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有我”微徵文(一)

  

  

共克疫情 中版在行動 |“戰疫有我”微徵文(一)


  為銘記這個不平靜的春天裡所發生的一切,我們在海峽兩岸新媒體原創大賽的基礎上,特別搭建微徵文平臺,面向全社會發起“戰疫有我”微徵文。

  微徵文自啟動以來,獲得了來自全國各地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作者的熱情支持。他們有的是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有的是社區志願者,有的是醫護者年幼的子女,也有的是像你我一樣的......


最美的“過年新衣”

作者 | 范進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小朋友們哈哈笑……”

  人高馬大的大張,53歲了,對於這首兒時的童謠記憶猶新。無論是為人子、為人夫,還是為人父,每到過年的時候,大張都要給自己準備一套新衣服。

  2020年春節,儘管新冠肺炎肆虐神州,大張還是忙裡偷閒,給自己準備了一件筆挺的呢子大衣。

  除夕夜,大張和妻子在父親老張家裡吃了團圓飯。回到自己家,他把過年新衣翻了出來,搭在沙發靠背上。“我這模特一樣的身材,明天穿上這件呢子大衣走出去,一定很帥!”大張洋洋自得一臉憧憬。

  “你就別臭美了。”妻子一邊笑,一邊拿過大張的呢子大衣掛起來,“別弄出褶皺來,要不穿上不好看。”

  “明天上午,還有個確診的病人要轉院治療。”大張看看過年的東西準備得差不多了,就對妻子說,想去單位看看,再最後檢查一下負壓轉運車,不要關鍵時候掉鏈子。

  除夕的夜晚霓虹閃爍,大街上的行人和車輛卻稀稀落落。

  還沒到單位,大張的手機突然響了起來。辦公室主任通知:有個從武漢回來的發熱病人需要立刻轉運。大張心裡一陣慶幸:來得正是時候。

  他得意於自己的“先見之明”。

  在消毒員的配合下,大張穿上防護服、帶上護目鏡,駕駛救護車趕往病人所在的小區。一通忙碌回到單位,新年的鐘聲響了起來。

  “一早還要出車,不如就在單位睡一會兒吧。”大張打開空調,和衣躺在辦公室的沙發上。很快,鼾聲在樓道間迴盪。

  大年初一上午轉運完病人以後,大張回到單位,又是洗、消、脫,三個字看起來簡單,走完一次程序就要個把小時。等消殺處理結束,吃中飯的時間到了。大張這才想起來,早飯還沒有吃。

  大張一邊吃著工作餐,一邊惦記著家裡的新衣服,想回去穿一下,又怕隨時會有新的任務。一直值班到晚上七點多,外面下起了小雨。大張回到家,總算吃上了豐盛的飯菜。

  “過年新衣服,初一不穿啥時穿?”妻子把呢子大衣遞了過來。“算了,不穿了,等明天早上起來再穿吧。”大張打著飽嗝,把新衣服又放了回去,“現在穿,豈不是錦衣夜行?”

  睡到半夜,大張電話響了,又有新任務。他趕緊起床,冒著雨趕到單位,換好防護服,衝進了夜色中。任務完成的時候,已經是初二的凌晨三點,大張乾脆又睡在了單位。

  “從除夕到現在出了多少趟車,記不清了。”大年初五,大張一天之內轉運兩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跑了八百里。

  大張一直耿耿於懷的是,筆挺的呢子大衣還沒穿上。妻子安慰他,“你穿防護服的樣子也挺好看。”大張呵呵笑了。

  2003年“非典”肆虐,大張在一線隔離環境中工作54天,運送了近百名“非典”疑似病人;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帶領急救隊趕赴災區,不顧餘震和山體滑坡危險,轉運傷員92人……身穿防護服的他一次次被攝影記者捕捉進鏡頭。

  大張真名張勁松,黨員,退役軍人,現為鹽城急救醫療中心車管科的科長。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到了最關鍵時刻,大張把筆挺的呢子大衣乾脆掛進了大衣廚。妻子感到奇怪,“你不會留到明年再穿吧?”

  大張又是呵呵一笑,“等到疫情防控阻擊戰打贏的那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