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国语言的“融情卡”、洋委员工作室、隔离“暖心包”……既严又暖,古北、碧云、联洋等国际化社区这样防疫

中、英、日、韩不同语言版本的“融情卡”;包含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在内的暖心包;洋委员工作室、小语种志愿者网上答疑……对于沪上的多个国际化社区而言,防范当下境外疫情的输入风险,未尝不是一场“大考”。而在对沪上古北、联洋、碧云等国际化社区采访时,周到君也发现:在全力扎紧篱笆守好门、管好人的同时,这些社区也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很多暖心措施。

古北荣华居民区:中日韩英的“融情卡”

两平方公里的居民区内,3.3万常住人口中,境外人士有1.65万人,并且来自全球约50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沪上首代国际化社区,“古北国际化社区”历来受到境外人士的青睐。

除了小区管理的常态化管理措施,这两天,陆续返回家中的境外人士都会拿到一张防疫“融情卡”,小卡片上简洁明了地告知返沪居民要主动配合登记和自我健康管理,并注明了发热门诊的地址、长宁区疾控中心应急电话、“12345”市民热线、上海市外事办网站地址、属地居委会和物业联系电话等联系方式。

四国语言的“融情卡”、洋委员工作室、隔离“暖心包”……既严又暖,古北、碧云、联洋等国际化社区这样防疫情输入

除了中文,“融情卡”被翻译成了英、日、韩三种不同的语言版本。“作为防疫信息与政策的及时传达渠道,翻译必须要准确,这样传达才能到位。” 古北国际社区所在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盛弘这样告诉周到君。

盛弘说,措辞不但要达意而且力求精准——是融情卡翻译的关键。社区工作者虽然有日韩等小语种的涉外社工,但为了避免不地道的表达,他们还是虚心向社区中的一批热心的外籍志愿者请教。比如平日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洋议事员”戴维·波特,就主动担任了“防控疫情告知书”的英文翻译工作。

四国语言的“融情卡”、洋委员工作室、隔离“暖心包”……既严又暖,古北、碧云、联洋等国际化社区这样防疫情输入

来自日本的居民菅沼真理子回国期间得知中国疫情,回到上海后她带着一包日本家庭常用的消毒药片来到居委会,免费提供给社区使用。为了方便社区工作者正确使用,她还贴心地自制了中文版的使用说明。在翻译日语告知书时,真理子则与盛弘多次开会讨论,力求让防疫举措的表达更精准。

金桥碧云国际社区:隔离“暖心包”

有“小小合国”之称的碧云国际社区是目前上海规模最大、社区配套功能最完善、综合环境最具特色的综合性国际社区之一。

四国语言的“融情卡”、洋委员工作室、隔离“暖心包”……既严又暖,古北、碧云、联洋等国际化社区这样防疫情输入

随着境外疫情输入性风险增大,社区党委优化联动机制,采用“流水线”工作程序快速处置,即居委提前沟通境外人员返沪行程信息,门岗即时报告境外重点地区人员抵达社区信息,由社区医生、公安民警和社区工作人员共同组成的工作小组上门告知居家隔离等防控政策并送上“暖心包”(口罩1包、体温计1根、消毒液1瓶、居家隔离注意事项1份、健康提示1份),同时由居委、志愿者、物业共同保障好居家观察中外居民的生活服务。

四国语言的“融情卡”、洋委员工作室、隔离“暖心包”……既严又暖,古北、碧云、联洋等国际化社区这样防疫情输入

在小区内,除了宣传栏的全方位无遗漏宣传外,还通过门岗向每家每户发放多语种防疫提示卡;通过邮件向外籍家庭发送多语种居家防护科普连环画;通过微信公众号编发多种语言版本的防疫电子手册,让外籍居民多途径知晓疫情防护知识和相关政策,确保宣传告知无盲区无死角。

四国语言的“融情卡”、洋委员工作室、隔离“暖心包”……既严又暖,古北、碧云、联洋等国际化社区这样防疫情输入

此外,社区党委还广泛招募外语志愿者,帮助社区翻译防疫宣传资料,制作多语种口罩预约登记程序,视频联系外籍居民传递温暖、安抚情绪。安排涉外社工和外语志愿者们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等向外籍居民推送涉疫信息、传播正能量、澄清不实信息。

花木联洋社区:工作日志进行时

联洋社区这个居住着5万居民的大型社区,有8000多位洋居民,来自全世界各地。为防疫情输入风险,其所在的花木街道成立了由花木派出所、浦东公安分局出入境办、街道下沉社区联络员、社区工作人员组成的花木辖区境外人员排查队。对花木167个小区开展为期两周的全面上门排查,重点核查境外人员信息数据。确保“底数清、情况明、全覆盖、无死角”。

