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刀一計出,計謀兩帝王!(下)

歷史上關於王猛因何要置慕容垂於死地,自古以來眾說紛紜。慕容垂是當世數一數二的名將,且為人忠義低調,名聲散於朝野上下。人們都在猜測,是什麼樣的原因,讓素來以法治國的王猛不惜使用為人不恥的誣陷反間之計也要將他除掉呢?

王猛一生為政為人,都抗得起光明磊落四個大字,但他無罪卻誣陷慕容垂,所使用的惡毒計謀多少年後的歷史大賢依舊不寒而慄,對其口誅筆伐。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裡“彼敵國之材臣,來為己用,進取之良資也。王猛知慕容垂之心久而難信,獨為不念燕尚未滅,垂以材高功盛,無罪見疑,窮困歸秦,未有異心,遽以猜忌殺人,是助燕為無道而塞來者之門也,如何其可哉!故秦王堅禮之以收燕望,親之以盡燕情,寵之以傾燕眾,信之以結燕心,未為過矣。猛何汲汲於殺垂,乃為市井鬻賣之行,有如嫉其寵而讒之者,豈雅德君子所宜為哉”對其做法持否定態度,認為其是嫉賢妒能,不容慕容垂,才痛下殺手。

可是,王猛不是慕容評,在他眼中,慕容垂絕不簡單。自己收集前燕情報多年,深知慕容垂的厲害。作為前燕最強的統軍之人,慕容垂的能力之強不在自己之下。若兩軍對壘,自己沒有取勝的絕對把握。此次隨他前來歸附的子侄隨附幾人,個個不是平庸之輩。如此人物,又怎會輕易駕馭呢?

其次,慕容垂的歸附可以說是無奈之舉,為燕國所不容,無奈來降,並非真心歸順。若有絲毫希望,以他的性格,必不會投奔敵國。即使這樣,他也寧願流落他國,不願舉起反旗,手足相殘,禍亂國家,如此一來,他日若有機會,會不會歸而復叛?且伐燕在即,若關鍵節點,以他的號召力,若振臂一呼,多少鮮卑舊部就會群起呼應,到時自己一統北方的宏圖大志就會功虧一簣。諸多的變數,實在是令人不安。

當時民族間的矛盾是各個政權都不能迴避的首要難題。前秦是氐族建立的國家,氐族又是少數民族中較小的一個,若使國家政權穩定,則必須依仗其他民族的優秀的人才。然而這種穩定是極其脆弱的,十幾年後淝水之戰的慘敗就是最好的證明。因此,任何打破平衡的人物出現都是王猛極其重視的,更何況此人名氣才能太大,天王苻堅又過度關愛,不能不引人非議。

此外,最重要的一點,由於慕容垂的到來,君王苻堅開始不聽自己的進言了。這對於王猛來說是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的。在情況變壞之前他必須要有所行動。

於是,他對苻堅說:“慕容垂,燕之戚屬,世雄東夏,寬仁惠下,恩結士庶,燕、趙之間鹹有奉戴之意。觀其才略,權智無方,兼其諸子明毅有幹藝,人之傑也。蛟龍猛獸,非可馴之物,不如除之。”

王猛的眼光不可謂不精準,十幾年後他的預言皆成真。

但是,苻堅沒有聽從,說:“我以忠義招攬天下英豪,建立不世之功。況且他剛來這時,我對他說的話是真心誠意的,現在要加害他,天下人會怎麼說我!”(“吾方以義致英豪,建不世之功。且其初至,吾告之至誠,今而害之,人將謂我何!”《晉書·苻堅載記》)。

苻堅的話不無道理,他以儒學治天下,如此行為,確為儒家所不齒,如何取信於人。也因此,他的話一直被後世史學家稱道。

對於王猛來說,既然苻堅不同意,那隻能他親自出手了。

金刀一計出,計謀兩帝王!(下)

金刀計

機會來了,公元370年,前秦發兵徵燕,以王猛為統帥。這時有一個細節,在王猛出征前,向苻堅請求以慕容垂長子慕容令作為嚮導,出任參軍。慕容垂則留守長安,此中深意,恐怕慕容垂也自知。

《資治通鑑》對此有詳細的記載“將行,造慕容垂飲酒,從容謂垂曰:“今當遠別,何以贈我?使我睹物思人。”垂脫佩刀贈之,猛至洛陽,賂垂所親金熙,使詐為垂使者,謂令曰:“吾父子來此,以逃死也。今王猛疾人如讎,讒毀日深;秦王雖外相厚善,其心難知。丈夫逃死而卒不免,將為天下笑。吾聞東朝比來始更悔悟,主、後相尤。吾今還東,故遣告汝;吾已行矣,便可速發。”令疑之,躊躇終日,又不可審覆。乃將舊騎,詐為出獵,遂奔樂安王臧於石門。猛表令叛狀,垂懼而出走,及藍田,為追騎所獲。秦王堅引見東堂,勞之曰:“卿家國失和,委身投朕。賢子心不忘本,猶懷首丘,亦各其志,不足深咎。然燕之將亡,非令所能存,惜其徒入虎口耳。且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卿何為過懼而狼狽如是乎!”待之如舊。燕人以令叛而復還,其勻為秦所厚,疑令為反間,徙之沙城,在龍都東北六百里。”

