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發現驢少了一隻耳朵,士兵表示不是自己乾的,為何將軍不找凶手卻下令築城?

秉燭讀春秋


自古為將者,不但要有超群絕倫的武藝,也要有過人的洞察力,總之看事情要先人好幾步,能夠知己知彼,又能夠未卜先知。

驢耳朵被割是怎麼回事?將軍看見驢耳朵被割,又怎麼預料到“大敵將至”呢?

故事的主人公叫司馬楚之,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將軍,他生於兩晉南北朝之際,是東晉宗室的名臣。

劉裕篡位後建立了劉宋,晉朝就滅亡了,劉裕跟其他開國皇帝一樣,上位第一件事就是“照顧”前朝皇族人士,《資治通鑑》載:“誅翦宗室之有才望者”。唯獨司馬楚之倖免於難,司馬楚之是司馬懿四弟司馬馗的八世孫,聲望很高,所以被提為北魏一員大將。不過司馬宗室的其他人好像沒那麼幸運,都被躲過殺戮的屠刀。

司馬楚之徵涼州、平仇池,後來又被派去征討柔然。

這件事發生在司馬大將軍率軍討伐柔然的時候,不過在這場戰役中司馬楚之不是先鋒,也不是中軍,而是後軍押運糧草的負責人。

司馬楚之和濟陰公盧中山等督促軍糧運輸以接濟大軍,他跟部下有說有笑地例行檢查柳樹林附近的行軍情況,士兵突然慌張來報說:報告將軍,驢少了一隻耳朵。

司馬楚之覺得奇怪,他去檢查了一下,回去想了片刻,瞬息神情凝重起來。他馬上下令三軍:停止行軍,原地待命。過了一會他又下了軍令:原地築城!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此時將軍的命令如同皇帝的聖旨,大家懵懂而堅決地執行著命令,不過他們對將軍說,築城要用到的材料不全,問怎麼辦?

原來築城要用石頭、原木、石灰、稻草,還需要雞蛋、糯米,那麼司馬楚之是怎麼解決材料問題的呢?

《北史》中有記載:“即使軍人伐柳為城,水灌之令凍,城立而賊至。冰峻城固,不可攻逼,賊乃走散。”

司馬楚之讓士兵用柳條和泥巴築城,不斷往泥土和柳枝上加水,一座“模型”很快就建築好了,矗立在那裡。士兵心想:這個塑料“城牆”能擋住敵人的進攻嗎?再說敵人在哪呢?真的不是臆想出來的?

第二天士兵對著一座被冰凍得堅固如鐵的城池,驚得下巴頦差點掉了,這簡直是一座“冰城”,準確地說是‘冰牆”。

果然,柔然的騎兵撲天蓋地殺將過來,而司馬楚之卻好整以暇,帶著士兵走上城頭,談笑風生,泰然自若。

我們知道騎兵慣用長槍,遇到冰牆阻擋,無法一躍而起殺入城內,更無法縱火燒糧。

兵貴神速,對柔然而言時間就是生命,截糧草講究兵貴神速,晚了恐怕被後面趕來的北魏大軍圍剿,而冰牆的存在讓快速進攻成為奢望,柔然只得狼狽離開。

事後士兵們都對司馬楚之十分歎服,並問他怎麼知道的?

司馬楚之解釋道,驢耳朵是柔然探子的信物,表示發現敵方糧草軍隊,是柔然的一個習俗。他對此瞭解很清楚,所以能當機立斷做出決定。

司馬楚之洞悉事實,有智慧有謀略,知道敵人不會戀戰,意在速戰速決,這才能夠取勝,說明他絕非一般人,而是一個軍事天才。

就這樣司馬楚之在邊境駐守了有20餘年,功績顯著,死後褒贈徵南大將軍、揚州刺史,諡號貞王,陪葬金陵。


靜說歷史


這個故事呢,是有,道理呢,大家也都懂。

也就是當時有個將軍叫做司馬楚之,當時帶著自己的軍隊往前線均勻裡面運輸糧草,結果這個時候旁邊有的士兵在那裡討論說運輸糧食炒了一個驢子突然少了一隻耳朵,當時這個將軍感到十分的奇怪,因此去詢問自己手底下士兵說這個驢子到底是誰割掉了他的一隻耳朵。

