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教,父之过”有道理吗?为什么?

情与德


大家好!很高兴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子不教父之过”,这是肯定的,因为小孩的教育,只能由父母做主,如果父母不送孩子去学习,就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结局,任何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很无知的,只有通过学习前人积累的经验和遗留下来的知识,才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质,才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才能把前人的文明发扬光大。才会有科技的发展,从而让社会进步繁荣。

其实“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是,我们二千多年前,孔子注的“三字经”经文,它的本义是,小孩子一定要让他读书,接受教育,方有出息。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先生(老师)应该要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加以严格要求,这样才不负孩子父母的心愿,才会教育出优秀的人才。

不过现在很多人只从字面上理解“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认为父母要如何教育孩子,又是用什么方式教等等,这个理解还是不错的,只要能把孩子教育好,就是好事。只是把原文意思理解偏了。这可能是现在年青人对古文接触少吧。

谢谢大家,我的分享到此,希望我的分享能让你得到启发。


自然与生活


这句话出自于《三字经》,意思是生养孩子却不加以教育,是为人父母的过错。

像这样的实例数不胜数,一代毁三代。

邻居家的伯父伯母常年在外工作,把自己的小孩交给爷爷奶奶带,时隔几年孩子也8/9岁了,伯母想着在县城找一份工作,前些日,腿不小心被三轮车撞骨折了,奶奶又坐不了车,想着儿媳妇一个人在县城腿受伤了又没人照应,(有健,不是真实名字)又在放暑假,想着让他去照顾他母亲,这样也有个照应。“你妈腿骨折了,你下县城去照看几天”,在看电视的有健不耐烦的说:“去干嘛,又没多大点事,不去”。不知道伯母后面听到自己亲生儿子说这样的话是什么感觉。

(这都不算事,什么才叫事,都说十指连心,自己亲生的都这么说,那还有什么感情可言,还有什么母子亲情所在?造成这样的原因又是什么?)后面实在没办法,奶奶只能打电话叫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回来照看。

受到现代的环境的影响,很多家庭不得不远离家乡去外地工作,造成一批又一批的留守儿童在家无人管教,疼孙子的爷爷奶奶更是百般呵护,舍不得打舍不得骂,要什么就给什么。

(因为小时候也是留守儿童,深知留守儿童的“苦”,别人家吃饭时都是吵吵闹闹的,自己却是一个人,自己做饭自己洗衣;自己一个人吃自己一个人睡,想哭却又哭不出,那种滋味有苦得咽着,有泪得喊着)

在外工作的父母以为挣钱就能过好日子,结果拼了命的去挣钱却丢失了与孩子那份应有的感情,即使家财万贯又能如何,没有把小孩教育好,没有继承父母的意志,顷刻间就会败坏所有的家产。

我希望为人父母的不管有多难,多辛苦,都能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你是否愿意和我们去外地?)陪孩子笑陪孩子哭,陪孩子吃饭陪孩子睡觉,把该教的教给孩子学,把该做的做给孩子看,足以。


火烧太阳


俗话说,养子不教如养猪,养女不教如养驴。一个人的成长,除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外,特别是环境影响和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肓,对孩子的成长以及品性的养成至关重要。

农村有句俗语,甚么苗苗,结甚么桃桃。我的一个小友,他的父亲平时教育他时,父亲横眉竖眼教他,而他也横眉竖眼领教,当他的行为被他父亲看见时,开口就骂,动手就打。我这位小友采取逃得脱就逃,躲得过就躲,父子俩就象猫和老鼠。后来我的这个小友也当了父亲,而他对自己的孩子比起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育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我问我的小友,为什么会这样,他说他也不知道,就是克制不住自己。于是,又让我想起一句古语,好种不钟,谬种流传。不知是报应或者是遗传?

看见小友教育子女的方法,我不得不扪心自问,我又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后人呢?以人为镜,可以正身。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我采用温和的语气,尽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浅显的比喻,谆谆善诱的指导,让孩子由初懂到深知,使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中不断成长起来。

孩子是父母的依靠,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样板。生孩子容易,精心培养教育孩子就难。作为人生父母,上辈不管下辈事,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一辈更比一辈帅,才是为人父母的心愿。


忙里偷闲花甲人


我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老大上小学二年级,老二上幼儿园。

我觉得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先不说已经把孩子教育的有多好,但是我发展一些事情跟您分享一下。

我有几个爱好,每天读书,每天练习书法,还有偶尔会运动一下。每当星期天的早上,我在书房读书的时候,孩子就会拿着课外读物坐到我的旁边一起,每当我练习书法的时候,孩子也会嚷嚷着要写字。所以我发现,我们自己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到孩子。换言之,我们做父母的是孩子的榜样。所以说教育孩子,并不只是我们正儿八经的给孩子讲道理,传授知识。我们日常的言行,生活习惯也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所以我认为子不教父之过是有道理的,大家觉得呢?


