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华《大漠谣》中的大将军卫青:民族英雄,不容抹黑。

文||小狠解读

《大漠谣》中以女性笔触写下霍去病的一段坚持不懈,神采飞扬的人生,因为霍去病死的时候太年轻,刚开始看以为是悲剧,结果从一见钟情到携手天涯一路的惊喜。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体感觉非常好看,酣畅淋漓。

不过对卫青似乎不太友好,卫氏阴谋论贯彻了整本书。

惜言如金的卫青没有想到九爷居然把矛头指向了他,细细打量了九爷两眼,“二姐,事情到此,别无他法,只能冒一点险了,就让孟先生下药吧!皇上对去病极其重视,孟先生绝不敢草率,一定是深思熟虑后才做的决定。”

  卫少儿点了下头,终于同意。

  不愧是连刘彻都无可奈何的卫大将军,一句话里绵中藏刀,该做的决定做了,该撇清的责任也都撇清了,该警告的也警告了,竟然滴水不漏。

不过这种不友好也不是孤单存在的,因为《史记》和《汉书》都把卫青记录在《佞幸传》里,这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吧?

《佞幸列传》

自是之后,内宠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数也。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桐华《大漠谣》中的大将军卫青:民族英雄,不容抹黑。

文学作品中的卫青


其实,卫青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民族英雄。是他拨开荆棘,打破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才能使霍去病这把利刃纵横驰骋。

那就要看看卫青都做了哪些事情,有哪些功绩。卫青大将军做的最大的功劳就是,七出边疆,将严重破坏了汉匈人民的和平生活,给百姓和社会生产带来深重灾难的匈奴赶走。


桐华《大漠谣》中的大将军卫青:民族英雄,不容抹黑。

匈奴人


先来看下匈奴的破坏力和对汉朝的危害。

在现代人的眼中,对匈奴大多是没什么概念的,只知道这是一个游牧民族。好像打架是一把好手,十分松散,生活艰苦。

只不过是游牧民族而已,哪个朝代还没有外敌了。唐朝突厥,宋朝蒙古,明朝金兵,清朝全世界。单单一个匈奴就那么令人害怕吗?他们都做了什么让中原人这么害怕?

现在流行的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观点,是匈奴与华夏人有可能同出一脉,大概的活动范围在阴山和河套。春秋战国之前由于连年征战,中原大多都是虎狼之国,而紧挨着匈奴的就是秦国,秦国经过商君变法,几代明君治理,军事上的强大让匈奴一直被秦国按在地上摩擦,所以匈奴的破坏力都深深的隐藏起来了。至少没有看到太大的破坏力。什么时候匈奴强大的令人感觉猛虎在侧呢?

就是汉朝,刘邦建立汉朝取代了秦朝,也将边界直接暴露在了匈奴的眼前。

秦朝的灭亡,让这个老邻居没了压制的力量,同时,因为彼此紧挨着,秦国一些强力的军事技术,生产资料也都被这个老邻居继承了,这一下生产力飞速发展,再加上原本草原民族天生的战术,战斗天赋,使匈奴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战斗机器。

匈奴是机动的,大都是骑兵,呼之即来,抢完就跑,吃的是肉干,酸奶制品,骑的是好马,名马,非常让人头疼。往往军队到了,已经不知所踪了。百姓和大汉王朝深受其害。汉朝是以步兵为主,人脚,肯定跑不过马腿。

汉文帝刚继位,就被匈奴大军破关直逼长安。滞留了一个多月烧杀抢掠,等汉朝步兵到了,早已不知所踪。

同时这个阶段,匈奴东边灭了东胡国,西边又灭掉了月氏国。整个北方草原被统一,将西域和西羌也挤压了出去。甚至将版图扩到了贝加尔湖一带。国力达到顶峰,烧杀抢掠也达到了顶峰。直接影响国民生产和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而且就像一把悬挂在汉朝脑袋上的利剑,随时能结果掉这个正年轻的王朝。


桐华《大漠谣》中的大将军卫青:民族英雄,不容抹黑。

东汉周边地图


那当时的汉朝怎么做的呢?

第一个阶段:硬打

刘邦刚刚打败项羽,建立大汉王朝。信心满满,手下都是身经百战的名将,勇士。谋士也有与张良齐名的陈平等等,这一手四个二,王炸的牌,上来对阵匈奴,还不手到拈来。

结果是刘邦被围困在白登道,后来经过一番劫难才跑出来。一种说法是陈平贿赂匈奴王妃,并称中原美女无数,匈奴单于有了中原美女还不冷落王妃您?让王妃醋意中烧才解的围。不管怎样吧,刘邦再也没敢打匈奴的主意。被打怕了。

第二个阶段:和亲加上贡

刘邦死后,吕后执政。吕后以及文景皇帝看打也打不过,甚至打不着。就只好都是一个政策:和亲上贡。这是匈奴单于最猖狂的阶段,甚至发表赤裸裸侮辱:

故罚右贤王,使至西方求月氏击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力强,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乌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

在这种氛围下,君臣上下心内憋屈出一个共同的愿望:将匈奴打跑,打的远远的,不要在来烦我了。


桐华《大漠谣》中的大将军卫青:民族英雄,不容抹黑。

刘邦白马之围


卫青登场,袭龙城,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败单于。匈奴至此被赶到今天的欧洲,成为欧洲的噩梦。

