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要控制汉献帝,嫁一个女儿就够,为啥三个女儿都嫁给汉献帝?


曹操要控制汉献帝,嫁一个女儿就够,为啥三个女儿都嫁给汉献帝?


曹操之所以把三个女儿一次性嫁给汉献帝,显然就是觉得单单嫁一个不够。

曹操的意图,就是要把刘家天下变成曹家天下。

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基本的,是要牢牢控制住汉献帝,不能让他在自己背后搞任何小动作。

汉献帝已是曹操掌握中的笼中鸟、瓶中鱼,被禁锢在小小的皇宫之中,表面上荣华富贵,实际上暗无天日。

他与外界的讯息交流之路已经完全被掐死。

曹操要控制汉献帝,嫁一个女儿就够,为啥三个女儿都嫁给汉献帝?

所能做的最后挣扎,就是通过后宫女人的亲属,也就是外戚帮自己一把。

这之前,有过有董贵人哥哥董承的“衣带诏”闹剧,以及伏皇后父亲伏完的传密信行动。

其实,这些小伎俩曹操都瞧在眼里,但他还在忙于征战,没有贸然发难而已。

建安十八年,曹操放弃南征,开始着手巩固内政。

他将三女同时嫁给汉献帝,就是要让曹家人包围汉献帝,完全把控住后宫地位。

想想看,如果是单嫁一女,肯定达不到这个效果。

而且,曹操嫁女时,伏皇后还在,还是名义上的后宫之主,单单一个曹家女儿,未免势单力薄。

再者说了,汉献帝的后宫女人也不多,也就伏皇后、宋贵人和已经死去十多年的董贵人而已。

如果曹操单嫁一女,汉献帝的后宫仍是空虚,还可以再纳贵妃,则还会出现其他外戚,这是曹操不希望看到的。

曹操要控制汉献帝,嫁一个女儿就够,为啥三个女儿都嫁给汉献帝?

曹操一共有七个女儿,他恨不得把这七个女儿一古脑都嫁给汉献帝,只是后面四个女儿的年龄太小未嫁成而已。

后来曹操处死了伏皇后,为绝后患,把伏皇后所生子女也一并处死了。

剩下一个低调、默默无闻的宋贵人,直接可以忽略,汉献帝的后宫就成了曹家的了。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曹操是不打算在有生之年篡位称帝的,他把“刘变曹”的一切工作做好,根基扎稳,以后儿子曹丕稳取一个瓜熟蒂落的结果,那是最好不过。

当然,还有一个最坏的打算,万分之一的可能出现了变数,即儿子曹丕没有篡位成功,那汉献帝的儿子全是曹家女儿生育的,也算得是曹家窃去刘家一半天下了。

曹操要控制汉献帝,嫁一个女儿就够,为啥三个女儿都嫁给汉献帝?

而且,刘家皇族的身上都流畅有曹家的血,应该也不会对曹家下狠手。

所以说,曹操这一步棋可谓老谋深算,阴狠毒辣。

再补充一下,连嫁几个女儿给皇帝,也不是什么不合礼法的事,尧帝就曾经一次性地嫁了两个女儿给了舜。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

有人问我,读什么书才能全方位掌握中国的通史?我毫不犹豫地推荐他去读《资治通鉴》。

清代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评价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

曹操要控制汉献帝,嫁一个女儿就够,为啥三个女儿都嫁给汉献帝?


开国伟人对这两部书推崇备至,其中曾通读了《资治通鉴》十七遍。他无限感慨地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

其实,读《资治通鉴》不单单是通晓历史,还可以从中思索和提炼出许多职场、人际间的东西。

不过,《资治通鉴》是文言文,大家读来可能会有些累。那么,可以选择白话文。不过,白话文就存在一个翻译的问题,如果版本不好,翻译出来的东西就不准确。

在这里,我建议大家入手《白话资治通鉴》十套装。

曹操要控制汉献帝,嫁一个女儿就够,为啥三个女儿都嫁给汉献帝?

这套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台湾大学国文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锦鋐领衔主持,集中台湾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学者,历时3年,合译而成。

这套书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不以“现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叶。而且是全本。

里面还有重要人物画像,有简明皇帝谱系表、官制简表。

做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因为这一套在头条做活动,一套十大本,只要208,可以说是很超值了。

曹操要控制汉献帝,嫁一个女儿就够,为啥三个女儿都嫁给汉献帝?

爱好历史,家里一定要备这样一套书,没事的事情翻一翻,就会发现看问题的角度会完全不一样。

大家可以点下面的链接购买,总共是一千套,卖完就没有了库存了:白话资治通鉴【全套共10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