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同一部電影豆瓣電影評分和貓眼評分兩極化?

曾廣森


其實主要是因為貓眼的用戶和豆瓣用戶差距有些大吧。不同的人對電影的感受不同。所以也會影響每個人不同的評價。而且我覺得貓眼的評分比豆瓣更有可信度,因為貓眼是買了票之後才能評分的。然後大家都是真實去看了這一部電影的。但是也有人說,豆瓣上面評分低的電影是真的難看,評分高的不一定好看。我覺得豆瓣上對於電影的要求也太高了吧。

總之很多時候電影評分只是一個人看了之後的主觀感受,我們可以適當的參考一下評分,但也不要過度依賴評分。所以就算他們評分差距大,也是因為每個人看的感受不一樣而已。


小林同學觀影記


就是一個是普通青年用的,一個是文藝青年用的

用貓眼的就是圖個樂,出了電影院就從第一感覺上隨便給電影個分然後去吃宵夜了

用豆瓣的看完一部電影則不是要寫一大篇影評就是要看一大堆影評

貓眼評分高低就是這個電影給普通青年哄沒哄舒服了,豆瓣評分高低就是文藝青年對這個電影各種技術分析後的產物

比如爆米花電影,圖個樂的人就看的很爽,然而的確從各種技術分析層面上講其實就是用各種套路哄小孩的

總結

如果你是普通青年貓眼評分足以給你提供對於一個電影好看不好看的信息,但當你特別在意一部電影,並且想知道其中深意的情況的時候,不上豆瓣還真不行

如果你是文藝青年,估計您現在連充斥著各種水軍的豆瓣都不用了,反正我現在是還沒找到什麼能代替的

以上文藝青年普通青年只是代名詞,畢竟這倆詞比較溫和




人要善良520


近些年來隨著國內電影市場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人群都喜歡在週末的時候通過看電影來作為娛樂消遣的方式,在看電影前都想要知道這部電影到底好不好看,就會通過各大評分網站來看評價,目前國內最知名的兩大評分網站,就要數豆瓣和貓眼了,那麼豆瓣和貓眼哪個更客觀?兩者又有什麼樣的區別呢?小編帶你來了解一下。

許多細心的觀眾發現,豆瓣的評分相對來說比較嚴苛一些,所有電影的評分也是在2分到10分間(豆瓣最低評分是2分)參差不齊,好電影可以達到9.0以上的分數,而爛片甚至會低到2.1等。

但是對於貓眼評分,它的評分機制就相對溫和一些,大部分電影都會在8.0以上,而中等層次的就在7分左右,低於6.0的也是少之又少。這樣簡單的介紹可以大體能把握某部電影的精彩程度。

雖然說是好電影大部分觀眾都會認同,但是有的時候貓眼和豆瓣還是會出現具有爭議的情況,最明顯的就是去年的《前任攻略3》,它在豆瓣上的評分如今已經低到了5.7分,還不到及格線,而在貓眼上的評價高達9.2分,最終該片的票房達到了19億,正是因為該片的高票房緣故,也是引起網友們的激烈討論。

再看一看《銀翼殺手2049》,這部電影在之前奧斯卡也是斬獲了多個獎項,業內人士更是把它奉為神作,豆瓣評分高達8.2,但是貓眼上並不樂觀,僅僅7.2分,票房也是撲街,連1億都沒有突破,再比如《湮滅》、《暴裂無聲》等電影都是出現了這種情況。

所以小編總結為如果是貓眼評分高的電影,票房普遍不會差,而豆瓣評分似乎並不能決定一部電影的票房。當然也會出現不少豆瓣貓眼同時給予高評價的情況,比如《頭號玩家》,它的票房自然是大獲全勝。

這說明什麼問題呢?說明貓眼的用戶與消費強相關,打分的人一定是買票進場的同學,看完隨手就給打了,就是第一感覺,也不會打開手機刷刷影評什麼的,他們更接近我所說的“普通觀眾”,看電影就是圖個娛樂,看的舒服我就給五星,讓我懵逼抬手給個兩星,最多罵個街,轉頭就去吃宵夜了。

豆瓣的用戶就想的比較多,可以說是深度觀影人群吧,所以就比較苛刻一點,對純爆米花電影一般沒啥好臉色,比如這部《狂暴巨獸》在豆瓣是6.8,在貓眼是9.0,票房高高的。

小編認為出現這種情況自然是一種正常的反應,因為國內大部分觀眾進電影院是想要享受視覺的衝擊感,或者劇情的娛樂化,所以對於爆米花電影自然更待見,但是對於一些偏藝術性的電影,並不是每個人都接受得了,有人覺得電影是藝術,有人會覺得它僅僅是為了娛樂,觀點不同,自然看法不同啦,兩極分化也在一些片子的評分上體現了出來。







電影小愛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身邊電影院的數量越來越多,票價在各大O2O平臺推動下也越來越低,去影院觀影逐漸成為了人們的生活必需品。今年第一季度,全國共計放映超過1708萬場,同比去年增長39%,累計票房144.96億,同比增長51%,觀影人次4.19億,同比去年增長57%,三項數據均創造了歷史新高。

我是一個電影愛好者,但凡影院有大片上映,立馬就會跑去看了。對於一般的電影,則會先搜一下評分,相信這也是人大多數人購票選電影之前的標準動作了。評分對觀影體驗有很好的指導意義,但仔細對比不同網站的同一部電影的評分往往會發現它們的評分差距非常大,以購票平臺起身的網站美團旗下的貓眼的評分遠遠高於興趣社區起家的豆瓣。

很不可思議很好奇吧,貓眼和格瓦拉之間的評分差距不大,而與豆瓣之間的差距有的超過了3分,基本都超過了1分,而1分都是一個不小的差距啊,畢竟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是否值得看”的分數底線。

豆瓣CEO阿北於去年底解釋過豆瓣的評分機制,他稱之為“一個一億多人的大眾評審團”。由於豆瓣不能購票,評分人群是純粹為分享觀點而評價,可以粗略認為豆瓣電影評分來自一個有一定電影評判知識、又樂意點評電影的“愛好者評審團”。因為一般影評基數較大,基本也會避免水軍影響。豆瓣的評分算法簡單粗暴,用阿北原話說:

既然評分機制不是專家評審,同樣是大眾評審,並無差異,那麼下面筆者從自己淺薄的個人意見來分析下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一、受眾群體的不同

二、“票價”影響判斷

三、購票網站的引導


全球電影頻道


1.豆瓣偏向藝術片文藝片,對商業片的評價尺度相對較嚴。

2.能去豆瓣評分,說明看完電影不是看看熱鬧就過去了。還有意願做一些思考或者有興趣去看看其他人的評論。這種情況下評價電影的態度和嚴肅程度不低。

3.貓眼和淘票票等平臺評分是純商業行為,買完票順手或者系統提示你評價一下,有很大隨意性和娛樂性。商業驅使,難以有統一的尺度和標準,有跟風媚俗成分。

4.豆瓣和其用戶多年的沉澱,已有了一套評判標準和打分算法,相對一致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