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刀一计出,计谋两帝王!(下)

历史上关于王猛因何要置慕容垂于死地,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慕容垂是当世数一数二的名将,且为人忠义低调,名声散于朝野上下。人们都在猜测,是什么样的原因,让素来以法治国的王猛不惜使用为人不耻的诬陷反间之计也要将他除掉呢?

王猛一生为政为人,都抗得起光明磊落四个大字,但他无罪却诬陷慕容垂,所使用的恶毒计谋多少年后的历史大贤依旧不寒而栗,对其口诛笔伐。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彼敌国之材臣,来为己用,进取之良资也。王猛知慕容垂之心久而难信,独为不念燕尚未灭,垂以材高功盛,无罪见疑,穷困归秦,未有异心,遽以猜忌杀人,是助燕为无道而塞来者之门也,如何其可哉!故秦王坚礼之以收燕望,亲之以尽燕情,宠之以倾燕众,信之以结燕心,未为过矣。猛何汲汲于杀垂,乃为市井鬻卖之行,有如嫉其宠而谗之者,岂雅德君子所宜为哉”对其做法持否定态度,认为其是嫉贤妒能,不容慕容垂,才痛下杀手。

可是,王猛不是慕容评,在他眼中,慕容垂绝不简单。自己收集前燕情报多年,深知慕容垂的厉害。作为前燕最强的统军之人,慕容垂的能力之强不在自己之下。若两军对垒,自己没有取胜的绝对把握。此次随他前来归附的子侄随附几人,个个不是平庸之辈。如此人物,又怎会轻易驾驭呢?

其次,慕容垂的归附可以说是无奈之举,为燕国所不容,无奈来降,并非真心归顺。若有丝毫希望,以他的性格,必不会投奔敌国。即使这样,他也宁愿流落他国,不愿举起反旗,手足相残,祸乱国家,如此一来,他日若有机会,会不会归而复叛?且伐燕在即,若关键节点,以他的号召力,若振臂一呼,多少鲜卑旧部就会群起呼应,到时自己一统北方的宏图大志就会功亏一篑。诸多的变数,实在是令人不安。

当时民族间的矛盾是各个政权都不能回避的首要难题。前秦是氐族建立的国家,氐族又是少数民族中较小的一个,若使国家政权稳定,则必须依仗其他民族的优秀的人才。然而这种稳定是极其脆弱的,十几年后淝水之战的惨败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任何打破平衡的人物出现都是王猛极其重视的,更何况此人名气才能太大,天王苻坚又过度关爱,不能不引人非议。

此外,最重要的一点,由于慕容垂的到来,君王苻坚开始不听自己的进言了。这对于王猛来说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在情况变坏之前他必须要有所行动。

于是,他对苻坚说:“慕容垂,燕之戚属,世雄东夏,宽仁惠下,恩结士庶,燕、赵之间咸有奉戴之意。观其才略,权智无方,兼其诸子明毅有干艺,人之杰也。蛟龙猛兽,非可驯之物,不如除之。”

王猛的眼光不可谓不精准,十几年后他的预言皆成真。

但是,苻坚没有听从,说:“我以忠义招揽天下英豪,建立不世之功。况且他刚来这时,我对他说的话是真心诚意的,现在要加害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吾方以义致英豪,建不世之功。且其初至,吾告之至诚,今而害之,人将谓我何!”《晋书·苻坚载记》)。

苻坚的话不无道理,他以儒学治天下,如此行为,确为儒家所不齿,如何取信于人。也因此,他的话一直被后世史学家称道。

对于王猛来说,既然苻坚不同意,那只能他亲自出手了。

金刀一计出,计谋两帝王!(下)

金刀计

机会来了,公元370年,前秦发兵征燕,以王猛为统帅。这时有一个细节,在王猛出征前,向苻坚请求以慕容垂长子慕容令作为向导,出任参军。慕容垂则留守长安,此中深意,恐怕慕容垂也自知。

《资治通鉴》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将行,造慕容垂饮酒,从容谓垂曰:“今当远别,何以赠我?使我睹物思人。”垂脱佩刀赠之,猛至洛阳,赂垂所亲金熙,使诈为垂使者,谓令曰:“吾父子来此,以逃死也。今王猛疾人如雠,谗毁日深;秦王虽外相厚善,其心难知。丈夫逃死而卒不免,将为天下笑。吾闻东朝比来始更悔悟,主、后相尤。吾今还东,故遣告汝;吾已行矣,便可速发。”令疑之,踌躇终日,又不可审覆。乃将旧骑,诈为出猎,遂奔乐安王臧于石门。猛表令叛状,垂惧而出走,及蓝田,为追骑所获。秦王坚引见东堂,劳之曰:“卿家国失和,委身投朕。贤子心不忘本,犹怀首丘,亦各其志,不足深咎。然燕之将亡,非令所能存,惜其徒入虎口耳。且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卿何为过惧而狼狈如是乎!”待之如旧。燕人以令叛而复还,其匀为秦所厚,疑令为反间,徙之沙城,在龙都东北六百里。”