写字我是认真的


上午好!有道理。孩子从小就要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要以身作则!。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孩子,从小就要发现孩子的优点,教育孩子要以鼓励为主,把孩子当朋友处,用沟通交流方式相处最好。我女儿刚考完研,我们家三口有个家庭群,每天早晚都互相问好!有时间就在群里分享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良好习惯很重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人生最大的事业。



光辉089


我以为“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既有道理,又不是绝对真理。

“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出自《三字经》,原文为: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译成白话的意思是:

生养了孩子不严加教育,这是父母的过错;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是老师的懒惰;作为子女不用心学习就是大错;年少时不努力好好地学习,长大了又有什么作为呢?

“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就是指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和重要,让父母做子女的“背锅侠”,这自然是有失偏颇的。

为什么说“子不教,父之过”这话既有道理,又不是绝对真理?

我以为主要因为如下两点:

一、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

“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放在农耕社会还有道理,因为那时社会闭塞,子女的生活和成长环境,主要局限于家庭的一亩三分地,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影响是主要的因素。

而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各种诱惑实在太多,子女的生活和成长,更多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样一个家庭,同是血缘同胞,同样的家庭教育,但子女长大后,很多人走向了不同的人生。

君不见同样是一对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有的人恪守做人的公德孝敬父母,提携兄弟姐妹;有的人只顾一己私利,既不孝敬父母,也不帮助兄弟姐妹,一心向钱看,罔顾孝悌传统。

不得不说,这些“白眼狼”子女,在现今社会并不少见。

二、人是极其复杂的生物。

吾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思是人的秉性从小就注定了。还有句古话: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比喻同胞子女的品性和爱好各不相同。

人是极其复杂的生物,人的心理结构、精神气质和为人品性,并不单靠父母教育所能决定。

人们可以看到,同样一个家庭的子女,有的人天资聪颖,有的人天性愚笨;有的人豁达开朗,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豪爽大方,有的人吝啬小气。

这样的差异,绝非一句“父之过”所能解释推诿的。

科学家哲学家穷经皓首想搞清楚的命题“我是谁”,恐怕上帝造人时就没有留下什么“秘钥”,人类也许永远无法明白人的生命构造和心理系统的奥秘。

因此,“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既有道理,又不是绝对真理,人们应该辩证的看待。


白话石说


有道理!

“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源于《三字经》,原文为“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生养孩子不严加教育,这是父母的过错;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就老师的懒惰;为人子女不用心学习就是大错;年少不学习、不努力,就是长大了又有什么作为呢?

用在现代就是指家庭教育。

从孩子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便是一个集体中的一名家庭成员,从那一天起,家庭,父母便与孩子紧密相随,我们也在那一刻开始了我们一生的学习,也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父母便成了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人生中,家庭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说起孩子,大概每个父母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孩子的成长倾注了父母太多的心血与爱,当然孩子也带来了数不清的欢乐。孩子们一天天在成长,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如今的小小儿童,他们的变化带给我们一个个的惊喜。

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为人父母的成长过程,孩子一出生就意味着教育的开始,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家长不能仅仅关心孩子的智力开发,学习成绩的好坏。我认为,家长应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社会道德;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即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父母要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它是学校教育最好的补充,是整个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学校是不可能单独把孩子教育成才。

看看孙小果,看看李刚这些出名恶劣的人物,普通老百姓就更多的没边了,相信大家周围或多或少都有例子,比如谁家的坑爹妈来还债,很多例子的。

李玫瑾教授说:孩子6岁前,父母的话是黄金,12岁以后,父母的话就是垃圾。你要是真的爱孩子,就应该从小管教他。

可是太多父母都搞反了,孩子小时候总觉得,这么小懂什么,所以不管。或者看他那么可爱,只想宠溺,舍不得管教。也或者自己工作忙,顾不上,觉得由他去吧,树大自然直。可是。人是很难自己长好的,如果父母不管教,任他野蛮生长,最后他很可能长成祸害,害人,害己,害你。

而到他长大了,开始出问题了,你再想管,已经晚了,他早不听你的了。

现在的家长总是过多地关注孩子学习,怕他成绩不好,长大没出息。

其实孩子没出息也不可怕,大不了以后做个平凡人。

比没出息可怕十倍的,是不省心。

因为他不但自己过不好,还会连累你也过不好。

孩子这东西,教育好了是好孩子,教育不好,就是讨债鬼。

一个不省心的孩子,能轻轻松松搞得全家暗无天日,一辈子不得安生。

所以,养不教,就是在给自己挖大坑,将来迟早有一天自己掉进去,哭都不知道找谁哭。这样的悲剧太多太多了。

也所以,为人父母,最不能疏忽的,就是趁孩子尚小,好好教他做人。

让他知道,生而为人,要上进,要走正道,要懂人事儿,要与人为善,要有所敬畏。

如果该教的你不教,他将来第一个祸害你。

别让孩子,成了你未来路上最大的坑。

养儿不易,不要给自己挖坑。

推荐有娃的家长们看银河补习班。





茶小西


问题:“子不教,父之过”有道理吗?为什么?