所有的士兵都回答這事兒絕對不是自己乾的,但是這個驢子,他的傷口確實是刀割的,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司馬楚之立刻命令自己手裡駕駛並拿柳條和土,水,三樣東西鑄造城牆,士兵都感覺很奇怪,首先第一點天寒地凍的,這個時候拿水去造東西,這有點兒不合常理,天冷了水也涼,大家也不希望自己凍著,其次為什麼突然建造這個城牆的,這是不是有點兒太過於小題大做了?

但是軍令如山倒將軍命令怎麼看也只能這麼幹,因此手底下士兵趕緊聚攏到一塊兒,把自己的糧草作為中心圍起來了一座城市兒,拿柳條作為框架,拿土和水作為填充物,這樣美鑄造一層變潑上水,(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由於天氣比較寒冷水立刻結冰,因此在這種極端條件之下立刻鑄造起來一段城牆,就在這個時候敵方的騎兵追了上來。

這一段大家聽的是不是特別覺得熟悉?沒錯,《三國演義》裡面曾經就以這一段作為曹操對付馬超的一種手段,當時由於渭水河邊的城池被馬超的軍隊給燒燬了,曹操想要把這個城池重新給建起來,結果半夜裡面馬超一直派軍隊過來襲擊,最終無奈之下,曹操就拿水潑在這個城池上面,結果收穫奇效。

潑水成冰的典故大家都知道這幾年抖音裡面經常會有這種潑水成冰的,也就是在東北燒一鍋的沸騰的水,然後直接往空中拋撒,結果在空中全部擰成冰柱。

這麼神奇的一個故事,需要一個前提,也就是這個將軍為什麼認為當時有敵人的騎兵要過來襲擊呢?

這個奇兵是來自於中國北方一個古老的遊牧民族,叫做柔然,這個民族究竟起源於哪裡或者如何發展,我這裡就不多做詳述我們去說一下這個柔然它有一個特殊的民俗,或者一個軍隊裡面的傳統,也就是他習慣拿驢耳朵作為軍隊的信物。

也就是說當時軍隊裡面如果想要證明你說的話,是真的拿一個驢的耳朵過來當做自己的信物,說起來這個驢也夠可憐的,但是也正是因為這個情況,所以才讓當時這支糧草部隊的長官,也就是這個司馬楚之,心裡面提高了警惕。

所以說細節決定成敗。


漩渦鳴人yy


答題者:理科男讀歷史。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歷史故事,光看題目,很多人都會一臉茫然,為何只是丟了一隻驢耳朵,就要築城呢?其實這裡蘊藏著巨大的危機。

