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在广场上看到有人在醮着水写字,请问他们的技艺达到什么水平了?

志满乾坤


在广场上蘸着水写字称为“地书”。就是用由海绵制成的地书笔蘸上水在地上练字。这种既方便又环保的书法形式集锻炼身体和陶冶情操于一身,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普及和练习者书法水平的提高。

一般写地书的人大都是中老年人,而且一般都是有一点笔墨水平。但是也有例外的。我认识一位老年人,是普通工人退休。文化水平不高,也没有什么书法水平。退休后无所事事,他尝试着学写地书。几年坚持下来,写的字有模有样,很不错。而他本人也在写地书过程中,变得沉稳内敛,身体也强壮了不少。


武汉零仃洋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这种用“地笔”写的字也在书法范畴,只不过归结到软笔书法的话有点牵强,硬笔书法就更不是了,我夏天晚上有空的时候也经常带儿子在广场用地笔写字,我来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由于地笔是蘸水写的,比墨汁要顺滑,再加上地笔海绵头弹性好、不分叉的特性,写出来的字圆润好看,而且手感很好,有助于增加自己练字的信心。

其次,由于地笔是在户外进行的,可以增强练字的趣味性,我儿子就比较喜欢,玩、学互不耽误,还能经常得到路人的表扬,满足了我孩子一点小小的虚荣心[呲牙]

再次,用地比练字不需要纸墨,也不受场地限制,既陶冶情操,又经济又实惠。

最后我们回到主题,虽然地笔要比毛笔更容易书写,但是想要写好也是和书写者自己书法水平成正比的,字写的不好的或者没有点过书法的人根本写不好,有书法功底的人写出来的字是非常漂亮,所以想要写好地笔书法,自己的书法水平是至关重要的!自己的一点愚见,希望能帮助你。[呲牙]


流浪傻头鱼


三十年前我就在写地书,君不知我县解放后最知名的一位书法家从小就有写地书的习惯。写地书一可节约筆墨纸张,二可段练胆量,三能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大凡写地书比较成熟的老者是有些笔墨功夫地。古人云,善将不择兵,善书不择笔。如果没有这方面天赋,用什么写,在哪写都写不好中国字。如今书协会员多如牛毛,能临埸作书者少如牛角。我还有一个爱好,就是专门与“大家”pK,前提是不择工具,不择环境,不择书体,不择禸容。书为小道,壯夫不为。广场地书现象,是一景观,大不可过度褒贬。


九三书道790


我是文字心语,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用特制的毛笔醮着水,在室外的地面上写大字,一般对这种书写方式称作为“写地书”。

喜欢这种书写方式的人大都是老年人。退休之后的老年人,时间非常充裕,除了帮助儿女带带孙子辈、采购做饭外,也需要有一二种业余爱好,用来打发休闲的时光,丰富一下自己的退休生活。选择“写地书”,无疑也是一种很好的有意义的方式。


写地书相对方便,不需要准备纸墨笔砚,只须一根很长的自制的地书毛笔和一个空塑料瓶子即可。笔者曾和一位写地书的老人聊过天,也看了他制作的地书笔,是用硬海绵、塑料瓶口和一根废弃的拖把杆制成的。当然,自制地书笔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据老人介绍,他制作一个地书笔,可以用一年左右。比起正规的笔墨纸砚,成本还是蛮低的。


老人告诉我,他坚持写地书,已经有五六年时间了。只要不刮风下雨下雪。他每天都坚持出门写地书。一支地书笔,一个空塑料瓶。一般的地方都能找到水。当然写地书也需要空间较为宽敞空旷,水泥地板比较平整,又不打扰到别人的地方为最好。地书写完,水干字消,对别人,对环境都没有任何妨碍和影响。

写地书,除了练习书法写字以外,对健身也有很大的好处。书写者,思想比较集中,屏气聚神,心无旁骛;脑无杂念,心少烦恼。每每看到自己书写的书法,一天天有所长进,心中也会有一种颇有成就感的快乐。



至于题主所提到的写地书的人,书法技艺达到什么水平?这就是因人而异了。据我和那位老人的交谈中了解到,多数写地书者对所谓的名誉称谓,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只是属于一种个人的业余爱好而已。健身和丰富退休生活是主要的目的。笔者也经常观看别人写地书,真心觉得有不少老人的地书写的相当不错,心里挺佩服的。当然,笔者是外行。看到别人写的字好,就会打心里佩服。


文子心语


比下面这种东西强一亿倍!!!


生活大搞笑


第一次见在地上写字,大约在二十年前,那时他们用的“笔”,还是用布绑在棍子上、类似拖布的样子。


真是“有需求就有市场”,不知何人何时发明了用海绵做成的笔,专门用来在地上写字,这种方式还有了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地书。

前些时候,还听说很多地方有了地书协会,不时还举办地书比赛。

无疑,喜欢地书的老年人都是喜爱书法的,为此他们忙得不亦乐乎。

老年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既能陶冶情操,读书写字,又能交朋结友,消除寂寞,还能锻炼身体,活动筋骨,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说到书法,“地书”离艺术较远,这正如京剧“票友”,玩玩可以,千万别把自己当“角儿”。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技艺参差不齐,在公园中写地书的大都是老年人,这些老年人基本都是退休后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或者本身就对书法比较感兴趣,所以才会选择去空旷的公园里写字。

