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墨春秋:富连成与中华戏曲学校的回忆

今日推送之《粉墨春秋:富连成与中华戏曲学校的回忆》录自《春申续闻》,作者陈定山,工书画,兼善诗文。《春申旧闻》是陈定山的掌故随笔,描写旧上海文人逸事、艺坛杂俎、风俗市情、社会秘辛、菊坛掌故、勾栏风月、黑道传说等等。《春申旧闻》初版于1954年11月,1967年9月《春申旧闻》和《春申旧闻续集》合成一册,改由台北世界文物供应社出版,1976年1月,世界文物出版社又出版了《春申续闻》。

富连成简史

 富连成和中华戏曲学校虽不发祥于上海,但与上海的戏剧主流有不可分析的要点,所以我也把他记下。

民国以来,戏剧人材的造就,当以北平的富连成、中华戏曲学校人材最为鼎盛。上次写了一篇中华戏校的简历,有人要我再写一篇关于富连成的。其实包缉庭先生早在《华报》写过富连成。洋洋巨著,连载数阅月之久。他是富连成通,所谓珠玉在前,焉用我来续貂。不过,包先生写得太丰富,太长久了,读者倒不能提纲挈领,如数家珍地资为口实。所以不嫌掠美,简单地来写这一篇,比到包先生写的,真如大巫小觋之分,不过短短的篇幅里面,也有个兴衰沿革,让人家读了,也说得出一个起承转合来,对与不对,还望缉庭方家指教。

粉墨春秋:富连成与中华戏曲学校的回忆

富连成学员灌音后合影

富连成是科班制度,和中华戏校最大的不同点,便是富连成完全是戏班里的老法教授。除了“做功夫”之外,没有什么书本儿念的。中华戏曲则是采取学校制度,除了练功,还要上课,和普通学校一般的读书认字,灌输给他世界的美术知识和三民主义。所以中华戏校课程有:国文(一年级《千字文》,二年言、文选读,三年《论语》,四年古文),英文(一二三年《开明读本》,四年《纳氏文法》及会话),法文(与英文同),公民,党义,诗词曲及中国戏剧史,西洋戏剧史。

这些,在富连成是完全没有的。富连成的老教师萧长华说得好,“我们教授的方法,是不能说无遗憾的。当年课程,全是有关于戏剧艺术的。念书识字,就没有专门教师来担任,后来有些学生能通文墨,却是他们自己要习上,自修得来的。”不过,这也是指盛、世两辈来说,元韵字辈,富连成也有了读书的机会,不过没有中华戏校那样编制完备罢了。

现在且说,富连成造就的弟子,从第一科喜字辈起到韵字辈止,共是七科,计有喜、连、富、盛、世、元、韵。喜字一科只得四十多人,现在的老伶工如侯喜瑞、陈喜星、雷喜福、钟喜久都是这一辈里出来。第二科连字有七十多人,最出名的有:马连良、王连浦、刘连荣、于连泉(即小翠花)、苏连汉、马连昆等。富字辈有一百二十多人,如谭富英、尚富霞、马富禄、茹富兰、茹富蕙、杜富隆、吴富琴等都是这一辈里出科。第四科盛字辈以下则平均每科有一百二十人。盛字辈有李盛藻、高盛麟、叶盛兰、刘盛莲、陈盛荪、叶盛章、贯盛习、杨盛春、李盛斌、孙盛武、苏盛轼、裘盛戎。世字辈有毛世来、迟世荣、李世芳、李世霖、阎世善、裘世戎、江世升、詹世辅、沙世训、袁世海、叶世长等。元字辈有谭元寿、孙元杉、孙元坡、哈元章、高元峰、陈元碧、黄元庆、马元祺、白元鸣、刘元汉、徐元珊、罗元昆、殷元和、杨元才、李元瑞、卢元义、张元秋、张元奎等。可惜到了韵字辈,富连成迭经世变,经济实力不支,就报散了。