故事的主人公是北魏時期的大臣,名為“司馬楚之”。

根據《北史》所記載,這個司馬楚之是晉朝晉宣帝的弟弟的八世孫,可以說他是出身於名門望族。

但是因為他的司馬氏身份,他的青少年時期過的並不如意,因為當時南朝宋武帝劉裕正在清剿司馬氏,他的叔父、哥哥均被殺,只有他逃了出來。

後來,他為了報仇聚集人馬,北魏太武帝時期,被徵召入朝。任命為安南大將軍,還被封為琅邪王。

有一次,太武帝率兵親征蠕蠕,所謂“蠕蠕”,就是柔然。柔然是草原上的部落,太武帝認為他們都是一些智力低下、不會思考的蟲子,因此用“蠕蠕”來侮辱柔然。

魏朝從建立一開始就把柔然當作為大敵,所以這次太武帝親征,必然是一場大戰。

此次攻打柔然,司馬楚之負責監督運輸糧草。柔然聽說太武帝親征,而後有人獻策,應該斷絕他們的糧草,也就是先攻打司馬楚之。

於是柔然就派探子前去打探軍情,並割下了司馬楚之軍隊中的一隻驢耳朵。

很快,司馬楚之發現了這隻丟失耳朵的驢,詢問一番後,立馬命人砍樹,將這些樹圍成一圈,並在其上潑水。

當時是冬天,水潑在樹上,很快就結成了冰,而樹木則變得堅不可摧。

等到柔然大軍攻打這支運輸隊伍的時候,發現攻破不了這些樹木,於是無功而返,司馬楚之也因此立了一大功。

為何司馬楚之僅憑藉一隻驢耳朵,就能判斷有敵軍來襲呢?

其實在柔然探子中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在打探軍情的時候,需要以敵軍中的驢耳朵當作信物,證明自己前去打探情報,並且是可靠的情報。

因此司馬楚之才能斷定會有敵軍偷襲,這才保住了糧草。


理科男讀歷史


時間:魏晉南北朝時期

主人公:司馬楚之(390年~464年)

事件還原

這個故事發生在司馬楚之出征涼州之時,討伐對象為蠕蠕,也就是柔然。鎮北將軍大勝柔然之後,命令司馬楚之押送糧草。

一天,押送糧草的士兵回營地,司馬楚之檢查事實離奇發現,運輸糧草的一頭驢,少了一隻驢耳。當即大驚,遂問押運官。押運人員都不知道驢兒是何時所丟,並非本部士兵所為。

“有告失驢耳者,諸將莫能察。”

此時的司馬楚之思考片刻,說道:

“必覘賊截之為驗耳,賊將至矣。”——《北史》

史書記載的意思大概是:司馬楚之詢問驢耳去哪了?眾將軍不知情。司馬楚之思考片刻後說,這必定是柔然斥候(探子、前鋒)割去的,拿到柔然處驗明事情真偽。司馬楚之斷言,不久後賊兵將至。

說道這裡,有很多看客可能有些不解,為什麼驗明事情真偽要割去驢耳朵呢?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解答。古代斥候偵探敵軍,回營覆命必須要有相應的物證,否則全軍一旦因為錯誤訊息而調動,後果不堪設想。很多影視劇上也有這樣的場景:斥候前去打探,回營覆命時偷敵軍衣物或者是敵軍頭盔、兵器等等,為自己的偵探結果佐證。

在這裡,柔然探子割去驢耳,一來證明此地有北魏大軍經過,二來證明此隊伍為運糧隊伍。(古代騎兵用馬,運糧多用驢、騾,耐力好)

“乃伐柳為城,灌水令凍,城立而賊至,不可攻逼,乃走散。”——《北史》

作出判斷的司馬楚之單機立斷,在行軍地點選擇地理位置偏好的地段,砍下柳枝,用泥沙混合,澆上水。經過一晚上冰凍,第二天堅不可摧,形成了一座簡易圍牆。

次日,柔然騎兵果然進犯,但是有了冰凍圍牆的庇護,糧草得以保全,柔然騎兵在司馬楚之居高臨下的攻擊中不能逼近,只能撤軍。

事件分析

驢耳被割與司馬楚之連夜建設冰牆有直接關聯。因為驢耳被割,傳遞出了柔然截糧的訊號,司馬楚之急中生智,建立冰牆。

這裡大家或許有疑問,柔然人進兵,怎麼會被小小的護糧隊伍擊退?其實大家要明白的是,柔然的截糧隊伍多為騎兵,因為截糧講究兵貴神速,規模一般不大。

其次,騎兵慣用長槍,建築冰牆一來可以抵擋騎兵躍入糧車附近,縱火燒糧,二來可以抵擋騎兵長槍。

這一軍事實踐已經不是第一次,在三國時期,曹操與西涼馬超對峙,馬超騎兵長槍優勢很大,曹操吃了很多虧。於是想出了澆築冰牆的方法,馬超未能佔到便宜,不敢主動出擊。司馬楚之此方法只不過是沿用了曹操的戰術,並且取得了成功。