出征的前一晚,慕容垂府上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正是王猛。兩人雖同朝為官,恐怕私下的關係也不會太好。在此特殊時刻王猛的突然造訪必定是慕容垂沒有想到的。王猛在前秦位高權重,深受苻堅信任,另外,慕容令在王猛帳中,也希望王猛能夠好好照顧他,於是慕容垂盛宴為王猛踐行。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王猛話鋒一轉,充滿感慨地說了那麼一句話“馬上我就要離開遠征了,你能不能贈我件舊物?讓我能看著它就能想起你。”(“今當遠別,何以贈我?使我睹物思人”),《資治通鑑》還用了從容一詞來形容王猛的表現,用計而面不改色心不跳,可見這位王丞相心計之深。王猛的話讓慕容垂猝不及防,倉促間身邊又沒有其它的東西,於是慕容垂隨手解下腰間隨身佩戴的金刀送給了王猛。

慕容垂久經沙場,細細想來,未必不能參透王猛的用意。但是,王猛的狠辣之處在於時機的準確和出手的迅疾。他選擇在出徵前夜造訪慕容府,已讓慕容垂沒想到,酒酣時竟然張口索要信物,更是讓他瞠目結舌,毫無招架之力。第二天一早,王猛便率軍離開長安,不給慕容垂一點翻盤的機會。縱使計謀被看破,慕容垂也無能為力。畢竟他的兒子慕容令在軍中,在他控制之下。

大軍快要達到洛陽時,王猛開始出手了。他買通了故事的又一位主人公——慕容垂跟隨二十餘年的親信金熙。金熙在慕容垂落魄時都不曾離開他,深得父親信任,慕容令怎會想到金熙會投靠王猛,親手為自己掘下墳墓。也因此可見王猛的手腕。

金熙手拿慕容垂的金刀秘密來到慕容令帳中,帶來了所謂的慕容垂的口信 “你我父子之所以投奔秦國,無非是避禍而已。如今王猛心胸狹隘,數次想排擠我們,而苻堅表面上對我們禮讓有加,但其心實在難測。估計我們父子仍然難免一死,況且最近聽說燕國皇帝於我們走後頗有悔意。我現在已經在逃亡路上了,你不走更待何時?事起倉促,來不及寫信,特派人傳口信,以金刀為證。”

這段口信讓慕容令也是措手不及,事關重大,加之行軍途中和慕容垂無法聯繫,不由得慕容令不信,怎麼辦,是走是留?史書記載:“令疑之,躊躇終日”。 慕容令不是酒囊飯袋,是慕容家族子侄一輩中數一數二的的人物。父親在朝遭受排擠時便是他決策斷疑,力主出走,避免了殺身之禍。金熙的話父親日常也有所抱怨,另外還有父親佩戴的金刀為證。話可能胡說,但金刀不會有假,此事多半為真。但出征前父親未透露任何出走之意,莫非是長安出了什麼變故?且軍中紀律森嚴,金熙混進來如何能瞞過王猛的眼睛?

王猛此計的殺招在於時間緊急,慕容垂的口信告知已經在逃亡路上了,若慕容令遲疑不走,到時消息傳到軍中,便難逃一死;若慕容令倉皇出逃,自己便能置長安的慕容垂於死地;若回長安探虛實,不說路途遙遠,自己也不會允許的。

時間容不得思前想後,慕容令想燕國畢竟是凝聚祖上數代心血,父親一定不忍見它滅亡,決定追隨父親回到燕國。於是慕容令借打獵為名,逃回前燕。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先說慕容垂,王猛將消息傳回長安,慕容垂驚得魂飛魄散,長子因何逃回燕國,無從得知。此種叛逃重罪,不是開玩笑的。他連辯解的時間都沒有,只能倉促出逃,結果在藍田被追兵趕上,押回長安。

戰爭期間慕容令逃回敵國,慕容垂出逃未遂,這下便是死罪難逃了。但令王猛沒想到的是,苻堅並沒有責備慕容垂,相反安慰他:“你因為自家、朝廷爭鬥,委身投靠於朕。賢人心不忘本,仍然懷念故土,這也是人各有志,不值得深咎。然而燕國行將滅亡,不是慕容令所能拯救的,可惜的只是他白白地進了虎口而已。況且父子兄弟,罪不株連,你為什麼過分懼怕而狼狽到如此地步呢”竟然放了慕容垂。

王猛辛辛苦苦佈下的必殺之局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旁人看來,這出金刀計似乎對所有人都沒啥損失,但它的影響是深遠的。

慕容令回到燕國之後,燕國對他這個莫名其妙的二次叛徒心存芥蒂,乾脆流放到遙遠的沙城。慕容令仍不甘心,密謀起兵反叛,最終被殺,慕容垂失去最優秀的兒子。後燕建國後,年老的慕容垂為給平庸的慕容寶立威,讓其出征北魏,招致參合陂之戰慘敗。

可以肯定,無論立嫡長子還是立賢,慕容令都將承接慕容垂的位置,而且將是無可爭議的燕主,他的資歷、經歷、能力是所有人都服氣的,便不會有參合陂之敗,那時大燕精銳猶在,北魏縱有拓拔珪,兩人之間也不會是一邊倒。如果慕容令沒死,就沒有他的妻子獻幽皇后丁氏擁立小叔子兼情人慕容熙為帝,造成的後燕基業崩壞,如果慕容令沒死——可是歷史就是歷史,沒有如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