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過於理想化,數次放過朱棣,導致了歷時4年的靖難之役。

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根基深厚,他認為,朱允炆外有叔叔鎮壓邊境,內無有資歷和能力的元老之臣的倚老賣老,內外無患,天下太平。可是家裡卻不太平,建文帝削藩,朱棣造反,拿下皇座。

朱允炆過於理想化,數次放過朱棣,導致了歷時4年的靖難之役。

朱允炆是一位年輕人,當頭頂9座大山,每座山都擁有強大的兵力。其中勢力最強的燕王,在他小時候,文彩強他一籌,還鄙視過他,致使他心裡有陰影,這一切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權柄在手中,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夥,年輕氣盛,總會想著大刀一揮,砍出一個烏托邦。但是燕王給他的影響不小,他先避開燕王,給了他發展的時間。

朱允炆過於理想化,數次放過朱棣,導致了歷時4年的靖難之役。

朱允炆是個好人,對爺爺和父親盡心伺候。在父親死後便將自己三位年幼的弟弟接入宮中,怕他們感受到失去父親的痛苦。在燕王朱棣入朝拜新君時,燕王以“行皇道入,登陛不拜”,如此囂張,引起了群臣的憤怒,戶部侍郎卓敬多次上奏,要求就地除決朱棣,建文帝在乎血親,放虎歸山;也可能是朱允炆從小受到朱棣壓迫,有陰影而一時不敢下手,畢竟對於其他叔叔他就給個莫須有的罪名收權收地。在與燕王起兵爭皇時,卻下達“毋使朕有殺叔父名”的皇令。如此好人,只能錯失良機。

年輕,便身居高位,有理想有抱負,權力太大容易讓人高估自身,低估他人。

初定江山,未來一片美好,朱允炆的兩位重臣文人,指點江山千古留名,藩王不值一提。

第一位是黃子澄,朱允炆為皇太孫時,他便在旁伴讀。朱允炆憂慮他的叔叔們起兵造反時,黃子澄便安慰他說:“諸位藩王的兵力只能自保而已,如果他們敢造反,朝廷發兵攻擊他們,是一定能夠取勝的!”然後他又列舉了漢景帝時七國之亂的故事來鼓勵朱允炆,表示只要朝廷出兵,這些藩王的勢力不足為慮。黃子澄在這之後就走入了朱允炆的心裡,也給了他極大的信心。

朱允炆過於理想化,數次放過朱棣,導致了歷時4年的靖難之役。

但是脫離現實的以古為鑑是可怕的,建文帝可沒有如周亞夫這等將領,因為都被他爺爺給收拾乾淨了。

第二位是齊泰,他雖未帶兵,卻被任命為兵部左侍郎。朱元璋也曾放心不下,單獨檢查他的能力,詢問邊界將領的名字,得了滿分。之後又問各地的形勢,齊泰這次沒有說話,從袖子裡拿出一本手冊,上面的記載十分詳細。朱元璋十分驚訝,大為欣賞。未打過仗的兵部左兵部左侍郎是要送菜嗎?

朱允炆過於理想化,數次放過朱棣,導致了歷時4年的靖難之役。

在建文帝登基之時,對於朱棣的囂張,這兩人不強力勸諫,致使潛龍歸海。更可能導致燕王的影響力更大,加大造反籌碼和信心。光有理想的文人,在這個時候發揮不了任何用處。

削藩疾如風,卻不先削燕王。看似剪除羽翼,實則壯大燕王。

個人認為,朱允炆削藩快速下手應該先找燕王,因為燕王兵力最強,對於朱允炆更是不服氣,在朱允炆小時候,就對他說過:“不意兒乃有今日。”先削了這個最有可能造反的,第一可以做到敲山震虎,第二在他登基時候他這樣做也是可以有正當理由的。

朱允炆選擇了先削周、岷、湘、代、齊這五王,給了燕王準備的時間。

朱允炆過於理想化,數次放過朱棣,導致了歷時4年的靖難之役。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文中的皇帝和兩位謀士滿腹經綸,對於朝廷實力過高預估,下達了對於燕王不可殺的命令,更是讓人啼笑皆非。這是讓我有種朱允炆把皇位送給朱棣的感覺。掌權者不應該過於理想化,還得看到現實,不然吃虧的是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