在公园空地上写字,可以引来围观者制造气氛。很多老年人的儿女不在身边,退休后突然空闲下来在心理上会很孤独。在公园里写字,可以让来公园里游玩或锻炼的人围观,围观者有的赞叹、有的欣赏、有的交流,这种气氛会让写字者内心愉悦,且有一种成就感,舒缓了老人内心的孤独感。这种开放式的互动氛围,事在家里纸上写字所不具备的。

其次也是一种健身活动。老人家在空地上写字用的不是普通的毛笔,而是自制的海绵大笔,如果不勤加练习,真没有力气去写好字。老人长期加以习练,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综上所述,技艺就不重要了,硬要说,就是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长安万卷楼


题主所说的就是人们常指的地书法。

地书书法在老年人群中面比较流行,经常看到在公园或风景区路边有不少老人拿这那种长长的特质毛笔,提着个水桶,醮着水写字在地上津津有味的写字,各种书体的都有,每个字几乎写得有碗那么大,蔚为壮观。这玩意看着玩、凑热闹的成分比较大,个人认为其艺术性不强,而且又是用水在地上写,常常写几个字就干了,很难整体的评估其艺术性,多数都是沦为写字技术表演。

如果要说技艺达到什么水平,这个得具体分析了。有些老人写的不错,有些写的差强人意,有些就是纯粹的江湖体。不过想要写好地书书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地书书法要求站着且弯腰写字,比较费劲,常常写的你腰酸背疼,而且又是拿着那种长长特质的笔,笔头非常的不好控制,特别是笔尖,加上书法这个东西需要时间的锻炼,没有几年的功夫难有所成。所以就目前的地书书法总体水平而言,技艺不高,只能算一般吧。大多数都是作为老年人的娱乐爱好,写写玩玩就够了,卖弄着者的居多。

不过也有不少写的非常好的。本人之前在到杭州西湖游玩的时候,碰到个写地书书法的老者,学习赵孟頫书法。写的是赵体兰亭序,字写的相当圆润带劲,刚劲有力,但是飘逸不足,且显得的有些僵硬刻板,跟这老者交流说写了8年!想来挺佩服其坚持的精神的。关键是这老头精神矍铄,对书法的认识也非常的深刻。因为本人自己也挺喜欢书法,交流之后说自己没有学习毛笔书法,感觉挺可惜的。

地书书法可以算作是摩崖书法的变体吧,想要学好比较难。现在在广场上常见的那些技术水平都一般。


蜕变的空间


在广场上写地书的练习者或创作者,他们的技艺有高有低,参差不齐。以我来看,有以下几个群体:

一、少数专业书法家。这些书法家们,一般时间在晨起的阶段到广场上练习书写,因为这时候的人比较少,可以静下心来,主要是通过地书来练习腰力和腕力。

二、少数有一定水平的书法爱好者。这些爱好者在书写水平上相比一般人较强,他们书写的字体,行草隶篆都有。通过地书的练习一是练习腰力和腕力,二是通过写大字来更好的分析字体结构,三是有点小私心,就是小小的展示一下,得到一个虚荣心的满足。

三、少数书法爱好者,这一部分人的书写水平,只能用字来说,他们热爱书法,但写出来的是自成一体的字,有“老干部体”“江湖体”“书画体”等等,五花八门,形形色色,这部分人,不以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为目的,纯粹就是杂耍。还有,这一部分人,听不得批评,见不得他高,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当遇到比自己写的好的书家,还要好好的说一顿,你这不行,那不行,仿佛这个场地里,王羲之,赵孟頫,米芾都要逊色三分。

四、少数学写字的孩子,这些孩子也能认真的去练习,书法中的结构,遇到书法的确好的老师还会虚心的去请教。

五、少数路过的情侣,一般情况下男孩在地上写个女孩的人名,写个我爱你等等,字体歪歪扭扭,惨不忍睹,纯粹就是献媚。可不知道,爱情也会随着字体的慢慢干涸渐渐枯萎。

六,少数家长溺爱下的孩子,这些充满虚荣心的家长为了就是臭显摆自己的孩子有多么优秀,孩子刚刚4,5岁什么都不会,拿着毛笔去写拼音,阿拉伯数字,嘴上不说就像听听旁人去怎样夸赞他的孩子,小市民思想,俗不可耐。


大叔麻辣说


说到广场地书,我有切身体会。2016年秋天,我曾经跟着几位老师在广场写了一段时间。虽然手感与用毛笔在纸上有所不同,但也能看到进步。总结地书心得,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广场人多。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广场写字,总有人围观,其中不乏书法爱好者,隐藏于民间的高手,他们会发表一些意见和建议,或许能够提高自己的水平。

二,锻炼身体。我们几个人的地书笔都是宋老师自己做的,一根废弃的扫把杆,一个矿泉水瓶,一块海绵,有一定的重量。用它写一个多小时,肯定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三,节俭环保。提一桶清水,在地上写一会儿就干了,不影响人们在广场上玩耍,还节省笔墨纸砚。

至于书法水平,则是什么水平的都有。有造诣很高书协的老师,也有一些初学者。总之,地书也是传播正能量的一种方式。

下图是我的地书照片,请朋友们提出宝贵的意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