四国语言的“融情卡”、洋委员工作室、隔离“暖心包”……既严又暖,古北、碧云、联洋等国际化社区这样防疫情输入

同时,每晚的排摸情况将第一时间与街道城运中心市民信息平台对接,实时更新电子化疫情“房态图”,让“带图作战”数据更清晰、施策更精准。

联洋社区制作了多国语言宣传横幅、来沪人员登记牌,引导境外人士进入小区要登记;日本居民多的东城社区七居委招募了一支日语志愿者队伍,开展日语宣传;钦洋社区蓝天居委建立了疫情防控外语翻译组,自3月2日开始招募涉外志愿者以来,至今已有十多人应招上岗,除了常用的英语外,还招到了小语种阿拉伯语翻译志愿者;联洋社区五居委建立了“境外返沪人员健康服务群”,每位境外返沪人员在小区门口登记时就被邀请扫码入群,由涉外社工负责关心好群内信息互通工作,并每天关心好境外居家隔离跟踪服务。

四国语言的“融情卡”、洋委员工作室、隔离“暖心包”……既严又暖,古北、碧云、联洋等国际化社区这样防疫情输入

对于所有涉外小区,所属居委每日发布防疫工作日志,写明小区防疫动态、工作重点外,还依法有据写明对涉外入境人员的管控措施,提倡一视同仁、无差别、同标准,不放松也不加码。

陆家嘴仁恒滨江居民区:洋委员工作室来助力

为做好“无差别、无国界”抗“疫”宣传,陆家嘴街道与市外办取得联系,协助将自主开发的“新冠疫情联防联控管理平台”系统中文界面,翻译成了英、日、韩、西四种外文界面,为社区的外籍居民来沪登记、申请口罩预约、体温申报和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了最大程度的便利。

仁恒滨江园作为街道内的一个国际化小区,现有居民1944户,常住人口4391人,其中有来自美、意、日、韩等及港澳台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员1559人。

四国语言的“融情卡”、洋委员工作室、隔离“暖心包”……既严又暖,古北、碧云、联洋等国际化社区这样防疫情输入

针对境外人士返沪人数逐步增加的情况,仁恒滨江园一方面通过社工、楼组全面排查,挂图作战,把握人员动态,另一方面依托“八方联动工作室”联勤联动站,建立了派出所、居委会、物业、房屋中介共同参与的信息联盟,通过实有人口信息、租赁信息等多方来源,及时掌握境外重点区域人员在沪、未返沪情况。

“洋委员工作室”,作为鼓励小区内境外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制度设计,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定下了“首先表态,再说理由”“有口慎言,主持中立”“限时限次,公平高效”“多数通过,平局没过”等12条较为齐全的议事规则,在外籍居民中颇有微信。

四国语言的“融情卡”、洋委员工作室、隔离“暖心包”……既严又暖,古北、碧云、联洋等国际化社区这样防疫情输入

此次疫情来袭,“洋委员工作室”主动作为,第一时间把防控新冠肺炎的告知书等资料翻译成英语、日语、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版本,利用楼道公告栏、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线上线下结合的宣传方式将防疫知识、信息传达给中外居民们。

张江镇:360度防疫提醒

在张江镇阳光花城小区门口,两侧防疫执勤的保安“全副武装”,保安室门口贴了大大的一张海报,用多国语言提示“来沪人员在此登记”,一旁贴着返沪人员登记二维码,以及韩日意伊四国护照的样本。旁边的登记台上,还摆放着四国语言的健康信息登记表、告知书。车道另一侧,则拉着醒目的四国语言提示横幅。可以说,防疫提醒做到了“360度无死角”。

四国语言的“融情卡”、洋委员工作室、隔离“暖心包”……既严又暖,古北、碧云、联洋等国际化社区这样防疫情输入

张江镇防疫办涉外小组办公室内,工作人员正在复核从国外入境的名单。“我们首先在‘语言关’上做到信息畅通无阻。”张江镇社区建设和服务办主任、防疫办副主任唐汁说,“除了准备好四国语言的健康信息登记表、告知书等资料外,还制作了四国护照样本,在各小区门口张贴。”

四国语言的“融情卡”、洋委员工作室、隔离“暖心包”……既严又暖,古北、碧云、联洋等国际化社区这样防疫情输入

阳光花城某户门外,涉外小组社工孙娜娜正用流利的韩语与韩国籍居民金先生“隔门对话”,了解他的行程信息,并告知14天居家隔离的相关注意事项。孙娜娜表示,此前她已经联系了4户韩国返沪居民,除了通过微信和电话了解体温等健康状况,他们还会安排社工为外籍居民解决各类生活难题。

四国语言的“融情卡”、洋委员工作室、隔离“暖心包”……既严又暖,古北、碧云、联洋等国际化社区这样防疫情输入

目前,张江镇防疫办涉外小组有4名成员,如果社区居委有语言沟通上的困难,可以及时向他们求助。“我们还向全社会招募外语志愿者”,涉外小组组长李春燕介绍,“今天就有志愿者解决了1名意大利居民的问题。”

除了语言畅通,精准的信息排摸也非常重要。阳光花城1327户住户中,外籍住户有近120户。通过与公安等部门联动、加强物业管理、小区门口二维码扫描等各种形式,不漏掉1名返沪居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