解。


俞木榆


所有词牌名都有来历这就说一个: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词云:“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乐府遂曲“如梦”二字名曲。

《如梦令》纳兰性德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

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

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

诗词赏析

全诗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一见钟情,相互爱恋的复杂情景,色调和谐,构成完美意境。表达了词人相思的痛苦哀伤。



听清风八韵


  苏轼一首《念奴娇》流传千古,可你知道“念奴”是谁吗?柳永一曲《雨霖铃》凄婉动人,可你知道“雨霖铃”最初是唐玄宗在雨夜哀叹自己无法保护杨贵妃吗?“踏莎行”的“莎”还在读shā?........ 蝶恋花、浣溪沙、水调歌头,这些脍炙人口的词牌名,不止词美,词牌本身就已经让人浮想联翩了。词牌不仅是词的格式,它们自身也是有故事的,这些美丽的词牌,你知道它们的来历吗?

词牌 ,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词牌也叫词典。词典,兴于元初,李渔著《闲情偶寄》所述,唐则诗人济济,宋有文士跄跄。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


攀阅


因为宋词中有很多充满诗情画意的词牌名。

一、蝶恋花

“蝶恋花”本为唐教坊曲名,因梁简文帝的“翻阶蛱蝶恋花情”故得此名,又名《鹊踏枝》、《黄金缕》、《卷珠帘》等。不过,我还是更喜欢“蝶恋花”这个词牌。这让我想到春日的美好韶光,想到“陌上花开蝴蝶飞”的动人画面。

二、浣溪沙

“浣溪沙”这个词牌,据相传,最早可追溯到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西施本为越国一乡下女,她常常在若耶溪畔浣纱。想必西子在浣纱时,她清秀的脸庞、摇曳的身姿,一定成为了很多人心中难忘的风景。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后世便有了“浣溪沙”这个优美的词牌名。

三、踏莎行

“踏莎行”来自北宋的名相寇准。那年早春,寇准和友人饮酒赏乐,因唐陈羽有“众草穿沙芳色齐,踏莎行草过春溪”之句,故得《踏莎行》这个词牌。“莎”(suō),即是野草的一种。

四、青玉案

昔东汉张衡《四愁诗》里一句“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给后世的宋人,留下了“青玉案”之词牌。其实,这首《四愁诗》,明是写情,暗却是隐喻张衡自己的不得志,以及忧国忧民的情绪。故以《青玉案》为词牌的作品,多悲凉、悠远之调。

太多了,不一而足。


三自君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所以词牌也叫词典。词的格式大约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词,又称长短句。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还有因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格式又有几个词牌。

词最初是有伴曲而唱的,通常是曲调根据词的内容而定。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了变化,词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例如:《卜算子~咏梅》,“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怕标题。词牌通常也决定词的平仄。象《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女蛮国向唐朝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身上佩挂着珠宝,像菩萨,所以才有《菩萨蛮》词牌。《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用户言午泽群


对的,初期词牌很多都有来历,并且词牌规定了曲调,和内容有相辅相成。后面随着词牌的广泛应用,更多使用词牌的格式填词了,和内容关联就没那么紧密了。

下面列举大家熟知的词牌名。比如,菩萨蛮。这是唐朝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女人身披璎珞,像菩萨一样的装扮。宫里的教坊,也就是音乐机构,给他们专门谱曲,就叫,菩萨蛮了。

此外,还有念奴娇。贺新郎,这个曲子源于女子思念丈夫,因此,贺新郎的词,很多与怨妇诗词有关啦。

希望能启发提问者


china传统文化


词牌都有来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