結束語:筆者偶然間看到很多回答,不切實際。有的甚至說是司馬楚之已經退進城池,還有人說是已經建立好了城門等設施。其實這是不現實的,一晚上時間怎麼可能澆灌的出一座城池來。實際上司馬楚之只是建設出了四面冰牆,保護糧車。柔然騎兵意在速戰速決,如果遷延時久,北魏大軍必定圍剿,所以只能退去。這就是司馬楚之審時度勢的智慧。

【文 / 楚南青史君】

【若有觀點,歡迎評論。點贊關注,感激涕零。】








楚南青史君


因為將軍早年間曾經和北方的柔然部落接觸過,他知道柔然部落的密探在打探軍情時,習慣割一隻驢子的耳朵回去,做打探的證明,所以他判斷最近有柔然的探子混進軍中,戰事很可能馬上就會發生。

所以他命令手下以最快的速度,築起了一座堅城,以防止柔然部落的偷襲,果然不久後柔然的大軍就兵臨城下,但是好在司馬楚之已經有了防備,所以整支軍隊最後毫髮無損。


生活健康小知識999


戰場上將軍的作用是很大的,他是整個軍隊的主心骨,因此一個好的將軍,必然是要有把控全局的能力,有高瞻遠矚的能力,有洞察先機的能力,而這樣的一個將軍必然也是久經沙場的,早就在沙場上經過了千錘百煉,其感知危險的能力也是相當強的。

而這樣的能力在很多時候是能夠爭取主動而打贏一場戰爭的。南北朝時期的一位將軍就是從一件小事中感覺到了危險,所以迅速作出判斷,提前做好了準備,從而打贏了一場保衛戰,避免了可能會有的大損失。這個將軍就是司馬懿弟弟的後代司馬楚之。

司馬楚之未及弱冠之年,其父已經被參軍所殺,而司馬氏家族也被劉裕殺的差不多了。司馬楚之只得北逃,在長社設立據點,聚集了萬餘人,打算向稱帝的劉裕展開報復。為此劉裕還派出了刺客準備刺殺司馬楚之。

不過說來也是司馬楚之命大,劉裕派出的刺客沐謙並非冷血殺手,他在和司馬楚之的接觸中,深深的被司馬楚之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兩人不知不覺成了朋友。沐謙在決定要殺司馬楚之的時候,謊稱自己得了病,想將司馬楚之騙到自己的住所,然後伺機行動。

司馬楚之果然帶著自己親自熬的湯藥去看望沐謙,沐謙大為感動,就告訴了司馬楚之自己的身份,讓司馬楚之小心劉裕。司馬楚之則反過來說服沐謙跟在自己身邊做保鏢。

司馬楚之深感自己的力量想找劉裕報仇會比較困難,所以他在北魏初年歸降了北魏,成為北魏的徵南將軍,而司馬楚之帶領下的民眾也被妥善安排。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繼位之後,司馬楚之將自己的妻子留在鄴城,然後自己入朝為官,當劉義隆準備北伐的時候,司馬楚之被授予安南大將軍屯軍潁川,以迎擊劉義隆的大軍,後來打敗了劉義隆的一支軍隊,攻下了滑臺,俘虜了一萬多人,為北魏立下了大功。

但是當司馬楚之建議乘勝追擊的時候,拓跋燾並沒有同意,畢竟窮寇莫追,況且兵馬勞頓,不宜繼續進攻。不過拓跋燾還是很欣賞司馬楚之的,後來司馬楚之跟著拓跋燾御駕親征涼州,還因為戰功被賞賜了隸戶一百。

