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同一部电影豆瓣电影评分和猫眼评分两极化?

曾广森


其实主要是因为猫眼的用户和豆瓣用户差距有些大吧。不同的人对电影的感受不同。所以也会影响每个人不同的评价。而且我觉得猫眼的评分比豆瓣更有可信度,因为猫眼是买了票之后才能评分的。然后大家都是真实去看了这一部电影的。但是也有人说,豆瓣上面评分低的电影是真的难看,评分高的不一定好看。我觉得豆瓣上对于电影的要求也太高了吧。

总之很多时候电影评分只是一个人看了之后的主观感受,我们可以适当的参考一下评分,但也不要过度依赖评分。所以就算他们评分差距大,也是因为每个人看的感受不一样而已。


小林同学观影记


就是一个是普通青年用的,一个是文艺青年用的

用猫眼的就是图个乐,出了电影院就从第一感觉上随便给电影个分然后去吃宵夜了

用豆瓣的看完一部电影则不是要写一大篇影评就是要看一大堆影评

猫眼评分高低就是这个电影给普通青年哄没哄舒服了,豆瓣评分高低就是文艺青年对这个电影各种技术分析后的产物

比如爆米花电影,图个乐的人就看的很爽,然而的确从各种技术分析层面上讲其实就是用各种套路哄小孩的

总结

如果你是普通青年猫眼评分足以给你提供对于一个电影好看不好看的信息,但当你特别在意一部电影,并且想知道其中深意的情况的时候,不上豆瓣还真不行

如果你是文艺青年,估计您现在连充斥着各种水军的豆瓣都不用了,反正我现在是还没找到什么能代替的

以上文艺青年普通青年只是代名词,毕竟这俩词比较温和




人要善良520


近些年来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人群都喜欢在周末的时候通过看电影来作为娱乐消遣的方式,在看电影前都想要知道这部电影到底好不好看,就会通过各大评分网站来看评价,目前国内最知名的两大评分网站,就要数豆瓣和猫眼了,那么豆瓣和猫眼哪个更客观?两者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小编带你来了解一下。

许多细心的观众发现,豆瓣的评分相对来说比较严苛一些,所有电影的评分也是在2分到10分间(豆瓣最低评分是2分)参差不齐,好电影可以达到9.0以上的分数,而烂片甚至会低到2.1等。

但是对于猫眼评分,它的评分机制就相对温和一些,大部分电影都会在8.0以上,而中等层次的就在7分左右,低于6.0的也是少之又少。这样简单的介绍可以大体能把握某部电影的精彩程度。

虽然说是好电影大部分观众都会认同,但是有的时候猫眼和豆瓣还是会出现具有争议的情况,最明显的就是去年的《前任攻略3》,它在豆瓣上的评分如今已经低到了5.7分,还不到及格线,而在猫眼上的评价高达9.2分,最终该片的票房达到了19亿,正是因为该片的高票房缘故,也是引起网友们的激烈讨论。

再看一看《银翼杀手2049》,这部电影在之前奥斯卡也是斩获了多个奖项,业内人士更是把它奉为神作,豆瓣评分高达8.2,但是猫眼上并不乐观,仅仅7.2分,票房也是扑街,连1亿都没有突破,再比如《湮灭》、《暴裂无声》等电影都是出现了这种情况。

所以小编总结为如果是猫眼评分高的电影,票房普遍不会差,而豆瓣评分似乎并不能决定一部电影的票房。当然也会出现不少豆瓣猫眼同时给予高评价的情况,比如《头号玩家》,它的票房自然是大获全胜。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猫眼的用户与消费强相关,打分的人一定是买票进场的同学,看完随手就给打了,就是第一感觉,也不会打开手机刷刷影评什么的,他们更接近我所说的“普通观众”,看电影就是图个娱乐,看的舒服我就给五星,让我懵逼抬手给个两星,最多骂个街,转头就去吃宵夜了。

豆瓣的用户就想的比较多,可以说是深度观影人群吧,所以就比较苛刻一点,对纯爆米花电影一般没啥好脸色,比如这部《狂暴巨兽》在豆瓣是6.8,在猫眼是9.0,票房高高的。

小编认为出现这种情况自然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因为国内大部分观众进电影院是想要享受视觉的冲击感,或者剧情的娱乐化,所以对于爆米花电影自然更待见,但是对于一些偏艺术性的电影,并不是每个人都接受得了,有人觉得电影是艺术,有人会觉得它仅仅是为了娱乐,观点不同,自然看法不同啦,两极分化也在一些片子的评分上体现了出来。







电影小爱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身边电影院的数量越来越多,票价在各大O2O平台推动下也越来越低,去影院观影逐渐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共计放映超过1708万场,同比去年增长39%,累计票房144.96亿,同比增长51%,观影人次4.19亿,同比去年增长57%,三项数据均创造了历史新高。

我是一个电影爱好者,但凡影院有大片上映,立马就会跑去看了。对于一般的电影,则会先搜一下评分,相信这也是人大多数人购票选电影之前的标准动作了。评分对观影体验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仔细对比不同网站的同一部电影的评分往往会发现它们的评分差距非常大,以购票平台起身的网站美团旗下的猫眼的评分远远高于兴趣社区起家的豆瓣。

很不可思议很好奇吧,猫眼和格瓦拉之间的评分差距不大,而与豆瓣之间的差距有的超过了3分,基本都超过了1分,而1分都是一个不小的差距啊,毕竟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是否值得看”的分数底线。

豆瓣CEO阿北于去年底解释过豆瓣的评分机制,他称之为“一个一亿多人的大众评审团”。由于豆瓣不能购票,评分人群是纯粹为分享观点而评价,可以粗略认为豆瓣电影评分来自一个有一定电影评判知识、又乐意点评电影的“爱好者评审团”。因为一般影评基数较大,基本也会避免水军影响。豆瓣的评分算法简单粗暴,用阿北原话说:

既然评分机制不是专家评审,同样是大众评审,并无差异,那么下面笔者从自己浅薄的个人意见来分析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一、受众群体的不同

二、“票价”影响判断

三、购票网站的引导


全球电影频道


1.豆瓣偏向艺术片文艺片,对商业片的评价尺度相对较严。

2.能去豆瓣评分,说明看完电影不是看看热闹就过去了。还有意愿做一些思考或者有兴趣去看看其他人的评论。这种情况下评价电影的态度和严肃程度不低。

3.猫眼和淘票票等平台评分是纯商业行为,买完票顺手或者系统提示你评价一下,有很大随意性和娱乐性。商业驱使,难以有统一的尺度和标准,有跟风媚俗成分。

4.豆瓣和其用户多年的沉淀,已有了一套评判标准和打分算法,相对一致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