粉墨春秋:富连成与中华戏曲学校的回忆

萧长华

现在有人奇怪地说:既然叫做“富连成”,七科排行,应该富字当头,为什么第一科出的“喜”字,而“连”字辈又在“富”字之上呢。这里面还有一段创办的历史经过,原来富连成原先不叫富连成而叫“喜连成”。喜连成则办于光绪二十九年,它的东家是牛子厚,原先在吉林组班,同时又设了保升堂药铺,在北京打磨厂开了源升庆汇划钱庄,是个财主。可是他六场通透(按:六场之说,人人不一,有说是前场、后场、文场、武场、检场、饮场。其实那是笑话。六场应该是指前台的场面,文武家伙却拿得起来,说见拙著《皮簧剧的场面》,盖全场面只用六人)。他到北京邀角,那时叶春善是个唱老生的,到了吉林,临时哑嗓,不能登台,就在后台帮忙,和牛东家倒是义气相投,非常合式,就商量办一个科班,又觉得办在边外,不如办在北京,就叫叶春善带银子回京,组织科班,正赶上日俄战事发生,牛东家也料理着本身事务,到北京来了。初创的时候,只有几间临时房子,招了十几个学生,后来在琉璃厂西南园找了一所小三合房,才正式成立了喜连成。到了光绪三十年的秋天,就小规模的可以接堂会了。这里面的学生,性质并不一样,有写给科班里做学徒的,便是“喜”字辈的学生,也有出学费来附科的,便不在喜字辈分之内,这里也出了几个了不起的人材。

便是:梅兰芳、周信芳、林树森。

据梅兰芳说,周、林确是他同科的师兄弟,那时周的艺名叫麒麟童,林的艺名叫小益芳(按:林的本师是哑叭王益芳),还有一个叫金丝红的。梅兰芳坐科富连成,第一出唱《战蒲关》,便是麒麟童的刘忠、金丝红的王霸,他们直到宣统末年才脱离喜连成而各奔前程。

粉墨春秋:富连成与中华戏曲学校的回忆

梅兰芳之《战蒲关》

牛东家办喜连成,并不问事,一切均由叶春善主办,而萧长华那时已是坐堂的教师。轮到请来的教师不够支配时,他就生、旦、净、末、丑,一概都教,而教出来的最为奇迹,便是马连良的老生和小翠花的花旦。

喜连成经过八年的历史,统由牛子厚东家倒给外馆沈家。怎么叫外馆呢?原来他们是专做蒙古人生意的。蒙古王公进得京来,一切就由外馆招待,放钱给他们用,替他们备办一切应用的东西,那王公们说声回去,也只把用了的款项,加上利息,结一个数目,过了三年两载,统由外馆东家派个伙计,到蒙古口外去领,那本息,却也不是现金,专提些牛羊皮货、驼马牲口回来,一本十利,最是发财。这位外馆沈家,名叫沈仁山,倒和牛东家一个脾字,就是把科班的名称改了富连成,在富字辈之下,定了盛、世、元、音四个字,来做班次辈分,其余内外一切,依然拱手交给叶春善老先生,总揽大权。这个科班,月兴日盛,每年结账,总有赢余。沈东家除了每年大骡车装银子回去,再也不问什么事务。

所以富连成虽说是外馆沈家开的,却和叶老先生自己的一样,悉心教授,富、盛两辈又出了不少的人材,这可说全是叶春善一个人的心血培养出来的。到了民国二十四年,叶春善六十一岁,得病故世,才由他长子龙章继任,担任社长名义,实际上却是第三个儿子叶盛章主持一切。后来沈仁山分家,将富连成科班归了秀水沈七,沈七又倒给叶家,这时候世字辈正好出科了。

粉墨春秋:富连成与中华戏曲学校的回忆

叶春善

民国三十二年,叶家分产,却把富连成从盛章手里分给了他二哥荫章,接管了大约一年光景,只因用人不当,盛章、盛兰一气全退出不管,外加敌伪的压迫,富连成成了停顿的现象。元字辈大班还勉强可以。韵字辈(按:盛、世、元、音四字辈分,非常通顺,不知后来何以改了韵字辈)和元字小班就不得不转入尚小云的荣春社,李万春的鸣春社去继续学习,所以韵字辈继起无人。俗语说得好,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后来富连成又遭了一场天火,将叶春善一生心血,三十三年继续不断经营的基业,烧得片瓦无存。 “富连成”这块金字牌匾,也只好在瓦砾场中,放射光芒,供后人无限凭吊而已。

中华戏曲学校的回忆

最近读到一篇,因“复兴戏校”而谈到北平戏剧学校的文章,该校确是继富连成科班而特树一帜吻合时代需要的戏校,作者手边恰有些资料,写述此篇,以备热心提倡戏剧人士的参考。