说法是这么说,儿子不好老子教育无方,儿子好老子教育有方,从大面上看和说法,也有一定的关系和道理。

在这里不说名道姓,就比喻比喻说事吧,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出产的孩子,在学习方面就比较容易出成绩,在待人方面就比较有礼节,就是孩子做错了事,以教育为主,很少看到这样家庭中的老子下狠手打孩子的,出产的孩子就比较优秀吧,家庭环境好也造就出好成绩的孩子多些吧。

也有个别这样家庭出产的孩子,老子教育再好儿子不出条,不往正路上走也没法,现实中就有,老子是有头有脸的人,儿子犯法入狱的,你能说他老子不好吗?教育无方吗?这种孩子就是自己出产的不好,在社会上不学正道,觉得自己家中有钱交往了不三不四的人,能学好才怪哪。

还有一种家庭,老子在教育孩子方法上,本身就存在着不正确的教育方式,老拿过去式来教育法,总觉得棍棒底下出好儿,出孝子,孩儿一做错事,拳头捣,巴掌煽,用足力气脚来踹,能起到好的教育作用吗?也未必吧。

当老子的在教育孩子方面,还是应该以教育为主,孩子错的厉害点,打两巴掌也无妨,别把孩子打出毛病就好,我觉得还是看孩子怎样出产了,谁家当老子的也愿意自己的孩子出产好吧。

个人理解说法,欢迎网友们评论,谢谢。






老头哥儿


子不教不能全推给父母。应该是,子不 教,父有过,社有责,官者公,名人正,好风兴。就是说一人的成长与家长教育有关,但与社会环境风气也有重要的关系。婴幼儿受家长影响较大,但是到了青春危险期受社会影响大。我们有这样的感觉孩子小时候听话,大了就不听话。其基本的原因是模仿力强,而且特别爱模仿对社会有影响力大的人,如官者名人场面人。所以三字经有严重的缺陷。再官本位文化的中国是回避官者明人场面人的表率作用的,一唯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服从。孔子的话你要分析起来都脱离不了他的官本位思想的实质。


用户3921394361693


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你便被眼前发生的一切所感染、熏陶着。

动物有模仿能力,人更强。无论恶与善、丑与美,一旦在脑海里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就会逐渐形成一种习惯。当这种日积月累的习惯发展到一定程度得以巩固,就逐渐形成了人所各异的价值观。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行为举止也就难以相同了。

今天我们所说的“价值观”,只是指好与坏宏观方面的归类。微观来说,地球上人,恐怕没有两个人的价值观是完全相同的,与人的指纹的唯一性一样。

人,与一颗树的成长一样,具有着很强的早期可塑性。从一粒种子萌发,到生长出小苗,直至参天大树,其过程始终受周边的环境因素影响着,温度、湿度、风霜雨雪等等。倾斜的树苗,总会倒向土壤坚实的那个方向,此时不及时扶正,给另一侧已经松软地方培土加压,这棵树便很难与下面的气候抗衡,即使不倒长成,也会是弯曲的,其利用率并不高。

育人与种树是一个道理。父母是种树人,孩子即是那株小苗。具有良好社会价值观的父母,会不断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举止,好的加以褒扬,坏的加以扶正。

习惯几乎作用于所有动物身上。无论好习惯还是坏习惯,一旦养成,想改变它,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因为它已经根植骨髓,遍布身体的每一根神经。因此,聪明的父母,总是注重孩子幼时的培养,因为可塑期下功夫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愚蠢的父母,孩子幼时往往是溺爱的,待到坏习惯养成再去斧正,就如花再大的力气把已经长歪的树木拉直,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望而兴叹。

社会之所以能够向前发展并健康有序,正确的价值观功不可没;人类之所以能够繁衍至今而不灭绝,与占据着大部分人头脑的正确的价值取向息息相关。

人活在世上,成功与失败,与天时地利等环境因素有关,更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受社会接受的程度相辅相成。具备良好品质的人,成功的机会总是胜于素质有问题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的价值取向天天在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孩子是树苗,也可以说是一张白纸,不负责任的父母,要么在它上面没有丝毫着墨,要么就是在它上面涂满黑色;而用心的父母,却能用尽心事,在它上面构画出一道道美丽的彩虹!

人人都希望自己孩子将来优秀而成功,但方式方法及力道不同,不一样的结果也会立竿见影。我并不完全赞同“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的古训,但对于教育孩子,尤其是品质方面出了点问题的孩子,少了严苛固然不行。

“子不教,父之过”。父亲负责儿子长大成人成才,母亲管好女儿长大守规矩妇道,这是旧社会的家庭教育分工,早已不合时宜,现在讲求的是共同教育。希望年轻的父母们都能充分理解“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两者之间的利弊关系,腾出足够的时间,把心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多给他(她)们一点良好的价值观的熏陶与灌输。——对孩子的一生来说,成人与成才同等重要。

愿祖国的花朵都能艳丽绽放并蓬勃向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