拓跋燾征戰的對象除了南方的劉宋王朝,還有北方的柔然,在一次拓跋燾出兵攻打柔然的時候,他派司馬楚之和盧中山負責督運糧草。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話,叫做:“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從中可以看出糧草在戰爭中的巨大作用。

只有保證了糧草的正常供應,將士們在打仗的時候才能沒有後顧之憂,畢竟誰也不想餓著肚子打仗。所以督運糧草是很重要的一個工作,司馬楚之自然不敢有一絲的馬虎,對軍中出現的任何情況都親自過問,以保證不能出現任何意外,順利運送糧草。

這樣的謹慎還真就讓司馬楚之及時發現了問題,原來當時的鎮北將軍封杳因為犯事逃到了柔然那邊,然後對柔然人建議,要想取得這次戰爭的勝利,可以選擇攻打司馬楚之的運糧隊,只要截斷了糧道,那麼,拓跋燾的失敗就指日可待。

柔然人接受了這個建議,立馬讓探子到司馬楚之的軍隊中摸清運糧隊的情況,幾個探子查探完消息後將司馬楚之軍中幾頭驢的耳朵割了下來,帶回去做個憑證。

而司馬楚之每天都會派人不定時檢查軍中的情況,然後就有士兵發現了這個情況,幾頭驢子的耳朵居然被割了,這雖然是一件小事,但往往大事都是由小事引起來的,所以士兵們並沒有忽略這件事,迅速報告給了司馬楚之。

當士兵告訴司馬楚之的時候,圍在一起的幾個將領都不明所以,完全看不懂這是什麼意思,怎麼驢子的耳朵會無緣無故被割了?難道是軍中有士兵虐待驢子?

而司馬楚之在聽完士兵的報告後,面色凝重,他說:“一定是柔然人來打探消息了,這是他們帶回去的憑證,這樣看來,他們很快就會來攻擊我們。”說完立刻吩咐下去,要求大家砍伐柳樹,然後築城,《魏書》是這樣記載的:

“即使軍人伐柳為城,水灌之令凍,城立而賊至。冰峻城固,不可攻逼,賊乃走散。”

也就是說司馬楚之領著士兵伐柳築城,然後灌水,其城堅固無比。等柔然派軍隊來攻打的時候,根本就攻不進去,更不用說毀了司馬楚之運送的糧草了,最終只能潰散而去。

司馬楚之因為提前感知到了危險,並及時築城,讓運糧隊沒有絲毫的損失,也就保證了拓跋燾的後勤供應,讓拓跋燾能夠一心一意攻打柔然,不得不說是真的很高明。後來司馬楚之做了朔州刺史,在邊關二十多年,為官清儉,是個難得的好官。


尚宮女史


這個故事有這著一個很大的軍事眼光在裡面,到底怎麼回事,我們一起來看。

這件事情的主人公叫做司馬楚之,是司馬懿四弟司馬道的八世孫,他也是北魏時期的一員大將,也是一個傳奇的人物。

司馬楚之,在北魏與柔然打仗時,負責往前線運輸糧草,在古代,糧草可是出征軍隊的重中之重,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此時,正值冬天,晚上時分,突然有一個士兵跟司馬楚之彙報到,說有一隻運輸糧草的驢子,莫名其妙的少了一隻耳朵,但是其它都沒有任何損失。

司馬楚之聽後,很是疑惑,於是下令調查是不是自己士兵所為。經查後,發現並不是自己士兵所為。

當時,司馬楚之便下令築城,將士們聽到也很是疑惑,認為司馬楚之是不是在開玩笑,但是司馬楚之卻淡定的說到:“蠕蠕不久將至”。(蠕蠕是北魏對柔然的鄙視)