北平戏校应该正名“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它初名“北平”后改“中华”,隶属于中华戏曲音乐院,这笔经费,大概支出于庚款的文化基金为多。民国十九年六月开始筹备,校长焦菊隐,校务长林素珊女士(李石曾先生的第二任夫人),系主任曹心泉(歌剧系)、焦菊隐(话剧系)。教育方法,一方采用科班精神,一方采取剧校制度,计有歌剧、话剧、音乐等几系,但事实方面仍专重于平剧,话剧、音乐,备格而已。

粉墨春秋:富连成与中华戏曲学校的回忆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学员练习拉山膀

平剧系主任曹心泉名沄,安徽人,曾充内廷供奉,年纪已经六十七岁,对于音律确有专长,所著关于论乐专作,非常宏富,兼充中央礼乐馆乐律主任。但他也不是一位包罗万象的老师,所以董事会成立(民国二十年一月)之后,还聘了不少专门委员来做顾问,那一张名单里有:王绍贤、王瑶卿、包丹庭、李石曾、余叔岩、周作民、金仲荪、徐凌霄、陈墨香、梅兰芳、张伯驹、程砚秋、程继仙、溥西园、齐如山、钱金福、杨小楼。但这些还不过属于名流的聘任,请他们来轮流演讲与指导,而不是看家实习的教授。教授方面,则分为“文”与“艺”的两大班次,文科方面,且不去说他,艺科方面则分为四大课目:

一、昆曲(教员曹心泉、郭春山、胜庆玉等)。

本课教授北曲,首重“牌子”;次教开锣戏;次教单出名剧,注重学生之发音字韵。曹心泉教授唱法,胜庆玉、郭春山等助教身段。

二、皮簧(教员张荣奎、王荣山、郭际湘、律佩芳、郭春山、文亮臣、沈三玉等)。

本课教授时下及失传的各种皮簧剧,文武兼习,视学生天才及其扮相派定角色,尤注重于发音、字韵及口眼身步。

三、武工(教员张善庭、王仲元、胜庆玉等)。

本课专门教授武戏中需要的技能,尤注重学生的腰腿、筋斗、把子。不论男女生,所习本工为文或武,均要练习把子、踢腿和下腰,以为基本功夫。

四、场面。

学生无歌唱天才者,均编入音乐组,学习文武场面,其于场面音乐亦不能造就的,则令学习管事、化妆、服装、检场,以期人尽其用,校无弃材。

戏校历年造就的人材,非常丰富,共分德、和、金、玉四班,其中最为特出者有:

傅德威(武生)、李德彬(小生)、宋德珠(刀马)、萧德寅(武净)、吴德庆(武丑)、关德咸(老生)、高德松(架子花)、赵德钰(铜锤)、储金鹏(小生)、王和霖(老生)、李和曾(老生)、徐和廷(小生)、徐和才(小生)、李金鸿(刀马旦)、张金梁(老旦)、牟金铎(武净)、王金璐(武生)、周金福(丑)、赵金蓉(花衫)。

戏校的毕业学期共是七年,从民国二十年开始,应该到廿六年底的寒假方为毕业。但七七事变发生了,相差仅仅半年,他们不得不因不幸事件而停止解散,这是非常可惜的。上述德、和、金三辈人材,在民国二十二年即已公开演出,那是第二次全国运动大会在南京开幕,由程砚秋率领该团赴京。于十月十九演出一天,慰劳运动选手,剧目为全本《三娘教子》。廿一、廿二为账济黄河水灾,在励志社演出二天,剧目为:《汾河湾》《四郎探母》。廿三日起为建筑南京戏曲音乐院筹备会,由张公权、徐寄廊、李石曾等发起,在国民大会曾连演五天,剧目是《戏凤》《寄子》《宝莲灯》《双狮图》《女起解》。此为中华剧校对社会国家的第一次盛大贡献,非常值得纪念的。

粉墨春秋:富连成与中华戏曲学校的回忆

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学生抵京留影(1932年)

戏校后起之秀最为人称道的四块玉,为侯玉兰、李玉茹、白玉薇、李玉芝,但她们均曾参加廿二年的盛大演出,到了七七事变发生,中华戏校被迫停止,中华戏校学生一部分为了生活而另自组班,改名为光华社,第一次在广和楼演出,是十七年前的阴历庚辰十二月初四,剧目全本《红鬃烈马》,计有:赵玉菁(《彩楼》)、沈金波(《别窑》)、袁金凯(《三打》)、符玉蓁(《赶关》)、张玉美(《回窑》)、王玉芹(《算粮》)、白玉薇(《登殿》),而玉茹、玉兰、玉芝已在上海飞黄腾达了。

(《春申续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