出征的前一晚,慕容垂府上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正是王猛。两人虽同朝为官,恐怕私下的关系也不会太好。在此特殊时刻王猛的突然造访必定是慕容垂没有想到的。王猛在前秦位高权重,深受苻坚信任,另外,慕容令在王猛帐中,也希望王猛能够好好照顾他,于是慕容垂盛宴为王猛践行。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王猛话锋一转,充满感慨地说了那么一句话“马上我就要离开远征了,你能不能赠我件旧物?让我能看着它就能想起你。”(“今当远别,何以赠我?使我睹物思人”),《资治通鉴》还用了从容一词来形容王猛的表现,用计而面不改色心不跳,可见这位王丞相心计之深。王猛的话让慕容垂猝不及防,仓促间身边又没有其它的东西,于是慕容垂随手解下腰间随身佩戴的金刀送给了王猛。

慕容垂久经沙场,细细想来,未必不能参透王猛的用意。但是,王猛的狠辣之处在于时机的准确和出手的迅疾。他选择在出征前夜造访慕容府,已让慕容垂没想到,酒酣时竟然张口索要信物,更是让他瞠目结舌,毫无招架之力。第二天一早,王猛便率军离开长安,不给慕容垂一点翻盘的机会。纵使计谋被看破,慕容垂也无能为力。毕竟他的儿子慕容令在军中,在他控制之下。

大军快要达到洛阳时,王猛开始出手了。他买通了故事的又一位主人公——慕容垂跟随二十余年的亲信金熙。金熙在慕容垂落魄时都不曾离开他,深得父亲信任,慕容令怎会想到金熙会投靠王猛,亲手为自己掘下坟墓。也因此可见王猛的手腕。

金熙手拿慕容垂的金刀秘密来到慕容令帐中,带来了所谓的慕容垂的口信 “你我父子之所以投奔秦国,无非是避祸而已。如今王猛心胸狭隘,数次想排挤我们,而苻坚表面上对我们礼让有加,但其心实在难测。估计我们父子仍然难免一死,况且最近听说燕国皇帝于我们走后颇有悔意。我现在已经在逃亡路上了,你不走更待何时?事起仓促,来不及写信,特派人传口信,以金刀为证。”

这段口信让慕容令也是措手不及,事关重大,加之行军途中和慕容垂无法联系,不由得慕容令不信,怎么办,是走是留?史书记载:“令疑之,踌躇终日”。 慕容令不是酒囊饭袋,是慕容家族子侄一辈中数一数二的的人物。父亲在朝遭受排挤时便是他决策断疑,力主出走,避免了杀身之祸。金熙的话父亲日常也有所抱怨,另外还有父亲佩戴的金刀为证。话可能胡说,但金刀不会有假,此事多半为真。但出征前父亲未透露任何出走之意,莫非是长安出了什么变故?且军中纪律森严,金熙混进来如何能瞒过王猛的眼睛?

王猛此计的杀招在于时间紧急,慕容垂的口信告知已经在逃亡路上了,若慕容令迟疑不走,到时消息传到军中,便难逃一死;若慕容令仓皇出逃,自己便能置长安的慕容垂于死地;若回长安探虚实,不说路途遥远,自己也不会允许的。

时间容不得思前想后,慕容令想燕国毕竟是凝聚祖上数代心血,父亲一定不忍见它灭亡,决定追随父亲回到燕国。于是慕容令借打猎为名,逃回前燕。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说慕容垂,王猛将消息传回长安,慕容垂惊得魂飞魄散,长子因何逃回燕国,无从得知。此种叛逃重罪,不是开玩笑的。他连辩解的时间都没有,只能仓促出逃,结果在蓝田被追兵赶上,押回长安。

战争期间慕容令逃回敌国,慕容垂出逃未遂,这下便是死罪难逃了。但令王猛没想到的是,苻坚并没有责备慕容垂,相反安慰他:“你因为自家、朝廷争斗,委身投靠于朕。贤人心不忘本,仍然怀念故土,这也是人各有志,不值得深咎。然而燕国行将灭亡,不是慕容令所能拯救的,可惜的只是他白白地进了虎口而已。况且父子兄弟,罪不株连,你为什么过分惧怕而狼狈到如此地步呢”竟然放了慕容垂。

王猛辛辛苦苦布下的必杀之局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旁人看来,这出金刀计似乎对所有人都没啥损失,但它的影响是深远的。

慕容令回到燕国之后,燕国对他这个莫名其妙的二次叛徒心存芥蒂,干脆流放到遥远的沙城。慕容令仍不甘心,密谋起兵反叛,最终被杀,慕容垂失去最优秀的儿子。后燕建国后,年老的慕容垂为给平庸的慕容宝立威,让其出征北魏,招致参合陂之战惨败。

可以肯定,无论立嫡长子还是立贤,慕容令都将承接慕容垂的位置,而且将是无可争议的燕主,他的资历、经历、能力是所有人都服气的,便不会有参合陂之败,那时大燕精锐犹在,北魏纵有拓拔珪,两人之间也不会是一边倒。如果慕容令没死,就没有他的妻子献幽皇后丁氏拥立小叔子兼情人慕容熙为帝,造成的后燕基业崩坏,如果慕容令没死——可是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如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