雖然疑惑,士兵們也立馬行動起來,正常來講築城應該用石頭、木材、稻草等等,但是此時寒冬臘月,外周圍也只有柳樹和旁邊的一條小河。

於是司馬楚之,命令士兵,以柳樹和泥巴築城,並在築的同時不斷往上面澆水,士兵們對於司馬楚之的做法更是疑惑,但是將軍命令不能不聽啊,只能照做。

天亮還未亮,一座簡易的城牆搭建而起,士兵們也開始恢復正常,開始休息。

可是正當天微微亮的時候,柔然的騎兵大軍奔著司馬楚之的運糧隊伍殺了過來,本以為會殺北魏軍隊一個措手不及,但是等柔然騎兵到來的時候,他們卻被眼前的場景震驚了。

出現在柔然騎兵面前的是一座“冰城”,泥巴和柳條搭建的城牆,並不結實,但是隨著不斷地澆水,天氣的寒冷,導致水都結成冰,使得城牆堅固無比。

城牆上的司馬楚之,看著數量遠遠勝於自己的柔然騎兵,泰然若是,組織防守,柔然騎馬發起進攻,但是在“冰城”面前,騎兵顯得很無奈,而且佔不到任何便宜。

由於柔然騎兵是突襲,並沒有帶任何的攻城器械,只好退去。

柔然騎兵離開之後,士兵們對司馬楚之表示佩服,紛紛詢問司馬楚之原因。

司馬楚之解釋道:“柔然的探子,發現了我們的運糧部隊,但是要把消息傳回去,必須要帶一個信物回去,而驢耳朵就是探子的信物”。

士兵們又問司馬楚之,築城之時為什麼要澆水呢?

司馬楚之說到:“在北方平原,對於騎兵來說我們就是小菜一碟,即使我們發現他們,築起城牆也不會太高,但是澆水,可以讓城牆變得堅固而且光滑,對於沒有攻城器械的騎兵來說,想要擊敗我們簡直是痴人說夢”。

說到這裡,士兵們都紛紛表示將軍真是神人。

司馬楚之的眼光,可以說非常獨特,當時北魏皇帝拓跋燾的得知此事,大大嘉獎了司馬楚之。

可以說一個小小的細節,決定整個戰局的成敗。


歷史文武君


為將者,如果沒有敏銳的洞察力將會錯失很多的戰機,而且稍有猶豫,機會就會稍縱即逝。

如果單從少了一隻驢耳,就下令築城,讓我們現在看,是不是一臉發懵。因為二者毫無聯繫,風馬牛不相及。

就有人從發現驢少了一隻耳朵,做出了準確判斷,避免了一場被敵軍突襲的危機。不得不讓人歎服。

此人是誰?到底發生了什麼?

魏晉南北朝時,東晉被劉宋所滅。司馬宗室幾乎被劉宋滅族,但有一人逃脫,他就是司馬楚之。

司馬楚之,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主人公。他是晉宣帝司馬懿四弟司馬馗的八世孫。

東晉被滅後,他投靠了視東晉為正統的北魏,並因表現出色,屢立戰功而被重用,封為鎮北將軍。

車駕伐蠕蠕,詔楚之與濟陰公盧中山等督運以繼大軍。

在征討柔然時,他負責押運糧草。有一天他把部隊駐紮在路邊的柳林旁,沿途進行巡視。

忽聞幾個士兵在小聲議論,說軍中有隻驢子莫名少了耳朵。這換做別人根本引不起注意,別說驢子就是士兵少只耳朵,又有何大驚小怪?

可是司馬楚之卻從中嗅到了危險信號,他趕緊下令,讓士兵用柳枝和土築城,這讓士兵們莫名其妙,不知其何用意。但軍令難為,只得照做。

也有人在竊竊私語,用柳枝和土築的城不就是個樣子嗎?根本不堪一擊。

我們都知道若想讓城池固若金湯,築城的材料就要非常講究,以往都用糯米和雞蛋清澆築。


司馬楚之讓士兵邊築邊往上澆大量的水,當時是數九寒天,待到城池築好,水早已結成冰,所以城池非常堅固。

就在這時,柔然的騎兵來突襲了。他們對這座冰城毫無辦法,強攻幾次都不得,只得灰溜溜的撤退了。

士兵們覺得司馬楚之太神了,便問你如何判斷出他們的騎兵會來突襲?