这么头疼的问题,是需要等人来解决的,责任就落在了汉武帝和卫青的手里。

匈奴背逆天理,悖乱人伦,侵凌长辈,虐待老人,专以盗窃为事,欺诈各个蛮夷之国,策划阴谋,凭借其武力,屡次侵害汉朝边境,所以朝廷才调动军队,派遣将领,去讨伐它的罪恶。

这些话是汉武帝说的,我相信汉武帝有可能是流着眼泪,替爷爷,父亲甚至祖宗说的,也是为自己说的。

卫青出击匈奴共有七次,斩获敌兵五万余人。他同单于交战一次,收复河南地区,于是设置了朔方郡,两次增封,共受封一万一千八百户

自古开疆扩土是一个名将做大的功劳。将河套地区纳入汉朝版图,是卫青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不可抹煞的。世人可能更加推崇霍去病,但是都忘了卫青才是第一个吃螃蟹,老虎脑袋上动土的人。没有卫青和李广等人硬抗匈奴主力,霍去病直入匈奴腹地哪那么容易呢?

卫青不光去除了悬在汉朝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同时也结束了依靠纳贡,和亲送公主的屈辱历史。让匈奴人听闻卫青,霍去病之名战战兢兢,从此让汉朝能分出身来解决周边问题,这并无愧于民族英雄的称号。

举个例子:韩国直到今天还耿耿于怀历史上曾经隶属于中国,到现在还在做着去中国化,“宗主国”的地位是民族的阴影。事实上朝鲜不也是一直采取进贡和亲的政策吗?中国和亲只是一种手段,最后要拿回来。韩国和亲是国策,从没变过而已。


桐华《大漠谣》中的大将军卫青:民族英雄,不容抹黑。

韩国政策


卫青的伟大之处的一个佐证:来看看失败后的匈奴都做了什么?

公元91年,东汉在与北匈奴战争中取得胜利,从此北匈奴远走、南匈奴归附东汉王朝 [1-2] 。北匈奴西迁的第一站是乌孙的地盘,既现在的伊犁河上游一带。第二站是康居,也就是锡尔河上游东部。第三站为阿兰聊,这已经到了欧洲边缘。从公元91年到公元290年这长达两百年的历史中,这个上天的骄子好像消失了一样。

当《波斯史》中提到三世纪末匈奴出现在阿兰聊时,这头饥渴太久的苍狼已经对它面前弱小的西方民族露出了爪牙,被称作上帝之鞭。公元四世纪中叶,阿兰聊灭国,西方震动。从此,匈奴在西方的活动史遂不绝书。

匈奴人被卫青,霍去病打败后,一部分并入东汉,另一部分跑去今天欧洲边缘,顺带灭了阿兰聊。这不是结束,相反,这才刚开始:

随后东哥特被灭,西方诸族在匈奴军势的压力下为生存互相火并。间接导致罗马沦陷,斯拉夫人,芬兰人屈服。公元445年白里达死后,阿提拉独领匈奴,成为欧洲最有权势之人!王庭设于多瑙河以东的大草原上。

整个欧洲都在为之颤抖。惊呼匈奴阿提拉为:上帝之鞭。

这么凶狠的匈奴,居然被卫青等打的如此狼狈。谁说中华不尚武,只不过是不轻易动武而已,一旦动武,便是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了。这难道还说明不了卫青的功绩吗?称不上民族英雄吗?


桐华《大漠谣》中的大将军卫青:民族英雄,不容抹黑。

上帝之鞭阿提拉


卫青这个人

卫青不似《三国演义》里的任何一个人,也不像《水浒传》中的人物,他并没有一腔热血,莽撞冲动。他的出身非常低微,连姓都是改过的。正因为出身低微,所以谨慎,凡事皆以汉武帝号令为准。

大将军卫青者,平阳人也。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青同母兄卫长子,而姊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天子,故冒姓为卫氏。字仲卿。长子更字长君。 长君母号为卫媪。媪长女卫孺,次女少儿,次女即子夫。后子夫男弟步、广皆冒卫氏。

这样的人处处谨慎,处处以汉武帝为中心,有可能是明哲保身,面对雄才大略,疑心重重的汉武帝,必须要夹起尾巴做人。有时候说点恭维的话也是正常的。不过在群臣眼里恐怕就不那么舒服了。
再一个是黑点是卫青是外戚,汉朝的外戚专权没有几个好下场。只要听到外戚几乎就等于佞臣了。不过即使是外戚,一般观点也是要看是否有所作为,是否为人民,为国家做了好事再定,不然行尸走肉,碌碌无为有什么用处?

而恰好卫青又和李广等名将一个时代,一对比,更显得李广的悲壮和同情。

另一个是卫青与汉武帝的关系,汉朝的皇帝一般性向成谜,而古代史书又惜字如金,这也是招黑的点。

除了几个他自己没法改变的因素之外,恐怕还真找不到有什么缺点。当然,即使有缺点,与他民族英雄的称号也达不成逻辑关系。


桐华《大漠谣》中的大将军卫青:民族英雄,不容抹黑。

卫青


历史人物是不能随便虚构,想象的。要尽量按照史观来写,金庸先生小说中也经常出现历史人物,比如《射雕英雄传》中成吉思汗,王重阳,丘处机等,《倚天屠龙记》中朱元璋,陈友谅,还有《鹿鼎记》里的康熙等等吧,基本都符合大家心目中的形象。或许这也是金庸先生小说成功的地方。希望大家共通维护先辈的名望。

我是小狠,更新不易,希望点个赞再走,欢迎关注,转发,下方留言。


文学作品里的历史人物要不要符合历史? 单选

0

0%

0

0%

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