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商女亦知亡国恨,烟花女子依然是民族英雄

《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是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在1937年的南京,一座教堂里一个为救人冒充神父的美国人,十四个逃到教堂避难的妓女还有殊死抵抗的中国军人,面对南京大屠杀时的反应。

这部电影对比其他的抗战片最为出彩的地方,也是严歌苓写作的主要特色,那便是以女性的视角来描写南京大屠杀,并且以叙述故事的形式,选择了书娟一个女孩子来叙述,并且作为主角,以书娟的视角来审视教堂里发生的一切。

《金陵十三钗》:商女亦知亡国恨,烟花女子依然是民族英雄

大致是从十四个风姿绰约的秦淮妓女进入教堂开始,进入教堂之后的几个女子,操着一口流利的吴侬软语,面对这十四个"香艳"的洪水猛兽,连教堂里的神父也只能让他们进来,进来以后,玉墨在神父面前风情万种,身姿摇曳,晚上玉墨进入了神父的卧室,十四个秦淮艳女在教堂女学生眼里的印象愈发不堪,再到日本兵闯进教堂等等这一系列镜头的描写都是通过书娟的眼里表现出来,以女性看待女性,这其实就是影片最大的看点。以女性视角看待女性这也是电影的一大突破。

《金陵十三钗》:商女亦知亡国恨,烟花女子依然是民族英雄

作品主要展现的不是秦淮女子怎样风姿绰约,而是叙述了他们的不幸遭遇,展现了在抗日战争当中,面对民族的灾难,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义务去保护她的,塑造了一种勇于担当和抗争的女英雄形象。就像玉墨所说": "大家晓得 自古以来都说我们什么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 花。别人骂我们的诗,我们当然要记住了,要我说我们干脆就 去做一件顶天立地的大事,改一改自古以来的骂名"。"都说婊子无情、婊子无情,明天我们也去做一次有情有义的事",在抗日战争中,我们知道女性受到的伤害是要比男性要更大的,她们遭受的是精神上的,身体上的,甚至还有人格上的侮辱,日本人当时丧尽天良,甚至是不把中国人当人看的。像严歌苓所说"无论在何种文化里,处女都象征一定程度的圣洁,而占领者不践踏到神圣是不能算全盘占领的,这就是男性的游戏——战争致于女性的悲剧"。

而玉墨等人虽然是秦淮女子,但是她们知道亡国恨,她们通过牺牲自己,维护了女性的圣洁,女人也不是没有用处的,女人也不仅仅是男性的附属品,也是可以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她们以自己的生命维护了女性的尊严。

《金陵十三钗》:商女亦知亡国恨,烟花女子依然是民族英雄

这种叙述方式,则更加倾向于讲述十四个妓女和一群女学生,以她们为主角,以幸存者追忆的方式展开,描绘当时的场景,展现了不同人物的形象。

首先是抗日军官,日军闯进教堂意图对学生进行凌辱的时候,李教官出现展开了殊死搏斗,最后以自己牺牲为代价,保护了女学生,这个形象虽然不是主要表现的,但是依旧体现了中国军人的勇猛,体现出了中国军人的精神。

神父,最初的神父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他来到这里的目的就是为了钱,但是随着战争愈演愈烈,他看到了日军的暴行,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他没有离开,而是最后修好了卡车带着学生离开。他虽然是个外国人,是个局外人,一个旁观者,他并没有将自己置身事外,这个利己主义者的形象也瞬间高大了起来。

《金陵十三钗》:商女亦知亡国恨,烟花女子依然是民族英雄

最主要表现的便是秦淮女子,在书娟严重的这十几个秦淮女子,第一印象并不好,她们吃喝玩乐,风流成性,好像战争和他们并没有关系,她们还是照常吃喝,和教士挑逗,在书娟眼里,对她们只有厌恶,可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日本人进了教堂,将魔爪伸向了女学生,想让她们参加庆功宴,其实就是为了"糟蹋"她们,玉墨和她的众姐妹要救学生于水火之中,,这个时候书娟对他们的印象也开始转变,原来他们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不堪,她们是最美丽的人,她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金陵十三钗》:商女亦知亡国恨,烟花女子依然是民族英雄

乔治,是存在感最低的一个人,他是唯一的男生,是这个教堂的男管家,他的使命就是保护女学生们,最后扮成女装,成为第十三个人,是个默默奉献的小英雄。

这部作品的出现,其实是文学界也是电影界的一个突破,因为在传统的抗战小说,抗战电影当中,很多都是以男性为主体,即使有女英雄,她们也只是以陪衬的身份而存在,但是在这里,秦淮妓女成为了主体,男性成为了陪衬的存在,虽然里面体现了中国军人舍生忘死的英雄形象,但是最后还是秦淮女子完成了对学生的营救,玉墨和她的姐妹们在作品中成为"真正的女英雄",用女性的心理,女性的感受来描写战争的残酷。

《金陵十三钗》:商女亦知亡国恨,烟花女子依然是民族英雄

而最后书娟一句话结束了作品"一直到现在,我都不晓得,那些秦淮河女人最后的结局,连她们一个个名字都不晓得……"故事也就这样戛然而止了,其实我们都清楚她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但是这种开放式的结局会给人留下一丝丝希望,也许她们都活了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