司馬楚之說,我聽你們議論驢子少了一隻耳朵,這是柔然的探子探得了我們押運糧草的信息,為了證明他們探得的信息真實,所以割下驢子耳朵作為證據帶回去了。

柔然得到情報後,肯定會派騎兵來突襲。而我們在平原上不是騎兵的對手,肯定會吃虧,所以我才會下令築城。但我們沒有別的材料,只得就地取材,光柳枝肯定不牢固,我藉助天寒,讓你們大量澆水,水一結冰這城池就很牢固了。

我們有了堅固的城池,他們的騎兵也不易攻下,就算他們圍困,我們也不怕,因為我們在城池裡有充足的糧食。

這判斷絲絲入扣,簡直太讓人歎服了。

和平五年薨,時年七十五,褒贈徵南大將軍、揚州刺史,諡號貞王,陪葬金陵。


說史聽濤


一隻驢耳朵隱藏大軍機,這個將軍料事如神,成功退敵。

由於柔然族長期騷擾北魏邊境,北魏皇帝拓跋燾從光始元年(424年)至太平真君十年(449年)的25年間,共13次率軍進攻柔然,關於這件事就是在攻打柔然時發生的。

在一次攻打柔然時,北魏皇帝拓跋燾令大臣司馬楚負責後勤,運送糧草。司馬楚之就是這件事的重要角色,他是晉宣帝司馬懿四弟曹魏太常司馬馗八世孫,此人心思縝密,做事果斷。

司馬楚之在17歲時,他的父親司馬榮死了,他在運送父親屍體的途中,劉裕(劉邦弟弟的二十二世孫)正在誅殺宗室大臣,司馬楚之逃亡,後來投奔北魏,得到北魏皇帝的重用。



在北魏和柔然正在交戰時,北魏有個叫封沓的將軍當了叛徒,他給柔然出主意說,只要在北魏軍隊的糧草上做文章,斷了他們的糧草,北魏就會不戰而降。他的這個主意讓柔然愉快地採納了。

在一個月黑風高夜,柔然派探子混入司馬楚之的糧草大營。當時司馬楚之率領的糧草隊在一個隱秘的柳樹林附近駐紮。這名探子仔細觀察,熟悉了糧草存放的位置及出入口,還有士兵的作息時間等等。他為了向柔然領導證實自己的功勞,就把魏軍的一隻驢耳朵給割了下來,偷偷地踹在懷裡溜走了。留下那隻驢子在那裡悲鳴。


這隻驢子的叫聲引來了魏軍的警惕,有一名士兵發現這隻驢子少了只耳朵,他飛快地跑到司馬楚之面前彙報。司馬楚之稍思片刻,下了一道命令,讓士兵全部行動起來,快速築城,軍令如山違者重罰。

司馬楚之帶領士兵分工協作,一部分人負責運土,一部分負責砍柳樹枝條,一部分人負責運水。他們用水和泥,把柳枝放在和好泥土裡,層層疊加,柳枝起到鋼筋的作用,使城牆更加結實,而且建設的速度更快。等城牆建好後,司馬楚之令士兵用水往城牆上澆。當時是冬天,不一會城牆就結了厚厚的冰,就這樣一個冰牆築好了,就連城牆外的地面也被冰覆蓋,一不小心就會滑倒。


當時有好多士兵百思不解。還沒等大家討論出這道城牆的作用,柔然的大隊鐵騎就迅猛而來。但是當他們面對堅固、冰冷、滑溜溜的城牆時,抓耳撓腮想盡一切辦法也攻不進去,好多士兵還未走到城牆就滑倒摔得鼻青臉腫。最後柔然大軍只好望牆興嘆,不戰而退。

司馬楚之手下的部將士兵這下開了眼,他們紛紛讚歎司馬楚之的智慧和料事如神的才能。司馬楚之告知士兵們,是那隻驢耳朵讓自己判斷出軍營裡出現了柔然探子,從而得知柔然大軍要來搶奪糧草。拓跋燾得知這件事後重重地讚賞了他,對他更加重用。司馬楚之官至徵南將軍、荊州刺史、侍中、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雲中鎮大將、朔州刺史,封琅琊王。他一生清廉,被人讚揚。

司馬楚之為了北魏的安全,在邊疆守衛了20多年,和平五年薨,終年75歲,褒贈徵南大將軍、揚州刺史,諡號貞王,陪葬金陵。

關於驢耳朵這件事記載在《北史》裡:

車駕伐蠕蠕,詔楚之與濟陰公盧中山等督運以繼大軍。時鎮北將軍封沓亡入蠕蠕,說令擊楚之等以絕糧運。蠕蠕乃遣奸覘入楚之軍,截驢耳而去。有告失驢耳者,諸將莫能察。楚之曰:“必是覘賊截之以為驗耳,賊將至矣。”即使軍人伐柳為城,水灌之令凍,城立而賊至。冰峻城固,不可攻逼,賊乃走散。世祖聞而嘉之。

小姐姐講史


這件事發生在魏晉南北朝,這時候的司馬家已經破敗,司馬楚之便是司馬家一位後人,雖然沒太多名氣,但卻也繼承了司馬家腦袋好的傳統。

因為劉宋滅亡了司馬家,司馬楚之只好跑到北魏尋求庇護,做一名將軍,此時的北魏,敵人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北方的柔然,另一個就是南方的劉宋。


一日,司馬楚之正在率兵北進,忽然發現軍中一毛驢失去了一隻耳朵,此事甚為蹊蹺,若是不仔細判斷,自然不能瞭解到箇中原因,只當是偶然事件棄之不顧。

司馬楚之招來軍士詢問情況,為何一毛驢會少一隻耳朵,眾人皆不解,司馬楚之當然也不懂,但在略一思索以後,司馬楚之發現了其中原因。

驢為中原特有物種,不生於北方遊牧民族獵場,而深刻了解敵人脾性的司馬楚之還知道另外一件事,那便是柔然偵察兵,若是蒐集到了某些情報,就會帶走信物,回去稟報的時候,就會拿出信物,證明情報的真實性。

比如在這個故事中,柔然間諜收集到了司馬楚之軍隊的動向,便割下了驢耳,以此作為信物,證明這件情報正是從北魏帶出,情報正確性不需要懷疑。

在這樣的情況下,司馬楚之軍中的驢子還少了一隻耳朵,這不正說明間諜已經將情報準確無誤的傳遞到了柔然?如此一來,柔然騎兵片刻便至,司馬楚之手底下這些兵力很可能會因為情報洩露全軍覆沒,必須及早防備才是。



出於這樣的目的,司馬楚之下令全軍立即停止前進,並且所有人將柳條與泥土摻雜起來,用作修築城牆的原材料。

摻雜了柳條的泥土,士兵再向其上潑灑涼水,當時正直寒冬臘月,白天潑灑了冷水,等到夜晚,這些潑灑了冷水的泥土會將枝條緊緊包裹其中,形成一夜建成的,一次性的,堅不可摧的可靠城牆。

司馬楚之的預測最終成真,柔然果真派遣騎兵襲擊司馬楚之,而司馬楚之也利用一夜建成的城牆,不僅抵禦住了柔然騎兵的進攻,更是反戈一擊,讓對方損失慘重。

本身只是一條毛驢失去了一隻耳朵的事情,在普通人看來,雖然這件事也是略顯怪異,但也不會在這件事上投入太多心思,而司馬楚之則不然,不僅判斷出了柔然騎兵將至,更是 一夜建造出了一座能夠抵禦強敵的堡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